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痤疮的外用中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814979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29 00: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治疗痤疮的外用中药,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蒲公英20-25、连翘10-12、茵陈4-6、苦参3-5、茉莉花2-4、侧耳根3-5、王不留行3-4、月季花2-4、皂角刺1-2、吴茱萸3-5、艾叶5-7、山楂核3-5、山慈菇2-3、马鞭草3-5、铧头草1-2、牛筋条2-4、石柑3-5、地黄瓜2-4和地柏枝1-2;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调节人体的内分泌,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散结,控制、排出脂肪游离栓,治愈面部或胸背部的痤疮,达到美容美肤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治疗痤疮的外用中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治疗痤疮的外用中药,属于中药领域。
技术介绍
痤疮是多发于人的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常见多发性皮肤病,临床上以颜面及胸背部黑色粉刺、丘疹、脓包、结节和囊肿等症状,病程长,痊愈缓慢。本病妨碍面部美观,还可引起瘙痒疼痛,甚至因搔抓或用药不当而导致继发性感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仪表和容貌的追求越来越高,对治疗此类疾病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目前,西医治疗痤疮多采用抗生素、维生素或雌性激素类药物,但疗效不佳,还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中医治疗该种疾病一般偏于外治,其疗效较差;对于内服治疗当前无有专用中成药,一般临床多用防风通圣丸代用,但疗效不明显,缺少针对性,容易引起大便次数增多等副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痤疮的外用中药。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治疗痤疮的外用中药,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蒲公英20-25、连翘10-12、茵陈4-6、苦参3-5、茉莉花2-4、侧耳根3-5、王不留行3-4、月季花2_4、皂角刺1_2、吴茱萸3_5、艾叶5-7、山楂核3-5、山慈菇2-3、马鞭草3-5、铧头草1_2、牛筋条2_4、石柑3_5、地黄瓜2_4和地柏枝1-2。治疗痤疮的外用中药,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蒲公英22、连翘11、茵陈5、苦参4、茉莉花3、侧耳根4、王不留行3.5、月季花3、皂角刺1.5、吴茱萸4、艾叶6、山楂核4、山慈菇2.5、马鞭草4、铧头草1.5、牛筋条3、石柑4、地黄瓜3和地柏枝1.5。用法:按组成原料的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研磨粉碎,加入适量的医用酒精混合均匀,外涂敷于痤疮处,每日一次,一个月为一疗程。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本专利技术可以调节人体的内分泌,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散结,控制、排出脂肪游离栓,治愈面部或胸背部的痤疮,达到美容美肤的效果。【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治疗痤疮的外用中药,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g)为:蒲公英22、连翘11、茵陈5、苦参4、茉莉花3、侧耳根4、王不留行3.5、月季花3、皂角刺1.5、吴茱萸4、艾叶6、山楂核4、山慈菇2.5、马鞭草4、铧头草1.5、 牛筋条3、石柑4、地黄瓜3和地柏枝1.5。用法:按组成原料的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研磨粉碎,加入适量的医用酒精混合均匀,外涂敷于痤疮处,每日一次,一个月为一疗程。典型病例: 病例1:解某,男,35岁,面部痤疮多年,西药治疗多次无效,涂敷本专利技术的中药,每日一次,涂敷一个疗程后,痤疮面积明显变小,继续涂敷两个疗程后,痤疮全无,皮肤细腻有光泽。病例2:秦某,女,27岁,背部有痤疮,涂敷本专利技术的中药于痤疮处,每日一次,涂敷三个疗程后,痤疮全无,皮肤细腻有光泽。病例3:沈某,女,42岁,面部及背部布满痤疮,涂敷本专利技术的中药,每日一次,涂敷两个疗程后,痤疮颜色变淡,面积明显变小,继续涂敷两个疗程后,皮肤转为光滑、白净、细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疗痤疮的外用中药,其特征在于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蒲公英20?25、连翘10?12、茵陈4?6、苦参3?5、茉莉花2?4、侧耳根3?5、王不留行3?4、月季花2?4、皂角刺1?2、吴茱萸3?5、艾叶5?7、山楂核3?5、山慈菇2?3、马鞭草3?5、铧头草1?2、牛筋条2?4、石柑3?5、地黄瓜2?4和地柏枝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痤疮的外用中药,其特征在于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蒲公英20-25、连翘10-12、茵陈4-6、苦参3-5、茉莉花2-4、侧耳根3_5、王不留行3_4、月季花2_4、皂角刺1_2、吴茱萸3-5、艾叶5-7、山楂核3-5、山慈菇2-3、马鞭草3_5、铧头草1_2、牛筋条2_4、石柑3-5、地黄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良清
申请(专利权)人:当涂县科辉商贸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