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814889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28 23: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及制备方法,它是由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板蓝根、薄荷、柴胡、法半夏、甘草、黄芩、桔梗、蒲公英、羌活、青蒿、生石膏、威灵仙、知母、金银花。该中药对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流行性感冒,或禽流感或手足口病或流行性腮腺炎等病毒性疾病引起的发热,中医辨证为太阳、少阳、阳明经热病的患者疗效显著,经临床观察,用药有效率达96.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外感热病,是指由外邪侵入人体、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这类疾病在现代医学中主要为急性传染病,并包括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由细菌或病毒等引起的疾病。该病症虽有自限性,但却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极大的影响患者的学习和工作。中医学认为,外感热病是人体的正气与温热病邪激烈相争的过程,通过辨证采取祛邪、扶正治疗,最终人体正气逐渐战胜病邪而使热病治愈。在这过程中,因邪能伤正,势必产生不同程度的脏腑、组织器官损伤,以及经络、气血津液的机能紊乱与损耗。古代认识外感热病的辨证之法通常有三焦、四层、五段、六经之说。张仲景《伤寒论》以阴阳为总纲,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屯厥阴六经作为辨证纲领,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及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对外感热病进行分析、辨别。如《伤寒论》有“伤寒瘥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的不同治法,即要根据病情辨证治之;若病后,余热未尽,津伤未复,胃失和降,虚赢少气,口渴,舌红无苔,不饥欲呕,治用《伤寒论》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甘草、梗米)益气和胃生津,清泄余热。到了现代也有一些典型的中药治疗外感热病的方法,如: 1、山西省临县人民医院刘建孝开展了银翘白虎汤在外感热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治疗原则: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处方:银花15g、连翘15g、生石膏(先煎)100g、竹叶10g、蒲荷10g、芦根12g、牛芬子12g、柴胡12g、葛根12g、桔梗12g、淡豆豉10g、甘草IOgo (银翘白虎汤在外感热病中的 应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年第21卷第19期34-34) 2、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张晓羽介绍了一例温热类外感热病治疗案例。处方:竹叶、法半复、桔梗、炒桅子各IOg,生石膏30g,金银花、沙参、芦根、白茅根各15g,麦冬、玄参、淡豆豉、天花粉各12g,甘草6g。(张祥生治疗外感热病经验举隅,陕西中医,2011年第32卷第6期720-721页) 3、中国专利CN03146749.0,以清热与化湿两法联合运用治疗外感热病,主体配方包含有青蒿、竹茹、半夏、茯苓、黄芩、枳实、陈皮、碧玉散总共八种中药成分,辅助配方中最多可包含银花、赤芍、鱼腥草、僵蚕、苍术、生石膏总共六种中药材。4、中国专利CN200810137807.4公开了一种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其特征是主要成分是由天竺黄50克,胆南星25克,僵蚕25,克车前10克,蒸制大黄30克,片姜黄20克,半夏10克,蝉蜕25克,龙脑2.5克,泽泻10克,麝香1.5克,朱砂25克,将上药共研成极细面混匀,留出少许朱砂面为衣。另用银花、连翘各50克,苦桔梗、牛蒡子、薄荷各30克,淡豆豉、甘草各25各,芥穗、竹叶各20克研为粗末(即银翘散)等组成。配制方法:用鲜苇根汤煎银翘散浓缩成法,调和上述药面,炼蜜为绿豆大的药丸,并以朱砂面为衣,每丸重2克。5、中国专利CN201010511320.5公开了一种中药成方消炎退热滴丸剂的制备方法,其处方为:大青叶400份、蒲公英400份、紫花地丁 150份、甘草50份。可见,中医药学在治疗病毒性外感热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有许多辩证用药方法一直被沿用至今,并取得极大的发展,但用药方法却不尽相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 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下列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是由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的: 板蓝根2 0~40份薄荷5~15份柴胡10~20份法半夏10~20份 甘草2~10份黄岑10~20份結梗5~15份蒲公英20~40份 宪活5~15份青蒿10~20份生石膏5~15份威灵仙10~20份 知母5~20份金银花5~25份。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它的优选方案是由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的: 板蓝根25~35份薄荷7~13份柴胡13~18份法半夏13~18份 甘草4~8份黄芩12~17份桔梗7~13份蒲公英25~35份 宪活7~13份青蒿12~17份生石膏7~13份威灵仙13~18份 知母12~17份金银花10~20份。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它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是由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的: 板蓝根30份薄荷10份柴胡15份法半夏15份甘草6份 黄岑15份桔梗10份蒲公英30份宪活10份青蒿15份 生石膏10份威灵仙15份知母10份金银花15份。本专利技术中所采用的中药材详细情况如下: 板兰根:Isatis indigotica Fort,十字花科植物,蒋蓝的干燥根,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抗病毒的作用。薄荷: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辛凉性发汗解热药,治流行性感冒、头疼、目赤、身热、咽喉、牙床肿痛等症,外用可治神经痛、皮肤瘙痒、皮疹和湿疹等。柴胡:RootofChneseThorowax,伞形科植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清虚热中药,可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法半夏:Rhizoma Pinelliae,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莖,主治燥湿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甘草: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 Glycyrrhiza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莖。气微,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黄岑: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唇形科植物黄岑,以根入药。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等症。桔梗:Platycodon grandiforus,桔梗科桔梗属植物,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部,味苦、辛,性微温。入肺经。能祛痰止咳,并有宣肺、排脓作用。蒲公英:菊科植物蒲公英Toraxacum mongoIicum Hand.Mazz.、碱地蒲公英Toraxacum borealisinense Kitam.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性平味甘微苦,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芜;活:伞形科植物芜;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T.Chang 或宽叶芜;活Notopterygium forbesii Boiss.的干燥根莖及根。味辛、苦,性温,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主外感风寒;头痛无汗;油印寒湿痹;风水浮肿;疮疡肿毒。用于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腰膝冷痛,肾虚作喘,五更泄泻;外用治白癜风,斑秃。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青蒿: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干燥地上部分。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三焦、肾经。清透虚热,凉血除蒸,除蒸,截疟。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生石膏:主要化学成分为CaSO4.ηΗ20,清热泻火药,味辛、甘,微寒,归肺、胃经。清 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常与知母相须配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的:板蓝根?20~40份???薄荷?5~15份????柴胡?10~20份???法半夏10~20份甘草?2~10份??????黄芩10~20份????桔梗5~15份????蒲公英20~40份羌活?5~15份??????青蒿10~20份????生石膏5~15份???威灵仙?10~20份知母?5~20份??????金银花5~25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的: 板蓝根20~40份薄荷5~15份柴胡10~20份法半夏10~20份 甘草2~10份黄岑10~20份結梗5~15份蒲公英20~40份 宪活5~15份青蒿10~20份生石膏5~15份威灵仙10~20份 知母5~20份金银花5~25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的: 板蓝根25~35份薄荷7~13份柴胡13~18份法半夏13~18份 甘草4~8份黄芩12~17份桔梗7~13份蒲公英25~35份 宪活7~13份青蒿12~17份生石膏7~13份威灵仙13~18份 知母12~17份金银花10~20份。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的: 板蓝根30份薄荷10份柴胡15份法半夏15份甘草6份 黄岑15份桔梗10份蒲公英30份宪活10份青蒿15份 生石膏10份威灵仙15份知母10份金银花15份。4.如权利要求1一 3之一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淋
申请(专利权)人:柳州市中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