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致密油储层渗流能力的评价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所述致密油储层中长石的第一含量;分别获取所述长石中钙长石的第二含量、钾长石的第三含量和钠长石的第四含量;按照预设规则获取评价结果;所述预设规则包括所述长石的第一含量与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成正比,所述钙长石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大于所述钾长石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所述钾长石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大于所述钠长石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本申请总结了长石族矿物对致密油储层储渗能力的贡献及在储层评价中的优先级,对今后致密油储层的评价和开发提供依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致密油储层渗流能力的评价方法和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油气田勘探和开发的
,特别涉及一种致密油储层渗流能力的评价方法和一种致密油储层渗流能力的评价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发展,非常规油气的存在打破了传统的油气成藏理论和思维模式,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非常规油气包括致密气、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油、页岩油和油砂等。致密油是致密储层油的简称,泛指与生油岩层系互层共生或紧邻的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致密火山岩、致密变质岩等渗透率小于I X 10_3 i! Hl2的储层中聚集的石油资源。致密油通常源储一体或紧邻,一般大面积层状连续分布,无明显的圈闭与油气水界限,含油条件好,储量大,但需要借助压裂等技术手段才能实现经济开采,是继页岩气之后的又一勘探热点领域。 有压力差时岩石允许液体及气体通过的性质称为岩石的渗透性,渗透率是岩石渗透性的数量表示。它表征了油气通过地层岩石流向井底的能力,是开发油层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而一般而言,渗透率是孔隙特性的反映。孔隙开度越大,孔隙数目越多,渗透率就越闻。但是,非常规油气储集空间主体为纳米级孔喉系统,局部发育微米~毫米级孔隙,其中页岩气储层孔径为5nm~200nm,致密灰岩油储层孔径为40nm~500nm,致密砂岩油储层孔径为50nm~900nm,致密砂岩气储层孔径为40nm~700nm。显然,以孔隙为主要影响因素的渗透率在致密油的勘探开发过程中并不适用,无法准确评价其渗流能力。因此,需要本领域技术人员迫切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就是:如何能够提供一种渗流能力的准确的评价方法,适用于孔喉不发育的致密油。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致密油储层渗流能力的评价方法,准确评价致密油储层的渗流能力。相应的,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致密油储层渗流能力的评价系统,用以保证上述方法的实现及应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致密油储层渗流能力的评价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所述致密油储层中长石的第一含量;分别获取所述长石中钙长石的第二含量、钾长石的第三含量和钠长石的第四含量;按照预设规则获取评价结果;所述预设规则包括所述长石的第一含量与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成正比,所述钙长石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大于所述钾长石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所述钾长石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大于所述钠长石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致密油储层中浊沸石的第五含量和方解石的第六含量;所述预设规则包括所述浊沸石的第五含量和所述方解石的第六含量分别与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成正比。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致密油储层中绿泥石的第七含量;所述预设规则包括所述绿泥石的第七含量与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成反比。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致密油储层中粒内溶孔的第八含量与粒间残余孔隙的第九含量;所述预设规则包括所述粒内溶孔的第八含量与所述粒间残余孔隙的第九含量分别与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成正比。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致密油储层中孔喉的中值压力和中值半径;所述预设规则包括所述中值压力和所述中值半径之比与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成反比。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致密油储层中孔喉的分选系数和歪度;所述预设规则包括所述分选系数和歪度分别与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成反比。优选地,所述预设规则包括按照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或构造作用配置权重。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致密油储层渗流能力的评价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致密油储层中长石的第一含量;第二获取模块,用于分别获取所述长石中I丐长石的第二含量、钾长石的第三含量和钠长石的第四含量;评价结果获取模块,用于按照预设规则获取评价结果;所述预设规则包括所述长石的第一含量与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成正比,所述钙长石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大于所述钾长石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所述钾长石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大于所述钠长石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优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三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致密油储层中浊沸石的第五含量和方解石的第六含量;所述预设规则包括所述浊沸石的第五含量和所述方解石的第六含量分别与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成正比。优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第四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致密油储层中绿泥石的第七含量;所述预设规则包括所述绿泥石的第七含量与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成反比。