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机和使用该纺织机的纺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645672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07 08:08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纺织机,具有配置在由以预定速度在一个方向上行走的经排列的多数经纱(Wa)形成的开口的左右且在所述开口内同步地进行向织物宽度上的中央的反复性插入和拔出的第一及第二纬纱保持搬送杆(14、15)、以及由所述第一及第二纬纱保持搬送杆(14、15)的相对的端部选择性地把持且通过第一或第二纬纱保持搬送杆被交替地保持搬送的单独的纬纱搬送体(16)。开动第一及第二杆工作部(19、20),经由所述第一及第二纬纱保持搬送杆(14、15)使第一及第二把持/放开部(17、18)工作而在织物宽度上的中央交替地交接纬纱搬送体(16),并在该交接后,在开口入口与织物宽度上的中央之间往复移动。能够可靠地进行各经纱的分离,而且能够在构成纤维束的前体纤维不起毛的情况下例如使用线性马达来实现纬纱插入的高速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的纺织机,具有配置在由以预定速度在一个方向上行走的经排列的多数经纱(Wa)形成的开口的左右且在所述开口内同步地进行向织物宽度上的中央的反复性插入和拔出的第一及第二纬纱保持搬送杆(14、15)、以及由所述第一及第二纬纱保持搬送杆(14、15)的相对的端部选择性地把持且通过第一或第二纬纱保持搬送杆被交替地保持搬送的单独的纬纱搬送体(16)。开动第一及第二杆工作部(19、20),经由所述第一及第二纬纱保持搬送杆(14、15)使第一及第二把持/放开部(17、18)工作而在织物宽度上的中央交替地交接纬纱搬送体(16),并在该交接后,在开口入口与织物宽度上的中央之间往复移动。能够可靠地进行各经纱的分离,而且能够在构成纤维束的前体纤维不起毛的情况下例如使用线性马达来实现纬纱插入的高速化。【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类属于握式剑杆织机的,尤其涉及适用于对制造碳素纤维时的前体纤维织物进行纺织的特殊纺织机和使用该特殊纺织机的织物的纺织方法。
技术介绍
在交错多数的经纱和纬纱的织物的制造中使用有织机。该织机的种类大致分为有梭织机和无梭织机。利用有梭织机进行的纺织通过使综丝基于纺织组织上下移动,来使穿过综丝的综眼而在一个方向上排列的经纱中的一部分经纱向上方提升、一部分经纱向下方降低,从而在经纱之间形成菱形的开口。在形成该开口期间,向形成于开口内的梭道打入对纬纱的卷体进行容纳保持的梭(梭子)。通过该打入从容纳在梭内的纱卷体引出纬纱。当该打入结束时,向织口摇动配置在综丝与织口之间的筘齿而将纬纱推向织口。通过反复进行这些操作来进行纺织。在利用无梭织机进行的纺织中,在不使用所述梭而使纬线直接插通至由经纱形成的所述开口内这一点上与利用有梭织机进行的纺织不同。在该无梭织机中,存在由于向开口内插入纬纱的方法的不同而产生的多种方式。其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织机是将纬线载置于水的喷射流而插入梭口内的喷水型织机,其他还包括针织机、剑杆织机,所述针织机利用在经纱的开口内往复移动的针的顶端把持纬纱,使针在该开口内往复移动,依次编织与其邻接的折返部的线圈,由此来进行连接而获得织物,剑杆织机在织机的左右配置由杆状部件构成的剑杆,利用左右剑杆的各顶端的运载头把持或者放开纬纱的顶端,同时使全体织物宽度或者织物宽度的1/2分别在开口内外往复移动,从而直接将纬纱插入开口。在这样的现有的一般织机中,分别具有一个长处和一个短处。例如,在有梭织机中,可靠地进行了纬线进入,但是在另一方面,容纳保持在梭中的纬纱量存在限制,此外,在捶打梭使其沿梭道飞行的同时进行纬线进入,因此包含纬纱的整个梭的重量也存在限制,而且纬线进入时的机械敲打声成为产生巨大噪音的原因。另一方面,在无梭织机中,虽然机械声小从而噪音问题得到解决,但是例如对于所有无梭织机来说,织物宽端缘的耳部的纬纱端部处理及纬纱长度的控制显得繁杂,并且,在喷水型织机中为了保证水本身的直进性需要花费大量功夫,此外,需要考虑排除使用水而招致的坏影响的方法。另外,在握式剑杆织机中,在通过运载头进行的纬纱的顶端的交接和纱端切断时容易发生错误。在这样的情况下,例如当制造碳素纤维时,打捆多根前体纤维而形成一根纤维束,排列多根该纤维束使其片材化,将片材化的纤维束导入氧环境下的耐热化炉内,在200?300°C下进行耐热化,然后,接下来在氮环境下的焙烧炉内以500?1500°C进行碳素化。此时的焙烧速度通常在5?10m/min。另一方面,近年来要求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开始提高焙烧速度与纤维束的总纤度。在所述前体纤维中,较多地使用丙烯腈系纤维。如果以上述的排列多根粗纤维束而成的片材状态一边行走一边连续进行耐热化处理,则一根纤维束的最大厚度增大,氧不渗透到纤维束的内部,从而容易产生储热导致的纱线断裂。