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换标识的跨域增量数据交换模型及交换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697073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21 05:45
基于交换标识的跨域增量数据交换模型及交换方法属于跨域环境下数据交换领域。该模型包括数据层、交换层和数据传输层;交换层包括交换标识模块和交换策略生成模块;数据层包括日志解析模块、SQL语句重构模块、XSD标准模板、XML文档导入导出模块和数据校验模块。所有的数据在删除、或修改时都并非进行物理上的删除或修改,而是进行逻辑上的删除或修改;即当修改或删除一条数据时,要在末尾数据后新增一条数据,数据层中的日志解析模块解析日志中的SQL语句,获得对数据库操作的DML语句,进而让目标数据库执行同样的语句实现数据同步的。由于该模型是增量数据的交换,所以每次的数据交换量较传统方式小很多,也更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交换标识的跨域増量数据交换模型及交換方法
[0001 ] 本专利技术属于跨域环境下数据交换领域。
技术介绍
如何在域间实现快速安全的互联互通、协同工作是跨域数据交换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主流数据交换技术有:(I)编制专有的应用系统,这种方式能够建立非常有效的交换系统,并且传输效率高、系统稳定,但是存在建设、运营成本高,开发周期长等不足;(2)采用中介数据库格式,编制专有传输方式,这种方式的数据交换和传输分为转化和传输两个过程,在实现系统间自动化以及数据交换上没有统ー的标准,不具通用性;(3)采用分布式系统DC0M/EJB,这种方式可以达到跨平台的互操作性和高的可伸缩性,但要求分布的系统间具有相当高的耦合性;(4)C0RBA方式,这种方式互操作性和开放性非常好,缺点是庞大而复杂,并且技术和标准的更新相对较慢;(5)WebService_XML交换方式,XML使用纯文本形式表示数据,它的自定义性及可扩展性足以表达各种类型的数据,作为独立于平台和设备的数据表达方式,特别是WebService的出现,使得XML成为实现了跨域系统通信的有效手段。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传统跨域环境下数据交换中存在的已修改数据难以定位以及交换数据量较大的问题,本文在WebSerVice_XML交換方式基础上,结合信息系统在跨域数据交换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跨域数据交换模型,来保障在进行跨域数据交换时的数据安全,确保数据可控和数据可用。该模型使用XML文档作为跨域数据交换的中间媒介,并且使用XML来保存交换标识和交換策略。XML以ー种开放的自我描述方式定义数据结构,所组织的数据对于应用程序和用户具有友好型和可操作性,而且其本身具有跨平台性、高度可扩展性、结构化及简单易用等特性,已成为ー种通用的数据描述和交换标准。因此,使用XML作为跨域数据交换的中间媒介和保存交換标识以及交換策略都非常合适。基于交换标识的跨域増量数据交换模型,其特征在于:该数据交換模型分为三层:数据层、交换层和数据传输层;交换层包括交换标识模块和交換策略生成模块;数据层包括日志解析模块、SQL语句重构模块、XSD标准模板、XML文档导入导出模块和数据校验模块;数据传输层包括加解密模块、数据封装模块、信道建立模块和数据交换模块;交换标识用于存储跨域数据交换的交换状态,每个域与其他域都存在ー组交换标识,由交换标识模块来统ー进行存储和更新,包含三部分内容:分别是上传数据标识、下载数据标识、当前数据标识;当两个域进行数据交换时,称主动发起请求连接的域为请求域,称被动响应连接请求的域为响应域;下载数据标识保存了请求域从响应域下载的交换数据的末尾数据标识;上传数据标识保存了请求域向响应域上传的交换数据的末尾数据标识;当前数据标识为本域最后一条数据的数据标识;下载数据标识和上传数据标识在域进行数据交换成功后进行更新,本域有任何数据更新时,当前数据标识都要更新,其始終指向本域最后一条数据;所有的数据在删除、或修改时都并非进行物理上的删除或修改,而是进行逻辑上的删除或修改;即