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66616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15 14: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显示器,包括:一显示面板;一导光板,是设于该显示面板的一面,并具有一第一入光面;以及一第一发光单元,是组设于该导光板的该第一入光面,该第一发光单元包括: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其中,该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是分别与该导光板的该第一入光面呈一角度,该角度是介于2度至60度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器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显示器,尤指一种调整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与导光板的入光面间的角度,以改善有效发光区域及实现窄边框化的显示器。
技术介绍
目前,LED背光模块设计可分为适合笔记本电脑诉求轻薄的侧光式设计(side-view),或是需要较大混光空间的直下式设计(top-view),后者多用在大尺寸面板的设计上。LED背光模块设计可分为:适合笔记本电脑等小尺寸显示器所诉求轻薄的侧光式设计(side-view),或是需要较大混光空间的直下式设计(top-view),后者多用在大尺寸显示器上。大尺寸显示器的侧光式LED背光模块(BLU),是使用一长条LED灯条,且此灯条长度与导光板(light guide plate, LGP)的长边或短边相同。因此,LED数量是与LED灯条长度成正比;而LED数量越多,成本越高。再者,直下式设计热量高,其散热问题需使用金属核心的印刷电路板(metal core printed circuit board,MCPCB)来解决,导致耗费成本增加。并且,LED灯条是以螺丝锁的组装方式,组装过程费时,导致工艺时间延长。为了满足混光均匀性,一般显示器的混光距离较长,无法实现窄边框的显示器。若制成窄边框的显示器,为了改善入光亮暗问题,需增加LED数量,或于导光板的入光处作微结构设计;然而,此两种方式皆会增加制造成本。因此,目前亟需发展一种薄形化、轻量化、及窄边框化的显示器,使侧光式设计应用于大尺寸显示器,解决散热问题并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显示器,其能改善有效发光区域及实现窄边框化。为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器,包括:一显示面板;一导光板,是设于该显不面板的一面,并具有一第一入光面;以及一第一发光单兀,是组设于该导光板的该第一入光面,该第一发光单元包括: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其中,该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是分别与该导光板的该第一入光面呈一角度,该角度是介于2度至60度之间。其中,发光二极管数量皆可依所需的显示器、与实际混光情形来调整。其中,该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与该导光板的该第一入光面所呈的该角度可为彼此相同或相异,亦可呈对称的角度设计。例如:在一发光单元为三个发光二极管的状态下,该角度从左至右依序为:向左倾斜25°、水平的180°、及向右倾斜25°。因此,该角度可视显示器尺寸、及所需的发光强弱区域而做调整。在该角度为彼此相同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的显示器可还包括:一第二发光单元,包括: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该第二发光单元可组设于该导光板的该第一入光面;且该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与该导光板的该第一入光面所呈的该角度(介于2度至60度)可为彼此相同或相异;其中,该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方向是不同于该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方向。于此,第一发光单兀与第二发光单兀的出光面间可呈另一角度。例如:第一发光单元的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的角度皆为向左倾斜25°,第二发光单元的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的角度皆为向右倾斜25°,第一发光单元与第二发光单元的出光面间呈130°。或者,该导光板更具有一第二入光面,且该第二发光单元是组设于该导光板的该第二入光面;其中,该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是分别与该导光板的第二入光面呈一角度,该角度范围介于2度至60度之间。或者,该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是平行于该导光板的该第一入光面;其中,部分该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是与该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交互设置。此外,相邻的该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或该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间距可为相同或相异;在相异的情况下,例如:该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与该导光板的该第一入光面间的该角度是由中心向两端递增。该间距可视显示器尺寸、混光均匀度(即,亮区及暗区的分布)、及所需的发光强弱区域而做适当地调整。再者,本专利技术的显示器,可还包括:一第三发光单元,是组设于该导光板的该第一入光面,且该第三发光单元包括:多个第三发光二极管,该多个第三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是平行于该导光板的该第一入光面;其中,该第三发光单元是设置于该第一发光单元与该第二发光单元之间。本专利技术的显示器可还包括:多个透镜,是分别组设于该多个发光二极管上,以加强光线聚焦或改变出光角度。例如:在一显不器具有第一、第二、及第三发光二极管的状况下,其中多个第三发光二极管上皆设置有一透镜。