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相逆变器的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528551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02 18: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单相逆变器的驱动电路,包括:第一光电耦合器U1、第二光电耦合器U2、第三光电耦合器U3和第四光电耦合器U4。第一光电耦合器U1,具有八个脚,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U1的1脚跟4脚悬空,3脚接PWM信号,4脚接地,5脚连接到第一场效应管Q1的源极,6脚与7脚相分别连接第一电阻R1的一端,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8脚连接到电源正极。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单相逆变器的驱动电路,本发明专利技术单相逆变器的驱动电路采用功率光电耦合器直接驱动,驱动电路简单可靠,而且实现了高低压的隔离,简化了驱动电路的设计,使得逆变器的可靠性得到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单相逆变器的驱动电路,包括:第一光电耦合器U1、第二光电耦合器U2、第三光电耦合器U3和第四光电耦合器U4。第一光电耦合器U1,具有八个脚,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U1的1脚跟4脚悬空,3脚接PWM信号,4脚接地,5脚连接到第一场效应管Q1的源极,6脚与7脚相分别连接第一电阻R1的一端,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8脚连接到电源正极。本专利技术的单相逆变器的驱动电路,本专利技术单相逆变器的驱动电路采用功率光电耦合器直接驱动,驱动电路简单可靠,而且实现了高低压的隔离,简化了驱动电路的设计,使得逆变器的可靠性得到提高。【专利说明】单相逆变器的驱动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单相逆变器的驱动电路,尤其涉及一种单相正弦波逆变器的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逆变器主电路中,为单项桥或者三相桥的逆变主电路,但是现在的硅器件已经到达硅极限,用硅材料做主功率器件的逆变器,因硅的功率器件的结温要小于150°其工作的环境温度只能在60°以下,不适合在高温环境下工作,而且随着结温的升高,其导通电阻会大幅度增大,这就会使得器件的损耗继续增加,推动了结温的进一步上升,形成了恶性循环。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为了防止器件因结温过高烧毁,要加大功率风扇甚至是水冷却系统,使得整台逆变器的体积增大,甚至冷却系统占到了整个体积的一半,这就使得逆变器不能满足对体积有严格要求的场合。由于硅材料的禁带宽度比较小,单个硅器件的最高耐压值也就不会很高,这在高电压应用领域里就需要两个或者更多的功率器件串联使用来代替半个桥臂的单个器件,例如功率器件QlIPQl串联代替Q1,这是硅器件解决高压应用的现有的做法。但是这种连接方式增加了控制电路的复杂性,要求控制电路要控制Q1’和Ql同时导通,否则就会有高压击穿导通滞后的器件,设备的可靠性大幅度下降。而现有的驱动电路都采用专用驱动芯片驱动,在隔离地的逆变器中还要再加一级隔离电路,而且驱动芯片引脚多、外围电路复杂,给驱动电路的设计带来了麻烦,复杂的电路致使逆变器的可靠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单相逆变器的驱动电路,电路简单可靠,假话了电路设计,从而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单相逆变器的驱动电路,包括:第一光电稱合器Ul,具有八个脚,所述第一光电稱合器Ul的I脚跟4脚悬空,3脚接PWM信号,4脚接地,5脚连接到第一场效应管Ql的源极,6脚与7脚相分别连接第一电阻Rl的一端,所述第一电阻Rl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8脚连接到电源正极;第二光电耦合器U2,具有八个脚,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U2的I脚跟4脚悬空,3脚接脉宽调制PWM信号,4脚接地,5脚连接到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6脚与7脚分别连接第二电阻R2的一端,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8脚连接到所述电源正极;第三光电耦合器U3,具有八个脚,所述第三光耦合器U3的I脚跟4脚悬空,3脚接所述PWM信号,4脚接地,5脚连接到第三场效应管Q3的源极,6脚与7脚分别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场效应管Q3的栅极连接,8脚连接到所述电源正极;第四光电耦合器U4,具有八个脚,所述第四光耦合器U4的I脚跟4脚悬空,3脚接所述PWM信号,4脚接地,5脚连接到第四场效应管Q4的源极,6脚与7脚分别连接在第四电阻R4的一端,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场效应管Q4的栅极连接,8脚连接到所述电源正极。还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 ;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l的漏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l的阴极相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l的源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l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Q2的漏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相连接;所述第三场效应管Q3的漏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相连接,所述第三场效应管Q3的源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四场效应管Q4的漏