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少华专利>正文

自动识别极性的充电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670492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14 14:30
一种自动识别极性的充电电路,它有一个电源,两个输出端,一个双稳态电路,两个稳压集成电路,两个分压电路,三极管组成的输出电路。给手机电池充电时,只要把电池与输出连接,不论正负极性都可充电,稳压集成电路和分压电路驱动三极管输出充电电流,充电电流可以做得非常大,电池充满后充电电路就自动停止充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识别极性的充电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对多种型号手机电池充电的充电电路,特别是自动识别极性的充电电路。
技术介绍
现有的自动识别极性的充电电路有两种,一种是专利号ZL200420044160.8代表的形式,它能自动识别极性,但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当电池已充满后不能自动停止充电。一种是专利号200620017493.0在实施方式中给出的,前面用一个充电电路,后面用四个三极管进行换相,这样做可以自动识别极性,但充电电流不能增大,充满电池的时间很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上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自动识别极性的充电电路,其上用了两个稳压集成电路来控制输出电路,实现大电流充电,缩短充电时间。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自动识别极性的充电电路有一个电源,有两个输出端第一输出端K1、第二输出端K2。第一电阻Rl分别接第一输出端Kl和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的第一脚,第二电阻R2分别接第二输出端K2和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的第一脚,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的第二脚与第二输出端K2连接,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的第三脚与第四二极管D4负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正极与第十二电阻R12、第五电阻R5、第一三极管Ql基极、第七三极管Q7集电极连接,第十二电阻R12另一端与地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正电源连接,第七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基极串联第十四电阻R14接第二输出端K2,第一三极管Ql的发射极接第一输出端K1,第一三极管Ql的集电极接第七电阻R7和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正电源,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正电源,集电极接第三三极管Q3基极,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第一输出端K1,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一三极管Qll基极及集电极、第十二三极管Q12基极、第四三极管Q4集电极,第十一电阻Rll的另一端接正电源,第十一三极管Qll发射极接正电源,第十二三极管Q12发射极接正电源,第十五电阻R15分别接第二输出端K2和第八三极管Q8基极,第八三极管Q8发射极接地,集电极接第一输出端Kl。第三电阻R3分别接第二输出端K2和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的第一脚,第四电阻R4分别接第一输出端Kl和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的第一脚,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的第二脚与第一输出端Kl连接,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的第三脚与第五二极管D5负极连接,第五二极管D5正极与第十三电阻R13、第六电阻R6、第六三极管Q6基极、第十三极管QlO集电极连接,第十三电阻Rl3另一端与地连接,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正电源连接,第十三极管QlO的发射极接地,基极串联第十六电阻R16接第一输出端K1,第六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第二输出端K2,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接第九电阻R9和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接正电源,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正电源,集电极接第四三极管Q4基极,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第二输出端K2,第十七电阻R17分别接第一输出端Kl和第九三极管Q9基极,第九三极管Q9发射极接地,集电极接第二输出端K2,第八发光二极管D8负极接地,正极接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第六二极管D6正极串联第十八电阻R18接第二输出端K2,第七二极管D7正极串联第十九电阻R19接第一输出端Kl,第三发光二极管D3负极接地,正极串联第二十电阻R20接第十二三极管Q12的集电极。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七电阻R7断路,第三三极管Q3基极与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第六三极管Q6、第五三极管Q5、第九电阻R9断路,第四三极管Q4基极与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在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并联第八电阻R8。在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并联第十电阻R10。给电池充电时,只要电池的电极接第一输出端K1、第二输出端K2,不论正负极性都可充电。第八三极管Q8和第七三极管Q7与第九三极管Q9和第十三极管QlO组成双稳态电路,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和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分别组成稳压输出,驱动第三三极管Q3或第四三极管Q4输出电流。充电电流可以做得非常大,当电池被充满后,充电电路就会自动停止充电,充电指示灯不再指示为充电状态。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如上电路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设计新颖,使用方便。不需要检查电池的极性。没有调换电池极性的机械开关,使用寿命大大地延长。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详细电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自动识别极性的充电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图2为自动识别极性的充电电路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图3为自动识别极性的充电电路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图1中,有一个电源VCC,有两个输出端第一输出端K1、第二输出端K2。第一电阻Rl分别接第一输出端Kl和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的第一脚,第二电阻R2分别接第二输出端K2和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的第一脚,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的第二脚与第二输出端K2连接,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的第三脚与第四二极管D4负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正极与第十二电阻R12、第五电阻R5、第一三极管Ql基极、第七三极管Q7集电极连接,第十二电阻R12另一端与地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正电源VCC连接,第七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基极串联第十四电阻R14接第二输出端K2,第一三极管Ql的发射极接第一输出端K1,第一三极管Ql的集电极接第七电阻R7和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正电源VCC,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正电源VCC,集电极接第三三极管Q3基极,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第一输出端Kl,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第^ 电阻R11、第^ 三极管Qll基极及集电极、第十二三极管Q12基极、第四三极管Q4集电极,第十一电阻Rll的另一端接正电源VCC,第十一三极管Qll发射极接正电源VCC,第十二三极管Q12发射极接正电源VCC,第十五电阻R15分别接第二输出端K2和第八三极管Q8基极,第八三极管Q8发射极接地,集电极接第一输出端Kl。