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596143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23 01:44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主体、图像形成单元和变化构件,该图像形成单元具有在排列方向上排列的多个感光鼓,该变化构件在多个感光鼓的轴向方向上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的外侧,并且变化构件被构造成在排列方向上移动并且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改变图像形成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主体包括由金属板制成的金属框架,该金属框架在轴向方向上与变化构件设置的同一侧。金属框架包括支撑部和引导部,该支撑部被构造成支撑图像形成单元,该引导部被构造成引导变化构件的移动。通过弯曲金属板,引导部与支撑部整体地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主体、图像形成单元和变化构件,该图像形成单元具有在排列方向上排列的多个感光鼓,该变化构件在多个感光鼓的轴向方向上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的外侧,并且变化构件被构造成在排列方向上移动并且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改变图像形成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主体包括由金属板制成的金属框架,该金属框架在轴向方向上与变化构件设置的同一侧。金属框架包括支撑部和引导部,该支撑部被构造成支撑图像形成单元,该引导部被构造成引导变化构件的移动。通过弯曲金属板,引导部与支撑部整体地形成。【专利说明】图像形成设备相关申请的交互引用本申请要求2012年7月3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0.2012-149222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排列在其中的多个感光鼓。
技术介绍
已知的图像形成设备包括鼓单元,左右主体侧板,和线性凸轮,该鼓单元具有排列在其中的感光鼓和配置成分别面向感光鼓的显影辊,该左右主体侧板支撑相对其定位的鼓单元,该线性凸轮作为变化构件,该线性凸轮在排列感光鼓方向上移动,从而在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的位置和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的位置之间改变显影辊的位置。在该图像形成设备中,线性凸轮通过固定到主体侧板上的导轨而被保持,因此线性凸轮在排列感光鼓的方向上可移动。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上述图像形成设备的导轨需要被附接到主体侧板上。这需要时间来装配设备,因此增加了生产成本。另外,很难维持导轨和通过导轨保持的变化构件的定位精度。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被构造成实现减轻重量和提高用于驱动系统的结构和电极的配置的自由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图像形成设备包括主体、图像形成单元和变化构件。图像形成单元具有在排列方向上排列的多个感光鼓。变化构件在多个感光鼓的轴向方向上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的外侧,并且变化构件被构造成在排列方向上移动,并且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改变至少一部分图像形成单元的位置。主体包括由金属板制成的金属框架,该金属框架在轴向方向上与变化构件设置同一侧。金属框架包括支撑部和引导部。支撑部设置成面向图像形成单元,并且被构造成支撑图像形成单元。引导部从支撑部朝向图像形成单元延伸,并且被构造成引导变化构件的移动。通过弯曲金属板,引导部与支撑部整体地形成。与作为独立的部件如凸轮导轨的引导部被附接到金属框架的结构相比,该结构能够减少部件的数量并改进设备的装配操作。因此,能够减少部件和装配操作的成本。由于引导部和金属框架整体地被形成,能够相对容易地维持变化构件的定位精度。【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参考以下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图中相同的部件的标号相同,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如彩色激光打印机的截面图;图2是说明保持器和金属框架的立体图;图3A说明在图像形成设备的左右方向上从内侧看时,位于内侧的树脂侧壁、金属框架和保持器;图3B是图3A中的部分B的放大图;图4A说明在图像形成设备的左右方向上从内侧看时,位于外侧的树脂侧壁、金属框架和保持器;图4B是图4A中的部分B的放大图;图5是左树脂侧壁的内壁的右前方立体图;图6说明金属框架;图7是沿图4中Y-Y线的截面图;图8是沿图3中X-X线的截面图;图9A是说明金属框架、支撑框架和曝光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9B是图9A中的部分B的放大图;图10说明所有显影辊接触对应的感光鼓;图11说明仅黑色的显影辊与对应的感光鼓接触;图12说明所有的显影辊与对应的感光鼓分离;图13说明由于金属框架由两部分组成所产生的操作优势;图14A是根据实施例的修改例的金属框架的前视图;以及图14B是沿图14A中线Z-Z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说明性实施例。