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170098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9-19 18: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成像镜头,沿其光轴方向从物端到像端依序包括:一个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一个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及一个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及一成像面。第一透镜包括一个第一物端表面及一个第一像端表面。第二透镜包括一个第二物端表面及一个第二像端表面。第三透镜包括一个第三物端表面及一个第三像端表面。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FB/TTL>0.16,G1R1/F1>1.04,及D1/D2<4.47,其中,FB为第三像端表面的顶点到成像面之间的距离,TTL为第一物端表面到成像面之间的距离。G1R2为第一像端表面的曲率半径,F1为第一透镜的焦距,D1为第二像端表面的有效径端点到第二像端表面的中心的垂直距离,D2为第二像端表面的有效径端点到第二像端表面的中心的水平距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成像镜头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镜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成像镜头。
技术介绍
现在智能型手机一般包括成像镜头,且消费者对成像镜头的要求逐渐提升,不仅希望成像镜头具有长背凸(FlangBack)和广视角,还希望成像镜头能拍摄到好的风景照(远景端),且又能拍摄到好的人物照和大头照(近景端,物距为600mm),即对远景端和近景端都有较好的成像品质。其中,长背凸是为了让成像镜头的最后一个镜片(最靠近影像感测器的镜片)远离影像感测器,使得最后一个镜片与影像感测器之间能够放置滤光片等光学元件;广视角是为了让成像镜头所拍摄的一张照片中能够同时容纳更多的景物。但是现在的成像镜头不能同时满足上述三种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成像镜头,不仅具有长背凸和广视角,而且对远景端和近景端都有较好的成像品质。一种成像镜头,沿其光轴方向从物端到像端依序包括:一个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一个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及一个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及一成像面。所述第一透镜包括一个第一物端表面及一个第一像端表面。所述第二透镜包括一个第二物端表面及一个第二像端表面。所述第三透镜包括一个第三物端表面及一个第三像端表面。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FB/TTL>0.16,G1R1/F1>1.04,及D1/D2<4.47,其中,FB为所述第三像端表面的顶点到所述成像面之间的距离,TTL为所述第一物端表面到所述成像面之间的距离。G1R2为第一像端表面的曲率半径,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D1为所述第二像端表面的有效径端点到第二像端表面的中心的垂直距离,D2为所述第二像端表面的有效径端点到所述第二像端表面的中心的水平距离。满足上述条件的成像镜头,不仅具有长背凸和广视角,而且对远景端和近景端都有较好的成像品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成像镜头的远景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球差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成像镜头的近景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球差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成像镜头的远景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场曲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成像镜头的近景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场曲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成像镜头的远景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畸变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成像镜头的近景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畸变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成像镜头的远景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色差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成像镜头的近景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色差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成像镜头的远景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解析度曲线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成像镜头的近景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解析度曲线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成像镜头的远景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主光线入射角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成像镜头的近景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主光线入射角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成像镜头的远景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球差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成像镜头的近景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球差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成像镜头的远景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场曲图。图17为本专利技术成像镜头的近景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场曲图。图18为本专利技术成像镜头的远景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畸变图。图19为本专利技术成像镜头的近景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畸变图。