第三电阻R3分别接第二输出端K2和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的第一脚,第四电阻R4分别接第一输出端Kl和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的第一脚,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的第二脚与第一输出端Kl连接,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的第三脚与第五二极管D5负极连接,第五二极管D5正极与第十三电阻R13、第六电阻R6、第六三极管Q6基极、第十三极管QlO集电极连接,第十三电阻R13另一端与地连接,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正电源VCC连接,第十三极管QlO的发射极接地,基极串联第十六电阻R16接第一输出端K1,第六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第二输出端K2,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接第九电阻R9和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接正电源VCC,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正电源VCC,集电极接第四三极管Q4基极,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第二输出端K2,第十七电阻R17分别接第一输出端Kl和第九三极管Q9基极,第九三极管Q9发射极接地,集电极接第二输出端K2,第八发光二极管D8负极接地,正极接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第六二极管D6正极串联第十八电阻R18接第二输出端K2,第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识别极性的充电电路有一个电源,有两个输出端第一输出端K1、第二输出端K2,其特征是:第一电阻R1分别接第一输出端K1和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1的第一脚,第二电阻R2分别接第二输出端K2和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1的第一脚,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1的第二脚与第二输出端K2连接,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1的第三脚与第四二极管D4负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正极与第十二电阻R12、第五电阻R5、第一三极管Q1基极、第七三极管Q7集电极连接,第十二电阻R12另一端与地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正电源连接,第七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基极串联第十四电阻R14接第二输出端K2,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第一输出端K1,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第七电阻R7和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正电源,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正电源,集电极接第三三极管Q3基极,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第一输出端K1,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一三极管Q11基极及集电极、第十二三极管Q12基极、第四三极管Q4集电极,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接正电源,第十一三极管Q11发射极接正电源,第十二三极管Q12发射极接正电源,第十五电阻R15分别接第二输出端K2和第八三极管Q8基极,第八三极管Q8发射极接地,集电极接第一输出端K1,第三电阻R3分别接第二输出 端K2和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的第一脚,第四电阻R4分别接第一输出端K1和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的第一脚,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的第二脚与第一输出端K1连接,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的第三脚与第五二极管D5负极连接,第五二极管D5正极与第十三电阻R13、第六电阻R6、第六三极管Q6基极、第十三极管Q10集电极连接,第十三电阻R13另一端与地连接,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正电源连接,第十三极管Q10的发射极接地,基极串联第十六电阻R16接第一输出端K1,第六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第二输出端K2,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接第九电阻R9和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接正电源,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正电源,集电极接第四三极管Q4基极,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第二输出端K2,第十七电阻R17分别接第一输出端K1和第九三极管Q9基极,第九三极管Q9发射极接地,集电极接第二输出端K2,第八发光二极管D8负极接地,正极接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第六二极管D6正极串联第十八电阻R18接第二输出端K2,第七二极管D7正极串联第十九电阻R19接第一输出端K1,第三发光二极管D3负极接地,正极串联第二十电阻R20接第十二三极管Q12的集电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识别极性的充电电路有一个电源,有两个输出端第一输出端K1、第二输出端K2,其特征是:第一电阻Rl分别接第一输出端Kl和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的第一脚,第二电阻R2分别接第二输出端K2和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的第一脚,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的第二脚与第二输出端K2连接,第一稳压集成电路Dl的第三脚与第四二极管D4负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正极与第十二电阻R12、第五电阻R5、第一三极管Ql基极、第七三极管Q7集电极连接,第十二电阻R12另一端与地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正电源连接,第七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基极串联第十四电阻R14接第二输出端K2,第一三极管Ql的发射极接第一输出端K1,第一三极管Ql的集电极接第七电阻R7和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正电源,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正电源,集电极接第三三极管Q3基极,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第一输出端K1,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一三极管Qll基极及集电极、第十二三极管Q12基极、第四三极管Q4集电极,第十一电阻Rll的另一端接正电源,第十一三极管Qll发射极接正电源,第十二三极管Q12发射极接正电源,第十五电阻R15分别接第二输出端K2和第八三极管Q8基极,第八三极管Q8发射极接地,集电极接第一输出端K1,第三电阻R3分别接第二输出端K2和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的第一脚,第四电阻R4分别接第一输出端Kl和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的第一脚,第二稳压集成电路D2的第二脚与第一输出端Kl连接,第二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少华
申请(专利权)人:李少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