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142128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9-12 03:46
一种成像镜头,其从物侧到成像面依次包括:一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一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一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一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一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及一成像面。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D/TTL>0.94;其中,D为成像面上最大成像圆直径;TTL为整个成像镜头的长度。满足上述条件的成像镜头,具有长度小高分辨率、低色差的成像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成像镜头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成像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成像镜头。
技术介绍
随着智能型手机的日亦普及,消费者开始渴望,手机除了功能性齐全以外,并需能具备轻薄短小的特点,以便能方便携带。因此,手机的轻薄短小限制了放置照相机模块的空间,进而需要“低长度”和“出光面有效直径小”的成像镜头,以确保照相机模块的总体积可以达到最小。目前用于手机上之一百参拾万像素(13M)以上的照相机模块的成像镜头,大多会使用自动对焦马达(AutoFocusActuator)来带动成像镜头移动,让拍摄的照片从远景端(无穷大)到近景端(100mm)的都能够清楚,这是因为消费者希望手机能拍摄到好的风景照(远景端),且又能拍摄到好的人物照和大头照(中景端),甚至能做名片辨识用(近景端,通常名片辨识的距离约为100mm),因此,就需要“远近景成像质量兼顾”的成像镜头。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长度小高分辨率、低色差的成像镜头。一种成像镜头,其从物侧到成像面依次包括:一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一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一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一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一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及一成像面。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D/TTL>0.94;其中,D为成像面上最大成像圆直径;TTL为整个成像镜头的长度。满足上述条件的成像镜头,具有长度小高分辨率、低色差的成像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成像镜头在远景端的球面像差特性曲线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成像镜头在远景端的场曲特性曲线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成像镜头在远景端的畸变特性曲线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成像镜头在远景端的调制传递函数特性曲线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成像镜头在近景端的球面像差特性曲线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成像镜头在近景端的场曲特性曲线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成像镜头在近景端的畸变特性曲线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成像镜头在近景端的调制传递函数特性曲线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成像镜头在远景端的球面像差特性曲线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成像镜头在远景端的场曲特性曲线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成像镜头在远景端的畸变特性曲线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成像镜头在远景端的调制传递函数特性曲线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成像镜头在近景端的球面像差特性曲线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成像镜头在近景端的场曲特性曲线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成像镜头在近景端的畸变特性曲线图。图17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成像镜头在近景端的调制传递函数特性曲线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成像镜头100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一表面S1第二表面S2第三表面S3第四表面S4第五表面S5第六表面S6第七表面S7第八表面S8第九表面S9第十表面S10滤光片10第十一表面S11第十二表面S12成像面20光阑30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成像镜头100,其从物侧至成像面依次包括:一个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L1、一个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L2、一个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L3、一个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L4、一个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L5、一滤光片10及一成像面20。所述第一透镜L1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一面向物侧凸出的第一表面S1和一向所述成像面20凸出的第二表面S2。所述第二透镜L2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一面向物体一侧凸出的第三表面S3及一向所述第二透镜L2内部凹陷的第四表面S4。所述第三透镜L3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一面向物体一侧凸出的第五表面S5及向所述成像面20一侧凸出的第六表面S6。所述第四透镜L4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一向所述第四透镜L4内部凹陷的第七表面S7及一向所述成像面20一侧凸出的第八表面S8。所述第五透镜L5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一向所述第五透镜L5内部凹陷的第九表面S9及一向所述第五透镜L5内部凹陷的第十表面S10。所述滤光片10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靠近物侧之第十一表面S11以及靠近所述成像面20的第十二表面S12。所述滤光片10用于滤除经过第五透镜L5的光线中的红外光线。所述成像镜头100还包括一光阑30。所述光阑30位于所述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之间,以保证成像镜头100的整体结构相对于光阑30对称,有效地降低慧差(coma)的影响;同时限制经过第一透镜L1的光线进入第二透镜L2的光通量,并让经过第二透镜L2后的光锥更加对称,使成像镜头100的彗差得以修正。本实施方式中,光线自物侧入射至第一透镜L1后,并依次再经过所述光阑30、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滤光片10后成像于所述成像面20。可以理解,可通过设置影像传感器(图未示),如电荷耦合组件(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于所述成像面20处以组成一成像系统。所述成像镜头100满足以下条件式:(1)D/TTL>0.94;其中,D为所述成像面20上的最大成像圆直径;TTL为整个成像镜头100的长度。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成像镜头100条件式中,条件式(1)限制了成像镜头100的总长。所述成像镜头100可进一步满足以下条件式:(2)D/L>1.21;其中L为第十表面S10的出光面的有效直径。条件式(2),限制了所述成像镜头100的出光面有效直径,使所述成像镜头100的总直径可以小于最大成像圆直径,并且达到最小。所述成像镜头100可进一步满足以下条件式:(3)Z/Y>0;其中,Z为所述第八表面S8的曲面横向高度与所述第四透镜L4的中心厚度之差,Y为所述第八表面S8的曲面纵向高度。条件式(3),保证所述第四透镜L4易于射出成型,使得由单边浇口注入的塑料可以容易到达对向一侧,进而让所述成像镜头100的偏芯敏感度变小。所述成像镜头100可进一步满足以下条件式:(4)R31/F3>R11/F1>0;(5)R12/F1<R32/F3<0;其中,R11为所述第一透镜L1的第一表面S1的曲率半径;R12为所述第一透镜L1的第二表面S2的曲率半径;R31为所述第三透镜L3的第五表面S5的曲率半径;R32为所述第三透镜L3的第六表面S6的曲率半径;F1为所述第一透镜L1的焦距;F3为所述第三透镜L3的焦距。条件式(4)和(5),使得成像镜头100具有良好的收差补正效果。所述成像镜头100可进一步满足以下条件式:(6)R51/F5<R52/F5<0;其中,R51为所述第五透镜L5的第九表面S9的曲率半径;R52为所述第五透镜L5的第十表面S10的曲率半径;F5为所述第五透镜L5的焦距。条件式(6),使得成像镜头100的偏芯敏感度变小。其中,所述第一表面S1、第二表面S2、第三表面S3、第四表面S4、第五表面S5、第六表面S6、第七表面S7、第八表面S8、第九表面S9和第十表面S10均是非球面,并满足非球面的面型公式:其中,z是沿光轴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成像镜头

【技术保护点】
一种成像镜头,其从物侧到成像面依次包括:一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一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一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一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一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及一成像面,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D/TTL>0.94;其中,D为成像面上最大成像圆直径;TTL为整个成像镜头的长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成像镜头,其从物侧到成像面依次包括:一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一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一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一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一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及一成像面,该第一透镜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一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三透镜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一第五表面及一第六表面,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D/TTL>0.94;R31/F3>R11/F1>0;R12/F1<R32/F3<0;其中,D为成像面上最大成像圆直径;TTL为整个成像镜头的长度;R1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第一表面的曲率半径;R1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第二表面的曲率半径;R31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第五表面的曲率半径;R32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第六表面的曲率半径;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F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一第三表面及一第四表面,所述第四透镜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一第七表面及一第八表面,所述第五透镜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一第九表面及一第十表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面向物侧凸出,所述第二表面向所述成像面凸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骏程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