图20为本专利技术成像镜头的远景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色差图。图21为本专利技术成像镜头的近景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色差图。图22为本专利技术成像镜头的远景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解析度曲线图。图23为本专利技术成像镜头的近景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解析度曲线图。图24为本专利技术成像镜头的远景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主光线入射角图。图25为本专利技术成像镜头的近景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主光线入射角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成像镜头100光圈101第一透镜10第一物端表面S11第一像端表面S12第二透镜20第二物端表面S21第二像端表面S22第三透镜30第三物端表面S31第三像端表面S32滤光片40成像面51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成像镜头100,沿其光轴方向从物端到像端依序包括:一个光圈101、一个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10、一个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20及一个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30、一滤光片40及一成像面51。取像时,光线是先经过所述光圈101,所述第一透镜10、所述第二透镜20、所述第三透镜30及所述滤光片40,成像于所述成像面51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滤光片40为红外截止滤光片。所述第一透镜10包括一个第一物端表面S11及一个第一像端表面S12。所述第二透镜20包括一个第二物端表面S21及一个第二像端表面S22。所述第三透镜30包括一个第三物端表面S31及一个第三像端表面S32。所述第一物端表面S11、所述第一像端表面S12、所述第二像端表面S22、所述第三物端表面S31均为凸面。所述第二物端表面S21、所述第三像端表面S32均为凹面。所述第一透镜10、所述第二透镜20及所述第三透镜30均为非球面透镜。所述成像镜头100满足下列条件式:(1)FB/TTL>0.16(2)G1R1/F1>1.04(3)D1/D2<4.47其中,FB为所述第三像端表面S32的顶点到所述成像面51之间的距离,TTL为所述第一物端表面S11到所述成像面51之间的距离;G1R1为第一物端表面S12的曲率半径,F1为所述第一透镜10的焦距;D1为所述第二像端表面S22的有效径端点到第二像端表面S22的中心的垂直距离,D2为所述第二像端表面S22的有效径端点到所述第二像端表面S22的中心的水平距离。所述有效径端点是指每个透镜的光学区域的端点,也就是,穿过每个透镜的最边缘的临界光线与每个透镜的物侧表面或像侧表面的交点。条件式(1)限制了所述成像镜头100具有长背凸(FlangBack),条件式(2)使所述第一透镜10的动力变小,进而使所述成像镜头100的视场角更广,条件式(3)使所述成像镜头100的动力分配适当,具有良好的收差补正效果,使得所述成像镜头100在近景端和远景端具有较好的成像品质。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所述第二透镜20还需满足以下条件式:(4)0.58>G2R2/F2>G2R1/F2>0.10,所述第三透镜30还需满足以下条件:(5)0.23>G3R2/F3>G3R1/F3>0.其中,G2R1为所述第二物端表面S21的曲率半径,G2R2为所述第二像端表面S22的曲率半径,G3R1为所述第三物端表面S31的曲率半径,G3R2为所述第三像端表面S32的曲率半径,F2为所述第二透镜20的焦距,F3为所述第三透镜30的焦距。条件式(4)使得所述成像镜头100的动力分配适当,具有良好的收差补正效果。条件式(5)使得所述成像镜头100的外围弯陷量(Sag)变小,使得所述成像面51的背凸(FlangeBack,FB)变的更长。为了能更好的消除所述成像镜头100的色差,所述第一透镜10、所述第二透镜20和所述第三透镜30还需满足以下条件:(6)Vd1>53,(7)Vd2<33,(8)Vd3>53。其中,Vd1为所述第一透镜10的阿贝数,Vd2为所述第二透镜20的阿贝数,Vd3为所述第三透镜30的阿贝数。所述第一物端表面S11、第一像端表面S12、第二物端表面S21、第二像端表面S22、第三物端表面S31及第三像端表面S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成像镜头

【技术保护点】
一种成像镜头,沿其光轴方向从物端到像端依序包括:一个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一个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及一个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及一成像面;所述第一透镜包括一个第一物端表面及一个第一像端表面;所述第二透镜包括一个第二物端表面及一个第二像端表面;所述第三透镜包括一个第三物端表面及一个第三像端表面;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FB/TTL>0.16,G1R1/F1>1.04,及D1/D2<4.47,其中,FB为所述第三像端表面的顶点到所述成像面之间的距离,TTL为所述第一物端表面到所述成像面之间的距离;G1R2为第一像端表面的曲率半径,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D1为所述第二像端表面的有效径端点到第二像端表面的中心的垂直距离,D2为所述第二像端表面的有效径端点到所述第二像端表面的中心的水平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成像镜头,沿其光轴方向从物端到像端依序包括:一个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一个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及一个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及一成像面;所述第一透镜包括一个第一物端表面及一个第一像端表面;所述第二透镜包括一个第二物端表面及一个第二像端表面;所述第三透镜包括一个第三物端表面及一个第三像端表面;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FB/TTL>0.16,G1R1/F1>1.04,及D1/D2<4.47,其中,FB为所述第三像端表面的顶点到所述成像面之间的距离,TTL为所述第一物端表面到所述成像面之间的距离;G1R1为第一物端表面的曲率半径,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D1为所述第二像端表面的有效径端点到第二像端表面的中心的垂直距离,D2为所述第二像端表面的有效径端点到所述第二像端表面的中心的水平距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镜头还需满足以下条件式:0.58>G2R2/F2>G2R1/F2>0.10及0.23>G3R2/F3>G3R1/F3>0,其中,G2R1为所述第二物端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骏程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