当修改或删除一条数据时,要在末尾数据后新增一条数据,所有的数据标识递增排列;如果增加一条数据时的话就是直接增加一条数据,并同时增加交换标识的数值;数据层中的日志解析模块解析日志中的SQL语句,获得对数据库操作的DML语句,包括InSert、Update、Delete操作,查明数据库的逻辑更改情况;进而让目标数据库执行同样的语句实现数据同步的;SQL重构模块根据源端数据库、目标端数据库的表信息和字段信息提供源端/目标端对应表和字段的映射,用于在分析日志时重构等价的SQL语句;XSD标准模板用于导出数据的统一格式化;数据校验模块利用数据模式文件,即XSD标准模板来验证传入XML文档数据的有效性,待转换的XML文档必须符合XSD的规范才能够进行转换;交換策略模块用于根据XML规范生成交換策略文档并进行存储,在数据交换前由交換策略模块生成数据过滤器,増量数据经过这些过滤器的过滤后才可以进行后续操作;数据传输层包括加解密模块、数据封装模块、信道建立模块和数据交换模块,用于对导出的XML文档进行加解密、数据的SOAP封装、跨域数据的安全可靠传输和调用接ロ进行数据交換。2.1交换标识交换标识主要用于存储跨域数据交换的交换状态,每个域与其他域都存在ー组交换标识,由下文提到的交换标识模块来统ー进行存储和更新,包含三部分内容:分别是上传数据标识、下载数据标识、当前数据标识。当两个域进行数据交换时,称主动发起请求连接的域为请求域,称被动响应连接请求的域为响应域。下载数据标识保存了请求域从响应域下载的交换数据的末尾数据标识;上传数据标识保存了请求域向响应域上传的交换数据的末尾数据标识;当前数据标识为本域最后一条数据的数据标识。下载数据标识和上传数据标识在域进行数据交换成功后进行更新,本域有任何数据更新时,当前数据标识都要更新,其始終指向本域最后一条数据。所有的数据在删除和修改时都并非进行物理上的删除和修改,而是进行逻辑上的删除和修改。当修改或删除一条数据时,要在末尾数据后新增一条数据,所有的数据标识递增排列。这样交换标识的存在便有了意义,下次交换时,对方域便可知道哪些是新增数据。2.2基于日志解析技术的数据交换日志是记录数据库操作信息的数据结构,日志文件是日志记录的汇集,数据库日志文件支持着数据库的正常运作,一旦相关联的数据库发生了变更,那些记录就会被写入日志中,通过解析日志内容,可以获得对数据库操作的DML语句(包括Insert、Update、Delete操作),查明数据库的逻辑更改情况。基于日志解析技术的数据交换是依靠分析源数据库日志文件,解析日志中的SQL语句,得到一条或多条Insert、Update、Delete操作,进而让目标数据库执行同样的语句实现数据同步的。在数据库日志中,每条日志都有一条唯一标识,且是单调自增生成的。将日志的唯一标识作为数据标识,结合交換标识,能够快速定位増量日志,即已修改数据,实现高效的跨域数据增量交換。2.3模型结构本文提出的跨域数据交换模型,基于日志解析技木,通过查询交换标识来保证数据的同步更新,并设置了若干交換策略来细粒度地控制数据交换的内容。传统的数据交换模型在进行数据交换时,往往是进行整库的交換。任何一个域的数据库更新,都可能影响到其他域用户的跨域访问(例如,对其他域用户权限的増加、修改或删除)。由于每次数据交换都要进行全部数据的交換,随着用户数量的増加,这种交換方法会使交换数据量爆炸性地増加,给数据交换系统带来沉重的负担,并且可能影响到用户跨域访问的安全性。本文在引入交换标识的基础上,提出ー种新的数据交换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该模型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架构,当域A主动向域B请求连接进行数据交换时,域A的信息系统充当客户端的角色,而域B向域A请求连接进行数据交换吋,域A的信息系统充当服务器的角色,每个域的信息系统都可调用客户端和服务器两套接ロ。