以下描述中,以彩色激光打印机I作为图像形成设备的例子,详细描述主要结构。以下描述中,基于彩色激光打印机在使用时所配置的方向,来表示彩色激光打印机I的方位或侧。换句话说,图1中,左侧为前面或前侧,右侧为后面或后侧,上侧为上面或上侧,下侧为下面或下侧。上下方向称为垂直方向。如图1所示,彩色激光打印机I包括作为主体的例子的主壳体2,被构造成馈送片状物S的片状物馈送部3,和被构造成在馈送到那里的片状物S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4。图像形成部4主要包括曝光单元5、处理单元6、转印单元7和定影单元8。片状物馈送部3被设置在主壳体2的下部,主要包括片状物托盘31,该片状物托盘31被构造成在其中容纳片状物S,和片状物馈送机构32,该片状物馈送机构32被构造成将片状物S从片状物托盘31馈送到图像形成部4。片状物托盘31内的片状物S通过片状物馈送机构32单张馈送到图像形成部4。曝光装置5被设置在主壳体2的上部,该曝光装置5包括图中未显示的多个激光源、多面镜、多个透镜和多个反光镜。如图中点划线所示,基于图像数据,激光源发射的激光被反射在多面镜和反光镜上,穿过透镜,并照射到每个感光鼓61的表面上。处理单元6被设置在片状物托盘31和曝光单元5之间,该处理单元6主要包括保持器100,沿着前后方向排列的四个感光鼓61,和充电器62以及与感光鼓61对应的显影盒63。每个显影盒63包括显影辊64、供应辊65、层厚调节片66和被构造成存储调色剂的调色剂存储部67。本实施例中,显影盒63包括从前侧向后依次排列的显影盒63Y、63M、63C和63K,分别存储黄色调色剂、洋红色调色剂、青色调色剂和黑色调色剂。转印单元7被设置在片状物托盘31和处理单元6之间,该转印单元7主要包括驱动辊71、从动辊72、传送带73和四个转印辊74。传送带73是环形的,在驱动辊71和从动辊72之间延伸,并且其外表面与感光鼓61接触。转印辊74设置在传送带73的内侧,从而将传送带73夹在转印辊74和感光鼓61之间。固定单元8被设置在处理单元6和转印单元7的后面,主要包括加热辊81和被配置为与加热辊81相对并且被构造成压靠加热辊81的加压辊82。在图像形成部4中,每个感光鼓61的表面被相应的充电器62均匀地充电,随后通过高速扫描暴露在曝光单元5的激光下。因此,每个感光鼓61的暴露区域的电势下降,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被形成在每个感光鼓61的表面上。然后,存储在调色剂存储部67的调色剂通过供应辊65被供应给显影辊64,进入显影辊64和层厚调节片66之间,并且承载在显影辊64上作为具有固定厚度的薄层。显影辊64上承载的调色剂被供应到形成在对应的感光鼓61上的静电潜像上,从而静电潜像被显影成可见图像,因此调色剂图像被形成在感光鼓61上。然后,当片状物S由片状物供应部3供应并被馈送到每个感光鼓61和传送带73之间时,感光鼓61的表面上承载的调色剂图像被相继转印到片状物S上。具有转印到其上的调色剂图像的片状物S经过加热辊81和加压辊82之间,在片状物S上转印的调色剂图像被热定影。具有热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片状物S通过设置在主壳体2内的馈送辊23和排出辊24从主壳体2排出,并被排出托盘22接收。如图2所示,保持器100被构造成保持感光鼓61,该保持器100主要包括树脂制成的保持器框架110和一对侧板120,如双点划线表示该保持器框架110为顶端开口的箱状构件,和该一对侧板120设置在感光鼓61轴向方向的两侧。左右侧板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和图像形成单元,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具有多个感光鼓,所述多个感光鼓在排列方向上排列;和变化构件,所述变化构件在所述多个感光鼓的轴向方向上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外侧,并且所述变化构件被构造成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移动,并且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改变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其中,所述主体包括由金属板制成的金属框架,所述金属框架在所述轴向方向上与所述变化构件设置在同一侧;其中,所述金属框架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设置成面向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并且所述支撑部被构造成支撑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和引导部,所述引导部从所述支撑部朝向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延伸,并且所述引导部被构造成引导所述变化构件的移动;并且其中,通过弯曲所述金属板,所述引导部与所述支撑部整体地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宗田真
申请(专利权)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