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所述第四场效应管Q4的源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相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l的源极与所述第三场效应管Q3的漏极与外部负载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与所述第四场效应管Q4的漏极与所述外部负载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1、第二场效应管Q2、第三场效应管Q3、第四场效应管Q4为碳化硅SiC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所述第一二极管Dl、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为SiC续流二极管。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相逆变器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为直流电源。本专利技术的单相逆变器的驱动电路,本专利技术单相逆变器的驱动电路采用功率光电耦合器直接驱动,驱动电路简单可靠,而且实现了高低压的隔离,简化了驱动电路的设计,使得逆变器的可靠性得到提高。【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单相逆变器的驱动电路的示意图;图2为单极性PWM控制方式波形图;图3为双极性PWM控制方式波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图1为本专利技术单相逆变器的驱动电路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单相逆变器的驱动电路包括:第一光电稱合器Ul、第二光电稱合器U2、第三光电稱合器U3和第四光电率禹合器U4。具体连接关系如下:第一光电稱合器Ul,具有八个脚,第一光电稱合器Ul的I脚跟4脚悬空,3脚接PWM信号,4脚接地,5脚连接到第一场效应管Ql的源极,6脚与7脚相分别连接第一电阻Rl的一端,第一电阻Rl的另一端与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8脚连接到电源正极;第二光电耦合器U2,具有八个脚,第二光电耦合器U2的I脚跟4脚悬空,3脚接脉宽调制PWM信号,4脚接地,5脚连接到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6脚与7脚分别连接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8脚连接到电源正极;第三光电耦合器U3,具有八个脚,第三光耦合器U3的I脚跟4脚悬空,3脚接PWM信号,4脚接地,5脚连接到第三场效应管Q3的源极,6脚与7脚分别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三场效应管Q3的栅极连接,8脚连接到电源正极;第四光电耦合器U4,具有八个脚,第四光耦合器U4的I脚跟4脚悬空,3脚接PWM信号,4脚接地,5脚连接到第四场效应管Q4的源极,6脚与7脚分别连接在第四电阻R4的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与第四场效应管Q4的栅极连接,8脚连接到电源正极。另外,再如图1所示,还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第一场效应管Ql的漏极与第一二极管Dl的阴极相连接,第一场效应管Ql的源极与第一二极管Dl的阳极连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漏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相连接;第三场效应管Q3的漏极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相连接,第三场效应管Q3的源极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第四场效应管Q4的漏极与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第四场效应管Q4的源极与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相连接;第一场效应管Ql的源极与第三场效应管Q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单相逆变器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光电耦合器U1,具有八个脚,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U1的1脚跟4脚悬空,3脚接PWM信号,4脚接地,5脚连接到第一场效应管Q1的源极,6脚与7脚相分别连接第一电阻R1的一端,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8脚连接到电源正极;第二光电耦合器U2,具有八个脚,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U2的1脚跟4脚悬空,3脚接脉宽调制PWM信号,4脚接地,5脚连接到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6脚与7脚分别连接第二电阻R2的一端,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8脚连接到所述电源正极;第三光电耦合器U3,具有八个脚,所述第三光耦合器U3的1脚跟4脚悬空,3脚接所述PWM信号,4脚接地,5脚连接到第三场效应管Q3的源极,6脚与7脚分别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场效应管Q3的栅极连接,8脚连接到所述电源正极;第四光电耦合器U4,具有八个脚,所述第四光耦合器U4的1脚跟4脚悬空,3脚接所述PWM信号,4脚接地,5脚连接到第四场效应管Q4的源极,6脚与7脚分别连接在第四电阻R4的一端,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场效应管Q4的栅极连接,8脚连接到所述电源正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仁需于海明张艺蒙宋庆文闫宏丽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