数据传输、交换标识和交換策略的格式使用XML,数据加解密可以使用RSA、DES等算法,数据封装协议使用S0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简单对象访问协议),网络传输协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基于交换标识的跨域增量数据交换模型,其特征在于:该数据交换模型分为三层:数据层、交换层和数据传输层;交换层包括交换标识模块和交换策略生成模块;数据层包括日志解析模块、SQL语句重构模块、XSD标准模板、XML文档导入导出模块和数据校验模块;数据传输层包括加解密模块、数据封装模块、信道建立模块和数据交换模块;交换标识用于存储跨域数据交换的交换状态,每个域与其他域都存在一组交换标识,由交换标识模块来统一进行存储和更新,包含三部分内容:分别是上传数据标识、下载数据标识、当前数据标识;当两个域进行数据交换时,称主动发起请求连接的域为请求域,称被动响应连接请求的域为响应域;下载数据标识保存了请求域从响应域下载的交换数据的末尾数据标识;上传数据标识保存了请求域向响应域上传的交换数据的末尾数据标识;当前数据标识为本域最后一条数据的数据标识;下载数据标识和上传数据标识在域进行数据交换成功后进行更新,本域有任何数据更新时,当前数据标识都要更新,其始终指向本域最后一条数据;所有的数据在删除、或修改时都并非进行物理上的删除或修改,而是进行逻辑上的删除或修改;即当修改或删除一条数据时,要在末尾数据后新增一条数据,所有的数据标识递增排列;如果增加一条数据时的话就是直接增加一条数据,并同时增加交换标识的数值;数据层中的日志解析模块解析日志中的SQL语句,获得对数据库操作的DML语句,包括Insert、Update、Delete操作,查明数据库的逻辑更改情况;进而让目标数据库执行同样的语句实现数据同步的;SQL重构模块根据源端数据库、目标端数据库的表信息和字段信息提供源端/目标端对应表和字段的映射,用于在分析日志时重构等价的SQL语句;XSD标准模板用于导出数据的统一格式化;数据校验模块利用数据模式文件,即XSD标准模板来验证传入XML文档数据的有效性,待转换的XML文档必须符合XSD的规范才能够进行转换;交换策略模块用于根据XML规范生成交换策略文档并进行存储,在数据 交换前由交换策略模块生成数据过滤器,增量数据经过这些过滤器的过滤后才可以进行后续操作;数据传输层包括加解密模块、数据封装模块、信道建立模块和数据交换模块,用于对导出的XML文档进行加解密、数据的SOAP封装、跨域数据的安全可靠传输和调用接口进行数据交换。...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交换标识的跨域増量数据交换模型,其特征在于: 该数据交換模型分为三层:数据层、交换层和数据传输层;交换层包括交换标识模块和交換策略生成模块;数据层包括日志解析模块、SQL语句重构模块、XSD标准模板、XML文档导入导出模块和数据校验模块;数据传输层包括加解密模块、数据封装模块、信道建立模块和数据交换模块; 交换标识用于存储跨域数据交换的交换状态,每个域与其他域都存在一组交换标识,由交换标识模块来统ー进行存储和更新,包含三部分内容:分别是上传数据标识、下载数据标识、当前数据标识; 当两个域进行数据交换时,称主动发起请求连接的域为请求域,称被动响应连接请求的域为响应域;下载数据标识保存了请求域从响应域下载的交换数据的末尾数据标识;上传数据标识保存了请求域向响应域上传的交换数据的末尾数据标识;当前数据标识为本域最后一条数据的数据标识;下载数据标识和上传数据标识在域进行数据交换成功后进行更新,本域有任何数据更新吋,当前数据标识都要更新,其始終指向本域最后一条数据; 所有的数据在删除、或修改时都并非进行物理上的删除或修改,而是进行逻辑上的删除或修改;即当修改或删除一条数据时,要在末尾数据后新增一条数据,所有的数据标识递增排列; 如果增加一条数据时的话就是直接增加一条数据,并同时增加交换标识的数值; 数据层中的日志解析模块解析日志中的SQL语句,获得对数据库操作的DML语句,包括Insert, Update、Delete操作,查明数据库的逻辑更改情况;进而让目标数据库执行同样的语句实现数据同步的; SQL重构模块根据源端数据 库、目标端数据库的表信息和字段信息提供源端/目标端对应表和字段的映射,用于在分析日志时重构等价的SQL语句; XSD标准模板用于导出数据的统一格式化;数据校验模块利用数据模式文件,即XSD标准模板来验证传入XML文档数据的有效性,待转换的XML文档必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淑娟孟宪哲陈志浩王晓程王斌毛俐旻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七〇六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