优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五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致密油储层中粒内溶孔的第八含量与粒间残余孔隙的第九含量;所述预设规则包括所述粒内溶孔的第八含量与所述粒间残余孔隙的第九含量分别与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成正比。优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第六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致密油储层中孔喉的中值压力和中值半径;所述预设规则包括所述中值压力和所述中值半径之比与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成反比。优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七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致密油储层中孔喉的分选系数和歪度;所述预设规则包括所述分选系数和歪度分别与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成反比。优选地,所述预设规则包括按照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或构造作用配置权重。与
技术介绍
相比,本申请具有以下优点:本申请总结了长石族矿物对致密油储层储渗能力的贡献及在储层评价中的优先级,对今后致密油储层的评价和开发提供依据。本申请通过铸体薄片鉴定、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高压压汞实验和恒速压汞实验,对研究区延长组长6油层的孔喉类型、孔喉结构与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综合多种分析测试资料从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三个方面总结致密油储层孔渗的影响因素。【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的一种致密油储层渗流能力的评价方法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图2是本申请本申请的研究区长6油层碎屑颗粒直方图;图3是本申请的研究区长6油层填隙物直方图;图4a-图4b是本申请的研究区岩心CT扫描图;图5a-图5c是本申请的研究区储层孔喉分布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的研究区长6油层毛管压力曲线示意图;图7是三长石混溶图;图8a-图8f是本申请的研究区长6油层的长石族矿物的脆性及差异溶蚀的示意图;图9a_图9d是本申请的研究区长6油层的长石含量与孔隙度的关系示意图;图1Oa-图1Od是本申请的研究区长6油层的长石含量与渗透率的关系示意图;图11是本申请的研究区长6油层的样品2和样品10毛管压力曲线的示意图;图12是本申请的一种致密油储层渗流能力的评价系统实施例的结构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参照图1,示出了本申请的一种致密油储层渗流能力的评价方法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01,获取所述致密油储层中长石的第一含量;步骤102,分别获取所述长石中钙长石的第二含量、钾长石的第三含量和钠长石的第四含量;步骤103,按照预设规则获取评价结果;所述预设规则包括所述长石的第一含量与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成正比,所述钙长石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大于所述钾长石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所述钾长石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大于所述钠长石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长石是分布十分广泛的重要造岩矿物,占地壳总重量的55%,在岩衆岩中的含量最多,也是构成沉积岩的主要骨架矿物之一。在沉积岩储层孔隙类型中,长石溶孔是一种重要的次生孔隙类型,因此,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致密油储层渗流能力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所述致密油储层中长石的第一含量;分别获取所述长石中钙长石的第二含量、钾长石的第三含量和钠长石的第四含量;按照预设规则获取评价结果;所述预设规则包括所述长石的第一含量与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成正比,所述钙长石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大于所述钾长石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所述钾长石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大于所述钠长石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致密油储层渗流能力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致密油储层中长石的第一含量; 分别获取所述长石中钙长石的第二含量、钾长石的第三含量和钠长石的第四含量; 按照预设规则获取评价结果;所述预设规则包括所述长石的第一含量与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成正比,所述钙长石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大于所述钾长石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所述钾长石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大于所述钠长石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致密油储层中浊沸石的第五含量和方解石的第六含量; 所述预设规则包括所述浊沸石的第五含量和所述方解石的第六含量分别与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成正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致密油储层中绿泥石的第七含量; 所述预设规则包括所述绿泥石的第七含量与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成反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致密油储层中粒内溶孔的第八含量与粒间残余孔隙的第九含量; 所述预设规则包括所述粒内溶孔的第八含量与所述粒间残余孔隙的第九含量分别与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成正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致密油储层中孔喉的中值压力和中值半径; 所述预设规则包括所述中值压力和所述中值半径之比与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成反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致密油储层中孔喉的分选系数和歪度; 所述预设规则包括所述分选系数和歪度分别与对渗流能力的贡献度成反比。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规则包括按照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或构造作用配置权重。8.—种致密油储层渗流能力的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师永民,张玉广,王磊,师巍锋,徐蕾,师翔,郭馨蔚,师俊峰,熊文涛,师春爱,吴洛菲,方媛媛,刘乐,盛英帅,杜书恒,师锋,吴文娟,秦小双,李晓敏,柴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