为了防止这种情况,不得不降低耐热化处理的温度而长时间地进行耐热化,但是耐热化的进度在纤维束的内部与表面产生差异,在后来的炭化处理工序中成为起毛、纱线断裂的产生原因,从而难以获得高质量的碳素纤维。为了连续生产碳素纤维,提出有如下所述的方法:将可能如上述那样进行粗纤度的碳素化的纤维丝束扁平化且将其平行地排列而成为带状物,对该带状物进行焙烧,但是,当对仅仅通过呈带状地排列所述纤维束而获得的带状物进行焙烧时,尤其在耐热化工序中构成带状物的单纤维的毛边、纱线断裂末端缠绕在炉内的辊子上,或者与炉内的相邻接的纤维束缠在一起,进一步诱发起毛、纱线断裂,从而不得不中断连续焙烧。为了消除这样的缺点,例如在日本特开平10— 266024号公报(专利文献I)中,提出有以下方案:在将上述前体纤维束设置在所述耐热化炉的出入口的多段导轨上形成矩形的引导槽,使在所述耐热化炉内被呈锯齿状地引导的前体纤维束穿过所述引导槽,从而其剖面形状保持由纤维束的横向宽度/纱线厚度规定的平均扁平率在10?50的大致矩形形状。另外,为了排除相同的上述缺点,例如根据日本专利特开昭51—7515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昭61—63718号公报(专利文献3)、美国专利4173990号说明书(专利文献4),以上述形成为片材状的多根前体纤维束为经纱,使其与纬纱交错,从而制造通过纺织形成的织物。在此,在所述专利文献2及3中,一根纬纱在整个织物宽度的端部折返而与经纱交错,但是在专利文献4中,在织机的宽度方向的左右配置一对由双层管构成的剑杆,在左右的剑杆的内侧管分别插通一根纬纱,利用送入至所述剑杆的外侧管的气动来把持搬送各纬纱的顶端,以各纬纱在由经纱形成的开口内的中央部折返的方式利用预定的时间差交替地反复进行左右剑杆的向开口的插入和拔出来进行纺织。另一方面,在所述专利文献2和3中,例如对作为导入处理至耐热化炉的邻接的经纱的前体纤维束在插入纬纱的状态下进行耐热化处理,利用纬纱使前体纤维束彼此分离,从而避免其接触和重叠。并且,在这些专利文献2、3中,在所述耐热化工序后自动从织物去除所述纬纱,将经耐热化的多根纤维束在只是排列的状态下导入到碳素化炉。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 26602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51—75150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昭61—63718号公报。专利文献4:美国专利第4173990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可是,以往的上述丙烯腈系纤维丝束织物的生产速度例如如专利文献3所述,大约在150cm/min而极为缓慢,虽说伴随着后来的技术开发而实现了高速化,但最近的生产速度以400cm/min为极限。因此,为了提高碳素纤维的生产率,在经纱中作为前体纤维束的丙烯腈系纤维丝束使用大于等于30000d的粗丝束,通过对该粗丙烯腈系纤维束进行均匀的耐热化处理,能够获得在后来的炭化工序中也不广生毛边、纱线损伤等的闻质量、闻品质的碳素纤维,但是其管理逐渐变得困难,并且在现有的机械式的纬纱插入操作中难以实现上述的速度以上的高速化。另一方面,在如平时的纺织那样向由经纱形成的开口打入梭而插入纬纱之后,针对上述的前体纤维织物向经纱方向摇动筘齿而进行用于向织口推向纬纱的打纬,经纱和纬纱由于打纬而互相摩擦,从而很可能使在后面的碳素化工序中要求细纤度的处理的前体纤维束产生伤痕。因此,在此种织物中,省略打纬、调节经纱的进给速度、如在专利文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纺织机,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及第二纬纱保持搬送杆,其配置在以预定速度在一个方向上行走的经排列的多数经纱中所形成的开口的左右侧,并且所述第一及第二纬纱保持搬送杆同步地进行反复性插入和拔出,所述插入和拔出在所述开口内向织物宽度上的中央进行;纬纱搬送体,所述纬纱搬送体是单独的纬纱搬送体,且由所述第一或第二纬纱保持搬送杆的相对的端部选择性地把持,并且通过第一或第二纬纱保持搬送杆被交替地保持搬送;第一及第二杆工作部,所述第一及第二杆工作部使所述第一及第二纬纱保持搬送杆同步地向开口内插入,并且同步地向开口外退出;以及纬纱搬送体的第一及第二把持/放开部,所述纬纱搬送体的第一及第二把持/放开部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及第二纬纱保持搬送杆的相对的端部,交替地进行所述纬纱搬送体的反复性把持与放开的交接操作。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本伸之岛原将志井手胜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丽阳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