一种可变光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854096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2 17: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变光圈装置,包括本体和与本体连接固定的外壳,在本体背部设有四个导向轴及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在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上相应设有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相应套设在导向轴上并沿着导向轴滑动,在本体上设有转动孔,在转动孔中设有转动杆,在转动杆上分别设有第一拨动柱和第二拨动柱,在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上的端部分别设有第一导孔和第二导孔,所述第一拨动柱和第二拨动柱相应插入第一导孔和第二导孔中并带动两个叶片作相对滑动从而控制光圈的大小,在转动杆上还设有驱动柱,还包括有带动驱动柱转动的顶杆。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满足同样性能的基础上,能提供使用方便,提高变焦监控安防镜头使用价值的可变光圈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变光圈装置,包括本体和与本体连接固定的外壳,在本体背部设有四个导向轴及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在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上相应设有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相应套设在导向轴上并沿着导向轴滑动,在本体上设有转动孔,在转动孔中设有转动杆,在转动杆上分别设有第一拨动柱和第二拨动柱,在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上的端部分别设有第一导孔和第二导孔,所述第一拨动柱和第二拨动柱相应插入第一导孔和第二导孔中并带动两个叶片作相对滑动从而控制光圈的大小,在转动杆上还设有驱动柱,还包括有带动驱动柱转动的顶杆。本专利技术在满足同样性能的基础上,能提供使用方便,提高变焦监控安防镜头使用价值的可变光圈装置。【专利说明】—种可变光圈装置【
】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可变光圈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的光学变焦监控安防类镜头,为了获取更好的图面画像,通常使用一种可变光圈装置,在镜头不同倍率下,控制镜头通光孔的大小,从而控制镜头的通光量大小,使镜头的成像既能获得足够的光强,又能避免多余的光线进入,从而防止画面炫光的产生。目前使用的可变光圈装置,都是通过电子信号自动控制的。使用前,必须先把控制程序编译好,而且程序的编译,必须考虑周边环境、镜头参数、芯片参数等诸多条件。只有对摄像机行业非常有经验的程序工程师,才能完成此项工作。所以配备自动控制可变光圈装置的镜头,有实力的监控行业公司才能使用,对于中小型监控行业公司,使用起来就非常麻烦,甚至程序编译错误,对画面起到反效果。所以对于中小型监控行业公司,有另外一种做法,就是使用合适孔径的固定光圈装置,满足一些主要倍率的画面效果,但是无法包括所有的倍率。而且自动控制可变光圈装置,必须使用一些特殊的电子控制元件,成本也是比较高的。本专利技术是针对此种情况下作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在满足同样性能的基础上,提供使用方便,提高变焦监控安防镜头的使用价值的可变光圈装置。针对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1和与本体11连接固定的外壳14,在本体11背部设有四个导向轴35及第一叶片15和第二叶片16,在第一叶片15和第二叶片16上相应设有第一导轨31和第二导轨32,第一导轨31和第二导轨32相应套设在导向轴35上并沿着导向轴滑动,在本体11上设有转动孔25,在转动孔25中设有转动杆12,在转动杆12上分别设有第一拨动柱22和第二拨动柱23,在第一叶片15和第二叶片16上的端部分别设有第一导孔33和第二导孔34,所述第一拨动柱22和第二拨动柱23相应插入第一导孔33和第二导孔34中并带动两个叶片作相对滑动从而控制光圈的大小,在转动杆12上还设有驱动柱21,还包括有带动驱动柱21转动的顶杆9。如上所述的一种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转动杆12上套设有用于复位的弹簧13。如上所述的一种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顶杆9上设有曲线导轨41,所述驱动柱21紧靠在曲线导轨41上。如上所述的一种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片15上设有下半圆孔,第二叶片16上设有上半圆孔,下半圆孔和上半圆孔共同形成光圈通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有:本专利技术实现不通过电子控制的方法,只依靠镜头内部的机械运动,使可变光圈装置的孔径大小,满足镜头相应倍率的要求。