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电动随车工具,其驱动电机带动储能壳体旋转,摆动块支撑于储能壳体的轴向槽内在离心力作用下以支撑点为轴摆动,与输出轴上的凸轮碰撞(冲击)并带动输出轴旋转,积累并将驱动电机输出的功传给输出轴,输出轴头上设不同的工作件可用于不同类的维修操作,如输出轴上装一由气缸、转子和转子叶片构成的充气装置,输出轴带动转子旋转将空气压缩,可给车辆充气,其一机多用,成本低,结构简单,可以提高工效。(*该技术在200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随车工具,特别是一种多用电动随车工具。目前,汽车随车工具多为手动工具,在车辆的维修和保养时不仅效率低,而且劳动强度也大,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出现了一些单一功能的电动工具,如电动扳手,电动抛光机等随车工具,由于功能单一,随车携带很不方便。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携带方便,一机多用和操作简单的多用电动随车工具,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由柄体、驱动电机、输出轴等件构成的电动随车工具,在柄体内与驱动电机相联接处有一储能机构,储能机构壳体联接在驱动电机轴上,在储能壳体侧壁上开有轴向槽,槽内设有摆动块,摆动块由架在储能壳体上的销轴支撑,在储能壳体内有输出轴,架在柄体上,输出轴的内端部,靠近电机轴处是一凸轮,该凸轮与摆动块的一端构成碰撞(冲击)机构,驱动电机带动储能壳体旋转时,摆动块在储能壳体的轴向槽内摆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使得摆动块与输出轴上的凸轮发生碰撞(冲击)并将驱动电机的输出功传递给输出轴,带动输出轴旋转。本技术与以往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结构简单、重量轻、体积小、附件少、功能多、携带方便;2、用于车辆维修、保养,操作方便、碰撞(冲击)力大、劳动效率高。为了保证摆动块可靠地与输出轴上的凸轮接触,在输出轴的中部开有径向槽,槽内装有碰珠和弹簧,碰珠与摆动块另一端抵触。在摆动块和储能壳体垂直的内壁直径的两端分别连有回位弹簧。在储能壳体的另一端(即接近输出轴中部的一端)开有与摆动块相垂直的径向槽,槽内装有碰珠和限位弹簧,碰珠触及摆动块,限位弹簧由紧固件调整紧固。在输出轴上设置或安装不同的工作头,可以满足不同的操作需要。在输出轴轴头上设置一充气装置,可以实现本技术的充气功能,该充气装置为筒状体,其壳体由联接件与柄体联接紧固,气缸为筒状,内设转子,转子连接在输出轴5上,气缸和转子有一偏心量,转子上开有径向槽,槽内装有叶片,叶片可在槽内作径向滑动,输出轴转动带动转子旋转,使得叶片在随转子旋转过程中能改变气缸的容积,达到压缩空气的目的。在输出轴上安装车辆抛光打蜡盘,本技术可用于对车辆抛光打蜡。驱动电机可选用直流电机,电源为车辆本身电瓶电源,若用于其它场合也可选用别的电源如充电电池供电,但应根据电机的选型选择合适的电源。以下给出了本技术的两个实施例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图1的A-A视图。附图4是图1的B-B视图。附图5是输出轴20凸轮的受力图。附图6是图2的C-C视图。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参照图1,柄体2的下半部分手柄上安装有换向开关1、驱动电机10选为直流电动机12V,使用汽车本身电瓶电源供电,柄体2的上半部分壳体由螺钉3紧固,储能机构的储能壳体9通过轴承架在柄体2内,并通过花键与驱动电机10的主轴相联接,在储能壳体9的壁上开有轴向槽,槽内的摆动块6由销轴7支撑在储能壳体9上,销轴两边的摆动块质量不同,输出轴8的内端部是一凸轮,与凸轮相近的摆动块6的一端在于随储能壳体9旋转时,受离心力作用下绕销轴7轴向摆动,该端摆向轴侧,碰撞(冲击)输出轴上的凸轮,将驱动电机10的转矩传递给输出轴8,整个碰撞(冲击)过程也是积累能量的过程,图5给出了输出轴8上凸轮的受力情况。