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洪坤池专利>正文

改进的带柄的手动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6488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改进的带柄的手动工具,包括一工具组及二柄,工具组由第一、二、三、四臂枢接组成一类似四连杆的机构,由第一、二臂与第三、四臂形成二种工具,且各柄的一端分别枢设于第一、三臂的枢接处与第二、四臂的枢接处,使握合二柄带动第一、二臂与第三、四臂形成的工具靠合时,二柄不与第一、二臂与第三、四臂同轴枢转,可缩小柄的握合开度,达到易于施力的功效,且可缩小整体体积,便于携带。(*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本技术涉及一种工具,尤其涉及一种易于施力且便于收藏的改进的带柄的手动工具。如图8所示,为习用的一种工具,其是由二对称的臂81、82相互枢接构成,该二臂81、82于枢接处两端分别形成一尖嘴钳部83及一电工钳部84,并于二臂81、82的枢接处枢设二柄85、86。如图所示,使用电工钳部84时,将二柄85、86朝尖嘴钳部83的方向枢转,使二柄85、86靠抵于尖嘴钳部83外侧,使用者握紧二柄85、86使其以二臂81、82的枢接处为轴枢转时,即可压抵尖嘴钳部83,带动电工钳部84靠合夹持工件。人的手掌的握力,大约是在微张的握拳状态下能发出最大的握力,过大的手掌开度将令使用者难以施力。如上所述结构的工具,由于该二柄85、86是枢设于二臂81、82的枢接处,因此,该二柄85、86的握持开度约与二臂81、82的开度相同,而一般的钳于工作时均需有一相当的开度,如此一来,二柄85、86在常态下会产生较大的开度,使用者需大幅张开手掌才能握持二柄85、86,令使用者在施力上较为困难。再者,请参阅图9,由于二柄85、86的开度受限于二臂81、82的开度,因此,在当二臂81、82靠合后,二柄85、86间仍保有一定的开度,使收藏时整体的体积仍占有相当空间,故有加以改善的必要。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为解决上述习用工具所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改进的带柄的手动工具,由于该工具组是由第一、二、三、四臂枢接而组成一类似四连杆的机构,且各柄的一端分别枢设于第一、三臂的枢接处与第二、四臂的枢接处,使二柄不与第一、二臂与第三、四臂同轴枢转,可缩小柄的最大握合开度,达到易于施力的功效。本技术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带柄的手动工具,使工具靠合时二柄亦靠合,以缩小整体的体积,而便于收藏携带。本技术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改进的带柄的手动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工具组、二柄,所述工具组是由第一臂、第二臂、第三臂及第四臂枢接而成,该第一臂与第二臂交叉枢接,使第一、二臂于枢接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工作部、第二工作部与第一连结部与第二连结部,该第三臂与第四臂交叉枢接,使第三、四臂于枢接处两端分别形成第三工作部、第四工作部与第三连结部与第四连结部,且该第一连结部与第三连结部相枢接,该第二连结部与第四连结部相枢接,使第一、二工作部与第三、四工作部朝向相反方向,另,该第一、二臂或第三、四臂间至少设有一常态下推顶第一、二工作部及第三、四工作部使其外张的弹性组件;所述二柄中各柄的一端分别枢设于第一、三连结部的枢接处与第二、四连结部的枢接处,且各柄在靠枢接的一端具有一容置部,而柄于各容置部于远离枢接处的一端形成一两侧均可供工具组靠抵的靠抵部。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改进的带柄的手动工具,其中第一、二工作部间可为钳、夹、剪中的任一形态。前述的改进的带柄的手动工具,其中第三、四工作部间可为钳、夹、剪中的一种。前述的改进的具有柄的手动工具,其更包含有一多用途工具组,该多用途工具组是枢设于任一柄远离枢接处的一端,该柄的该端具有一容纳多用途工具组的第二容置部。前述的改进的带柄的手动工具,其中该柄的靠抵部为一固设于柄的柱体。本技术可缩小柄的最大握合开度,达到易于施力的功效,使工具靠合时二柄亦靠合,亦可缩小整体的体积,而便于收藏携带。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外观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分解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组合结构示意图。图4图是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5图是本技术收合时的示意图。图6图是本技术的二柄枢转的示意图。图7图是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图8图是习用工具的外观示意图。图9图是习用工具的收合状态示意图。请参阅图1至图5,本技术包括一工具组,其是由第一臂1、第二臂2、第三臂3及第四臂4枢接而成,该第一臂1与第二臂2交叉枢接,使第一、二臂1、2于枢接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工作部11与第二工作部21及第一连结部12与第二连结部22。