其完全依靠镜头内部的机械运动控制可变光圈的孔径大小,不需要使用此镜头的客户,另外编译程序去控制可变光圈装置,节省了产品导入的时间及节省了成本费用。【【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分解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图。图3是驱动柱与曲线导轨配合的示意图。图4是安装有本专利技术的镜头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说明:如图所示,一种可变光圈装置,包括本体11和与本体11连接固定的外壳14。在本体11背部设有四个导向轴35及第一叶片15和第二叶片16。在第一叶片15和第二叶片16上相应设有第一导轨31和第二导轨32,第一导轨31和第二导轨32相应套设在导向轴35上并沿着导向轴滑动。在本体11上设有转动孔25,在转动孔25中设有转动杆12,转动杆12在转动孔25中转动。在转动杆12上分别设有第一拨动柱22和第二拨动柱23,在第一叶片15和第二叶片16上的端部分别设有第一导孔33和第二导孔34,所述第一拨动柱22和第二拨动柱23相应插入第一导孔33和第二导孔34中并带动两个叶片作相对滑动从而控制光圈的大小。在转动杆1 2上还设有驱动柱21,还包括有带动驱动柱21转动的顶杆9。此外,在镜头上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品包括有前固定筒1,后固定筒2,中间框3,可变光圈驱动框4,马达5,导轴A6,导轴B7。使用时,前固定筒1、后固定筒2和中间框3共同组成光学变焦监控镜头的前、中、后部分。机械式可变光圈装置固定在中间框3上面。分别有导轴A6和导轴B7固定在前固定筒1和后固定筒2上面,可变光圈驱动框4在导轴A6和导轴B7上滑动。马达5为可变光圈驱动框4提供向前或向后的驱动力。可变光圈驱动框4在光学变焦监控镜头内,一方面会装载镜片,在整个光学镜头内承担变焦的功能。另外一方面,通过顶杆9与机械式可变光圈装置发生作用,使光圈口径发生变化。使用时,第一叶片15通过本体11上的导向轴35来滑动,第二叶片16通过本体11上的导向轴35来滑动。转动杆12安装在本体11的转动孔25上转动,第一拨动柱22和第一叶片15的第一导孔33配合,随着转动杆12的转动,拨动第一叶片15上下滑动。第二拨动柱23和第二叶片16的第二导孔34配合,随着转动杆12的转动,拨动第二叶片16上下滑动。第一叶片15构建下半圆,第二叶片16构建上半圆,下半圆孔和上半圆孔共同形成光圈通孔,随着它们上下滑动,形成机械式可变光圈装置的圆孔径由大到小,由小到大的变化。用于复位的弹簧13套在转动杆12上面,使转动杆12在静态状态下,始终转向一侧,使机械式可变光圈装置的圆孔径为最大。(因为对应光学变焦监控镜头的光学系统,在小倍率的时候,可变光圈驱动框4在前固定筒1的最前端,此时通光孔径为最大。)最后用外壳14通过螺丝孔29、定位孔30和本体11的螺丝孔27、定位柱28互相配合,将转动杆12及弹簧13包裹好,形成1个完整的系统。因为可变光圈装置的作用,就是在镜头不同倍率下,可以控制镜头通光孔的大小。所以根据变焦光学系统所计算出来的变倍率与光圈孔径的关系,在顶杆9上制作出曲线导轨41的形状。转动杆12,由于弹簧13的作用,驱动柱21会贴合在曲线导轨41的滑动面上面。随着可变光圈驱动框4从前固定筒1的最前端运动到最后端,曲线导轨41会推动驱动柱21做角度变化,即转动杆12以转动孔25做圆周运动,从而驱动两枚叶片逐渐互相靠近,通光孔径逐渐缩小。当可变光圈驱动框4从前固定筒1的最后端运动到最前端,通光孔径逐渐增大。【权利要求】1.一种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1)和与本体(11)连接固定的外壳(14),在本体(11)背部设有四个导向轴(35)及第一叶片(15)和第二叶片(16),在第一叶片(15)和第二叶片(16)上相应设有第一导轨(31)和第二导轨(32),第一导轨(31)和第二导轨(32)相应套设在导向轴(35)上并沿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1)和与本体(11)连接固定的外壳(14),在本体(11)背部设有四个导向轴(35)及第一叶片(15)和第二叶片(16),在第一叶片(15)和第二叶片(16)上相应设有第一导轨(31)和第二导轨(32),第一导轨(31)和第二导轨(32)相应套设在导向轴(35)上并沿着导向轴滑动,在本体(11)上设有转动孔(25),在转动孔(25)中设有转动杆(12),在转动杆(12)上分别设有第一拨动柱(22)和第二拨动柱(23),在第一叶片(15)和第二叶片(16)上的端部分别设有第一导孔(33)和第二导孔(34),所述第一拨动柱(22)和第二拨动柱(23)相应插入第一导孔(33)和第二导孔(34)中并带动两个叶片作相对滑动从而控制光圈的大小,在转动杆(12)上还设有驱动柱(21),还包括有带动驱动柱(21)转动的顶杆(9)。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中杰邱盛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联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