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发生装置和使用该离子发生装置的电气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732517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28 07: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能高效产生离子的安全的离子发生装置。在该离子发生装置中,针电极(1、2)的顶端部朝向Z方向在X方向排列并从箱体(10)突出。用保护罩(12)覆盖针电极(1、2)的顶端部,保护罩(12),以从Z方向能看到针电极(1、2)的顶端的方式设有孔(13a、13b),并且以从Y方向能看到针电极(1、2)的方式设有开口部。针电极(1、2)的顶端部以通过孔(13a、13b)看开口部时能够目视到的方式配置在将孔(13a、13b)和开口部直线连接的区域内。因此,能将在针电极(1、2)顶端部产生的离子高效向箱体(10)外释放出。能防止用户与针电极(1、2)的顶端部接触而使手指等受伤。(*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离子发生装置和使用该离子发生装置的电气设备
本技术涉及离子发生装置和使用该离子发生装置的电气设备,特别是涉及具备多个针电极并产生离子的离子发生装置和使用该离子发生装置的电气设备。
技术介绍
以往,离子发生装置具备基板和2组感应电极及针电极。各感应电极形成为环状,搭载于基板的表面。各针电极的基端部设于基板,其顶端部配置在对应的感应电极的中央部。在对一组针电极和感应电极之间施加正的高电压时,在针电极的顶端部发生电晕放电,产生正离子。在对另一组针电极和感应电极之间施加负的高电压时,在针电极的顶端部发生电晕放电,产生负离子。所产生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由鼓风机向室内输出,包围在空气中浮游的霉菌、病毒,将它们分解(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4491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_6] 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将搭载有2组感应电极和针电极的基板和施加正的高电压和负的高电压的电源收纳在I个箱体中而使离子发生装置实现产品化的情况下,需要将在2个针电极的顶端部产生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向箱体外高效地释放出。另外,还需要防止用户与针电极的顶端部等接触而使手指等受伤。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离子发生装置,其具备多个针电极并产生离子,上述离子发生装置具备:基板,其搭载上述多个针电极;以及箱体,其收纳上述基板,上述多个针电极的顶端部朝向Z方向在X方向排列并从上述箱体突出,还具备覆盖上述多个针电极的顶端部的保护罩,在上述保护罩,以从Z方向分别能够看到上述多个针电极的顶端的方式开设有多个第1孔,并且以从Y方向能够看到上述多个针电极的方式设有第1开口部,上述多个针电极的顶端部,以分别通过上述多个第1孔观察上述第1开口部时能够目视到的方式,配置在将上述多个第1孔和上述第1开口部直线连接的区域内。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8.02 JP 2012-1715511.一种离子发生装置,其具备多个针电极并产生离子, 上述离子发生装置具备: 基板,其搭载上述多个针电极;以及 箱体,其收纳上述基板, 上述多个针电极的顶端部朝向Z方向在X方向排列并从上述箱体突出, 还具备覆盖上述多个针电极的顶端部的保护罩, 在上述保护罩,以从Z方向分别能够看到上述多个针电极的顶端的方式开设有多个第I孔,并且以从Y方向能够看到上述多个针电极的方式设有第I开口部, 上述多个针电极的顶端部,以分别通过上述多个第I孔观察上述第I开口部时能够目视到的方式,配置在将上述多个第I孔和上述第I开口部直线连接的区域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发生装置, 还具备覆盖上述基板来封闭上述箱体的盖构件, 在上述盖构件,在与各针电极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第2孔, 上述保护罩包括: 顶板,其与上述盖构件相对设置,开设有上述多个第I孔;以及 支撑构件,其设置在上述顶板和上述盖构件之间,开设有上述第I开口部, 各针电极的顶端部贯通对应的`第2孔而配置在上述盖构件和上述顶板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发生装置, 在上述保护罩,以从X方向能够看到上述多个针电极中的至少I个针电极的方式还设有第2开口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子发生装置, 还具备覆盖上述基板来封闭上述箱体的盖构件, 在上述盖构件,在与各针电极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第2孔, 上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田弘伊豆晃一大江信之
申请(专利权)人:夏普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