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二工作部11、21是形成一尖嘴钳的形态,该第三臂3与第四臂4交叉枢接,使第三、四臂3、4于枢接处两端分别形成第三工作部31与第四工作部41及第三连结部32与第四连结部42。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三、四工作部31、41是形成一电工钳的形态,且该第一连结部12与第三连结部32相枢接,该第二连结部22与第四连结部42相枢接,使第一、二工作部11、21与第三、四工作部31、41朝向相反方向。另,该第一、二臂1、2及第三、四臂3、4间分别设有一常态下能推顶第一、二工作部11、12或第三、四工作部31、41使其外张的弹簧13、33。二柄51、52,各柄51、52的一端分别枢设于第一、三连结部12、32的枢接处与第二、四连结部22、42的枢接处,且各柄51、52于靠枢接的一端分别具有一容置部511、521,以供容置第一、二、三、四工作部12、22、32、42,而各柄51、52于各容置部511、521远离枢接处的一端分别设有一可供工具组的第一、二、三及四工作部12、22、32、42靠抵的靠抵部。在本实施例中该靠抵部为一柱体512、522,且该柄52远离枢接处的一端枢设有一多用途工具组6,该柄52的该端具有一容纳多用途工具组6的第二容置部523,使多用途工具组6可枢转容纳于第二容置部523中。请参阅图3,上述第一、二工作部11、12与第三、四工作部31、41受弹簧13、33的弹力推顶,使之于常态下外张,欲使用第一、二工作部11、12构成的尖嘴钳时,将二柄51、52枢转至第三、四臂3、4的一端,使二柄51、52靠抵部的柱体512、522分别靠抵第三、四工作部32、42的外侧面,且该第三、四臂3、4的部分会被容纳于容置部511、521中。由于该第一、二、三、四臂1、2、3、4是枢接而组成一类似四连杆的机构,且各柄51、52的一端是分别枢设于第一、三连结部12、32的枢接处与第二、四连结部22、42的枢接处,使二柄51、52不与第一、二臂1、2与第三、四臂3、4同轴枢转。因此,当第一、二工作部11、21外张至适当的开度时,该二柄51、52的开度不会过度外张,以保持在适当的握合开度,而能让使用者便于握持。当使用者施力握压二柄51、52时,请参阅图4,使用者对二柄51、52的施力,会分别向内同时压抵第一、三连结部12、32的枢接处与第二、四连结部22、42的枢接处,并由二柄51、52的柱体512、522压抵第四、三工作部42、32的外侧面,使第一、二工作部11、21相对靠合夹持工作物。且二柄51、52在相对靠合时,是呈相对移动的形态,而非如传统钳子一般呈柄与钳是同轴枢转的形态,令使用者的手掌可在适当的开度内握持施力,供使用者易于施力。再请参阅图5,使用后,可将本技术收置在护套7中,由于该第一、二工作部11、21靠合时,该二柄51、52亦为接近靠合的形态,使本技术在收合后的体积较小,而能便于携带,而欲使用第三、四工作部32、42所构成的电工钳时,则将二柄51、52枢转至第一、二臂1、2的一侧即可,如图6所示。综上所述,本技术由于该工具组是由第一、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的带柄的手动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工具组、二柄,所述工具组是由第一臂、第二臂、第三臂及第四臂枢接而成,该第一臂与第二臂交叉枢接,使第一、二臂于枢接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工作部、第二工作部与第一连结部与第二连结部,该第三臂与第四臂 交叉枢接,使第三、四臂于枢接处两端分别形成第三工作部、第四工作部与第三连结部与第四连结部,且该第一连结部与第三连结部相枢接,该第二连结部与第四连结部相枢接,使第一、二工作部与第三、四工作部朝向相反方向,另,该第一、二臂或第三、四臂间至少设有一常态下推顶第一、二工作部及第三、四工作部使其外张的弹性组件;所述二柄中各柄的一端分别枢设于第一、三连结部的枢接处与第二、四连结部的枢接处,且各柄在靠枢接的一端具有一容置部,而柄于各容置部于远离枢接处的一端形成一两侧均可供工具组靠抵的靠 抵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改进的带柄的手动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工具组、二柄,所述工具组是由第一臂、第二臂、第三臂及第四臂枢接而成,该第一臂与第二臂交叉枢接,使第一、二臂于枢接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工作部、第二工作部与第一连结部与第二连结部,该第三臂与第四臂交叉枢接,使第三、四臂于枢接处两端分别形成第三工作部、第四工作部与第三连结部与第四连结部,且该第一连结部与第三连结部相枢接,该第二连结部与第四连结部相枢接,使第一、二工作部与第三、四工作部朝向相反方向,另,该第一、二臂或第三、四臂间至少设有一常态下推顶第一、二工作部及第三、四工作部使其外张的弹性组件;所述二柄中各柄的一端分别枢设于第一、三连结部的枢接处与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坤池
申请(专利权)人:洪坤池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