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80964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18 01: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触控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第一基板具有一上表面,其中上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半透区域。一光通量调整部,设置于第一基板上,且位于半透区域内,其中光通量调整部具有一连续的不透光图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光通量调整部来控制半透区域的光通量,使得半透区域的光通量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与调整性。(*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面板
本技术涉及触控
,且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控面板。
技术介绍
随着触控技术的演进,触控面板(touch panel)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消费电子装置,例如:智能型手机、平板计算机、相机、电子书、MP3播放器等携带式电子产品,或是应用于操作控制设备的显示屏幕。传统触控面板非触控区域通常形成有环境灯(ambient light sensor,ALS)孔、红外线(infrared ray, IR)孔等,而开孔位置对应的非触控区域通常需要做成一半透区域,以满足环境灯孔或红外线孔的光通量的需求。传统的作法是通过在对应区域覆盖一层半透明油墨来形成半透区域的,其中半透明油墨一般是通过非透明油墨与透明油墨调配成的。然而,由于不同批次的油墨的光学性能之间会存在公差,因此调配半透明油墨时,要做到精准地调配透明油墨与非透明油墨的参数存在很大的难度,因此每次调配的半透明油墨的品质无法达到一致性,相应的半透区域的光通量品质也无法达到一致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其利用半透区域内的一光通量调整部来控制半透区域的光通量的要求,其中该光通量调整部具有一连续的不透光图案或一连续的透光图案,由于不透光图案和透光图案的形状与面积可以根据不同的光通量要求做出调整,因此使得该半透区域的光通量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与调整性。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触控面板,其包括一第一基板,该第一基板具有一上表面与下表面,其中该上表面上至少一个半透区域;一光通量调整部,位于该半透区域内,其中该光通量调整部具有一连续的不透光图案。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种触控面板,其包括一第一基板,该第一基板具有一上表面与下表面,其中该上表面上至少一个半透区域;一光通量调整部,位于该半透区域内,其中该光通量调整部具有一连续的透光图案。为了对本技术的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了解,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A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半透区域的示意图及半透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1B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半透区域的剖面图;图1C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半透区域的剖面图;图2A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半透区域的俯视图;图2B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半透区域的俯视图;图2C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半透区域的俯视图;图3A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半透区域的俯视图;图3B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半透区域的俯视图;图3C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半透区域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图;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图;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剖面图;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图;图9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半透区域的剖面图;图1OA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半透区域的俯视图;图1OB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半透区域的俯视图;图1OC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半透区域的俯视图;图1lA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半透区域的俯视图;图1lB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半透区域的俯视图;图1lC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半透区域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因本技术之不同特征而提供数个不同的实施例。本技术中特定的组件及安排系为了简化,但本技术并不以这些实施例为限。举例而言,于第二组件上形成第一组件的描述可包括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直接接触的实施例,亦包括具有额外的组件形成在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之间、使得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并未直接接触的实施例。此外,为简明起见,本技术在不同例子中以重复的组件符号及/或字母表示,但不代表所述各实施例及/或结构间具有特定的关系。请参照图1A,其绘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中半透区域A的示意图及半透区域A的放大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0包括第一基板110,第一基板110具有一上表面SI与下表面S2 (图1A未不,请辅助参照图1B),上表面SI上具有一个半透区域A,值得注意的是半透区域A的数量是由有环境灯(ambient light sensor, ALS)孔、红外线(infrared ray, IR)孔等功能孔的数量来决定的,因此并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的一个半透区域A,在其他实施列中也可以是多个半透区域A。光通量调整部120,位于半透区域A内,其中光通量调整部120具有一个连续的不透光图案1201,可以理解的是半透区域A内除不透光图案1201之外,其余部分皆为透光区域1202。通过调整不透光图案1201所占半透区域A的面积的比例,可以调整入射至半透区域A的光线的光通量。具体而言,不透光图案1201所占半透区域A的面积越大,表示可穿透的光线越少,光通量也越小;反之,不透光图案1201所占半透区域A的面积越小,表示可穿透的光线越多,光通量越大。因此,不透光图案1201所占半透区域A的面积的比例与光通量呈反比。通过光通量调整部120的配置与调整可以满足不同的功能孔之间不同的光通量需求。另外,有关于不同功能孔之间不同光通量需求的具体细节后续会通过几个实施列来阐述,因此在此先不做赘述。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实施列中,光通量调整部120的光密度值小于3。请参照图1B,其绘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中半透区域A的剖面图。其中光通量调整部120为一整体不透明的材质构成的,如油墨或不透明聚酰亚胺等。而不透光图案120的形成是通过印刷或曝光显影的方式,具体为当采用油墨材料来形成光通量调整部120时,可采用印刷方式形成对应的不透光区域1201和透光区域1202 ;而当采用聚酰亚胺材料来形成光通量调整部120时,可采用曝光显影蚀刻的方式来形成对应的不透光区域1201和透光区域1202。值得注意的是光通量调整部120的结构以及不透光图案1201的形成方式并不限于此,请参照图1C,在其他实施列中,光通量调整部120可以为一整体透明的材质构成的,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聚碳酸酯或聚甲基丙烯酸甲等,相应的不透光图案1201可以通过印刷、蚀刻、涂布或者蒸镀等工艺形成在光通量调整部120上。请参照图2A,其绘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中半透区域A的俯视图。不透光图案1201为螺旋状图案,螺旋状图案是由连续的图案线组成,其中图案线具有一个起始点P。在一较佳实施列中,不透光图案1201在光通量调整部120中居中设置;在另一较佳实施列中,起始点P的位置位于光通量调整部120的正中间。在一实施列中,不透光图案1201的螺旋形状也可以有其他的变形,请参照图2B,螺旋状图案的螺旋线的线宽随着该螺旋线到起始点P的距离增大而减少,整体上螺旋线越靠近起始点P,螺旋线的线宽越大,螺旋线越远离起始点P,螺旋线的线宽越小,甚至该螺旋线的末端的线宽可以趋近于O。相应的,不透光图案1201的螺旋线的分布密度也可以有其他的变形,请参照图2C,螺旋线分布的密度随该图案线到起始点P的距离增大而减小,整体上,螺旋线分布越靠近起始点P,螺旋线分布的密度就越大,螺旋线越远离起始点P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基板,该第一基板具有一上表面,其中该上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半透区域;一光通量调整部,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上,且位于该半透区域内,其中该光通量调整部具有一连续的不透光图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基板,该第一基板具有一上表面,其中该上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半透区域; 一光通量调整部,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上,且位于该半透区域内,其中该光通量调整部具有一连续的不透光图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光通量调整部的光密度值小于3。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不透光图案为螺旋状图案或发射状图案,该螺旋状图案或发射状图案由连续的图案线组成。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图案线具有一起始点,该图案线的线宽随该图案线到起始点的距离增大而减小。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图案线具有一起始点,该图案线分布的密度随该图案线到起始点的距离增大而减小。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不透光图案的面积与该半透区域的面积的比值范围为45%到85%。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光感测器,位于该光通量调整部以上,用于侦测入射至该半透区域的光通量。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色油墨,位于该光通量调整部以上,并反射由该半透区域入射的光线。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具有一感应区及至少一设置在该感应区一侧的周边区,其中该周边区中界定有至少一个该半透区域; 一感测电极层,至少位于该感应区中; 一遮蔽层,位于该周边区中,该遮蔽层具有遮蔽部与该光通量调整部。10.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丽邱宗科叶惠林余晶
申请(专利权)人: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