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颗粒物双极性荷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757934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13 09:34
一种用于实现颗粒物双极性荷电装置,利用交频高压场致电离方式产生双极性自由离子区,实现从纳米级至微米级宽粒径范围的颗粒物高效荷电,包括前级粒子切割器、颗粒物荷电腔、高压电离腔、交频高压电源;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紧凑,维护方便,可实现纳米级至微米级宽粒径范围内的大气颗粒物的有效荷电;可用于基于电迁移特性监测仪器的颗粒物前期荷电并使其达到波尔兹曼电荷平衡分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气颗粒物双极性荷电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够实现大气颗粒物宽粒径范围内双极性高效荷电的方法及装置,属于大气气溶胶监测

技术介绍
近年来,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灰霾事件频发,且臭氧和大气细颗粒物浓度不断升高为其主要特征。由于浓度最高的纳米级细颗粒物在质量浓度中所占比例几乎可以忽略,因此仅仅对颗粒物质量浓度进行监测已经不能满足空气质量预报、污染控制及科学研究的实际需求,加强颗粒物粒径和浓度测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长期以来,光学方法因其原位、在线、快速、无接触的测量优势常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的一次颗粒物粒径及浓度测量,而对于由大气中污染气体通过光化学反应转化而来的、粒径更小、浓度更高、对生态系统影响更大的二次颗粒物,通常需要借助电学与光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粒径分级和测量。自然环境下的细颗粒物荷电状态通常是未知的,需要借助外加辅助方法实现颗粒物的重新荷电并达到已知的荷电状态(波尔兹曼电荷平衡分布),此类装置常被称为电荷中和源。长期以来,放射性物质作为一种稳定的电离源被应用于实现颗粒物的稳定高效荷电。出于安全性的考虑,此类电荷中和源在国内使用受到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大气颗粒物双极性荷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撞击式粒子切割器(1)、颗粒物荷电腔(2)、高压电离腔(3)和交频高压电源(4);所述的撞击式粒子切割器(1)外部均为圆柱体结构,内部为圆柱形中空结构,由样气进气管(5)、切割器盖(6)、切割器壁(7)、惯性撞击台(8)组成;所述的切割器盖(6)与样气进气管(5)为一体化设计,样气进气管(5)端部有挡沿,且通过螺纹与切割器壁(7)连接,连接处有O形密封圈;惯性撞击台(8)与切割器壁(7)为一体化设计,且惯性撞击台(8)与切割器盖(6)、样气进气管(5)共轴安装;所述颗粒物荷电腔(2)外部为长方体结构,内部空间为圆柱形中空结构,由荷电腔壁(9)、样气出气...

【技术特征摘要】
1.大气颗粒物双极性荷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撞击式粒子切割器(I)、颗粒物荷电腔(2)、高压电离腔(3)和交频高压电源(4);所述的撞击式粒子切割器(I)外部均为圆柱体结构,内部为圆柱形中空结构,由样气进气管(5)、切割器盖(6)、切割器壁(7)、惯性撞击台(8)组成;所述的切割器盖(6)与样气进气管(5)为一体化设计,样气进气管(5)端部有挡沿,且通过螺纹与切割器壁(7)连接,连接处有O形密封圈;惯性撞击台(8)与切割器壁(7)为一体化设计,且惯性撞击台(8)与切割器盖(6)、样气进气管(5)共轴安装;所述颗粒物荷电腔(2)外部为长方体结构,内部空间为圆柱形中空结构,由荷电腔壁(9)、样气出气口(10)组成;荷电腔壁(9)前部与惯性撞击台(8)内部贯通连接,后部与样气出气口( 10)贯通连接;高压电离腔(3)外部为圆柱形结构,内部为圆柱形中空结构,由高压放电电极(11)、高压电极固定基座(12)和荷电腔壁(13)组成;高压放电电极(11)固定在高压电极固定基座(12)上,且与交频高压电源(4)相连接;所述高压放电电极(11)、固定基座(12)、荷电腔壁(13)密闭同轴安装,固定基座(12)与荷电腔壁(13)后期可拆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气颗粒物双极性荷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样气进气管(5)外端为圆柱形,用于连接外界采样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杰张礁石余同柱桂华侨程寅王焕钦刘建国陆亦怀范煜罗喜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