据此,本专利技术的显示器可应用于侧光式的大尺寸显示器,产生的热量较低,故不需使用金属核心的印刷电路板,可使用软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FPC),亦不需特别设计散热零件;若使用软性印刷电路板,可避免螺丝锁的组装方式,仅用胶带固定即可,节省组装时间及工艺成本。据此,由调整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与导光板的入光面间的角度,可有效缩小混光区域,减少暗区并改善混光均匀度,且可减少显示器所使用的发光二极管数量。据此,本专利技术的显示器为一种薄形化、轻量化、及窄边框化的显示器,且边框厚度可小于2mm。【附图说明】为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详细说明如后,其中:图1是一已知大尺寸显不器的混光不意图。图2A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显示器示意图。图2B是图2A的显示器B区的放大图。图2C是图2A的显示器C区的放大图。图3A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显示器示意图。图3B是图3A的显示器B区的放大图。图3C是图3A的显示器C区的放大图。图4A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显示器示意图。图4B是图4A的显示器B区的放大图。图4C是图4A的显示器C区的放大图。图4D是图4A的显示器D区的放大图。图5A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的显示器示意图。图5B是图5A的显示器B区的放大图。图5C是图5A的显示器C区的放大图。图是图5A的显示器D区的放大图。图6A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5的显示器示意图。图6B是图6A的显示器B区的放大图。图6C是图6A的显示器C区的放大图。图6D是图6A的显示器D区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一已知大尺寸显示器的混光示意图。其中,发光二极管3的出光面31皆与导光板的入光面2平行,显示面板I的有效发光区11a、混光区12是如图所示;混光区12a中包括亮区121及暗区122。实施例1图2A是一本实施例的显示器示意图,本实施例以31.5”的显示器为例,但不限于此。其中,该显示器为单短边入光方式,发光二极管是设置于导光板的一入光面,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分别与该导光板的入光面呈一角度,其中,角度范围介于2度至60度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分为两组,第一组:发光二极管32的出光面31与导光板入光面2皆呈向下倾斜的25。角,组设位置相对于显示面板I右上侧,如图2B所示;第二组:发光二极管33的出光面31与导光板入光面2皆呈向上倾斜的25。角,组设位置相对于显示面板I右下侧,如图2C所示。两组中的发光二极管32,33间皆等距,第一组与第二组间是有一预定距离,且第一组发光二极管32的出光面31与第二组发光二极管33的出光面31皆呈130。角。光分布情形如图2A线段所示,由放大图2B及2C中可看出原有效发光区Ila(虚线区域),与改善的有效发光区IIb (实线区域),其混光区宽度也从10.05mm(原混光区12a)缩小至2.95mm (改善的混光区12b),有效缩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显示器,包括:一显示面板;一导光板,设于该显示面板的一面,并具有一第一入光面;以及一第一发光单元,组设于该导光板的该第一入光面,该第一发光单元包括: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其中,该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分别与该导光板的该第一入光面呈一角度,该角度介于2度至60度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不器,包括: 一显不面板; 一导光板,设于该显不面板的一面,并具有一第一入光面;以及 一第一发光单兀,组设于该导光板的该第一入光面,该第一发光单兀包括: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 其中,该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分别与该导光板的该第一入光面呈一角度,该角度介于2度至60度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不器,其中,该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与该导光板的该第一入光面所呈的该角度为彼此相同。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器,其中,相邻的该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间距为相同。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器,还包括: 一第二发光单元,包括: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 其中,该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方向不同于该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方向。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不器,其中,该第二发光单兀组设于该导光板的该第一入光面;且该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分别与该导光板的第一入光面呈一角度,该角度是介于2度至60度之间。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不器,其中,该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与该导光板的该第一入光面所呈的该角度为彼此相同。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锺昭芳郑雅分张文全
申请(专利权)人: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