如图3和图4所示,回位弹簧23连在摆动块6和与摆动块垂直的储能壳体内壁直径的两端,输出轴8的中部所开径向槽内装有钢球5和弹簧4,钢球凸出于输出轴8并抵触摆动块6,可以保证摆动块6可靠地与输出轴8接触,储能壳体9的径向槽内所设的限位弹簧25和钢球26限制摆动块6,使其达一定数值的离心力作用才能开始摆动,螺钉24调整限位弹簧25的作用力以改变储能壳体9对输出轴8的冲击力,当限位弹簧25对钢球26的作用力增大时,摆动块6要想克服两钢球26的限制摆动所需的离心力必须增大,离心力的增大,储能壳体9的转数必须提高,相应动能也增高,而与输出轴8相作用时,冲击力也随之提高,相反地若弹簧的作用力减小,情况则相反;当摆动块6随储能壳体9转动时,其离心力与回位弹簧23的拉力、钢球26的限制力达到或接近平衡状态时,摆动块6与输出轴8未接触,储能壳体9绕输出轴8转动,由于钢球26凸出其截面外径,所以摆块6随储能壳体9绕输出轴8转动时,到达钢球26位置时必受钢球26的一个作用力,其作用力促使摆动块6破坏其平衡状态迅速绕销轴7摆动,待下次公转回来时充分与输出轴8接触。本技术实现快整、装卸螺栓、螺母的过程是这样的在输出轴8端部装上内角套筒,当驱动电机10带动储能壳体9旋转时,摆动块6的离心力逐渐升高,由图3、图4可以看出,摆动块6受弹簧23和钢球26的作用,当摆动块6的离心力大于弹簧23的拉力、钢球26的阻力之后,迅速绕销轴7摆动,然后在与输出轴8接触,并带动输出轴8转动,输出轴8的转动带动螺母旋转,当螺母旋转阻力增大时,储能壳体9的转速下降,此时摆动块的离心力减小,在回位弹簧23的拉力及Py分力(见图5)的作用下向回摆动,使得输出轴8与摆动块6脱开,此时储能壳体9在驱动电机10的带动下升速,当转速达到一定值后摆动块6与输出轴8再次接触,储能壳体9的动能转变成对输出轴8的碰撞(冲击)力,将螺母拧紧;由于摆动块6与输出轴8接触冲击,储能壳体9的转速迅速下降,摆动块6离心力下降,在Py分力和弹簧23拉力作用下回位,储能壳体9继续升速、储能,直至将螺母拧紧。如图2和图5所示,充气装置由前壳体17、后壳体13、螺纹联接套15、弹性橡胶嘴16、气缸19、叶片20、转子22等组成,转子22两端由前轴承18、后轴承21架在前、后壳体上,由毛毡14储油,前壳体17、后壳体13保证气缸19、转子22轴承的相互位置,螺纹联接套15确保气缸19与前、后轴承18、21的各自端面与前后壳体17、13紧密接触,以防漏气,转子22经联接套12与输出轴8联接,转子22上开有径向槽,槽内设有叶片20,转子22携带叶片20在气缸19内转动,气缸19不等壁厚,因此其与转子22存在偏心距e,使得叶片20在随转子22的旋转过程中能改变气缸19内空间容积,达到压缩空气的目的,前后轴承18、21保证了转子22与气缸19的装配尺寸,并支撑转子22的旋转且使得气缸19形成封闭容体,弹性橡胶嘴16可以保证充气时与轮胎充气嘴密封联接,柄体2与充气装置外壳联接套11卡扣紧密配合,二者不能发生相对转动,当给轮胎充气时,气体从进气口进入气缸内经压缩从排气口和弹性橡胶嘴16处压入轮胎。本技术的充气装置也可以做成活塞式。权利要求1.一种包括柄体2、驱动电机10、开关及输出轴的电动随车工具,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个储能机构,储能机构的储能壳体9架在柄体2的壳内,并与驱动电机10的主轴相联接,在储能壳体9的侧壁上开有轴向槽,槽内设有摆动块6,由架在储能壳体9上的销轴7支撑,输出轴8经轴套架在柄体2上且置于储能壳体9内,输出轴8的内端部是一凸轮,该凸轮与摆动块6的一端构成碰撞机构,驱动电机10带动储能壳体9旋转时,摆动块6在储能壳体的轴向槽内以销轴7为轴摆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使得摆动块6带动输出轴8一起旋转。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随车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包括柄体2、驱动电机10、开关及输出轴的电动随车工具,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个储能机构,储能机构的储能壳体9架在柄体2的壳内,并与驱动电机10的主轴相联接,在储能壳体9的侧壁上开有轴向槽,槽内设有摆动块6,由架在储能壳体9上的销轴7支撑,输出轴8经轴套架在柄体2上且置于储能壳体9内,输出轴8的内端部是一凸轮,该凸轮与摆动块6的一端构成碰撞机构,驱动电机10带动储能壳体9旋转时,摆动块6在储能壳体的轴向槽内以销轴7为轴摆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使得摆动块6带动输出轴8一起旋转。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靳明超,
申请(专利权)人:靳明超,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