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汪皓专利>正文

多功能折叠躺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11769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8 2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折叠躺椅,包括第一框架、第二框架、支撑架、第三框架和椅面,所述第一框架呈L形,所述第一框架设有靠背部和坐部,且靠背部的末端设有用于支撑第三框架的支撑部;所述第二框架呈L形,所述第二框架设连接部和支脚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活动连接于坐部;所述支撑架的开口端铰接于靠背部,当多功能折叠躺椅作为躺椅使用时,所述支撑架的开口端的端面顶着靠背部;所述第三框架的一端铰接于靠背部的内侧;所述椅面的一端连接于坐部的末端,另一端连接于第三框架的另一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同时还保证了可靠性和舒适性。(*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家庭用品,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折置躺椅。
技术介绍
折叠躺椅是人们常使用一种家庭用品。而且目前,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躺椅销售。由于折叠躺椅具有方便实用,存放方便等特点,因此折叠躺椅非常受到人们的喜欢。但是,目前的折叠躺椅大多结构复杂、成本高,且功能单一;同时不方便携带。特别对于喜欢旅游的人们,现有的折叠躺椅携带很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克服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成本低的多功能折置躺椅。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本多功能折叠躺椅,包括第一框架、第二框架、第三框架、支撑架和椅面,所述第一框架呈L形,所述第一框架设有靠背部和坐部,且靠背部的末端设有用于支撑第三框架的支撑部;所述第二框架呈L形,所述第二框架设连接部和支脚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活动连接于坐部;所述支撑架的开口端铰接于靠背部,当多功能折叠躺椅作为躺椅使用时,所述支撑架的开口端的端面顶着靠背部;所述第三框架的一端铰接于靠背部的内侧;所述椅面的一端连接于坐部的末端,另一端连接于第三框架的另一端。所述坐部的末端设有至少2个第一调节孔,所述第一调节孔沿坐部的轴向排列;所述连接部的一端铰接于其中一个第一调节孔。连接部的一端通过铰接于不同位置的第一调节孔来实现高度的调节。所述连接部与坐部的铰接处为第一铰接处,所述连接部与支脚部的连接处为第一连接处;所述坐部与靠背部连接处为第二连接处,所述第一铰接处与第一连接处的距离等于其中I个第一调节孔到第二连接处的距离。所述多功能折叠躺椅还包括销钉,所述支撑部设有2个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三框架设有与第一固定孔对应的第二固定孔;当多功能折叠躺椅作为躺椅使用时,所述销钉依次插入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当本多功能折叠躺椅作为躺椅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固定孔与第二固定孔相对,此时再使用销钉依次插入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进行固定,从而提高稳定性和可靠性。所述靠背部的两侧均设有2个第二调节孔,每侧的2个第二调节孔分别位于靠背部与第三框架的铰接处的两侧。靠背部两侧的第二调节孔的数量还可以是2个以上,本技术优选2个。所述支撑架铰接于不同高度位置的第二调节孔,从而可以对靠背部的倾斜度进行调整。所述多功能折叠躺椅还包括铰接件,所述靠背部与第三框架的铰接处为第二铰接处;所述支撑架呈U形,所述支撑架固定于铰接件的一端,铰接件的另一端铰接于其中一个第二调节孔,此第二调节孔位于第二铰接处与支撑部之间。使用铰接件进行铰接,并令支撑架的开口端的端面位于靠背部中的金属管的正下方。则当本技术作来躺椅使用时,支撑架开口端的端面顶着靠背部中的金属管,从而起到支撑靠背部的作用。所述支撑架的底端设有滚轮。滚轮位于支撑架底端的作为横梁的金属管上。当本技术作躺椅使用时,支撑架与地面接触时,滚轮与地面具有一定的距离,使支撑架支撑第一框架时更稳定;而当本技术作为拖车使用时,滚轮与地面直接接触,而支撑架的底端与地面具有一定的距离。所述第一框架、第二框架、第三框架和支撑架的材料均为金属管。所述椅面使用的材料为布、塑料和网中的任意一种。同时还可以使用其他的软性材料,只要这些软性材料可以实现支撑人的体重则可。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当本多功能折叠躺椅作为躺椅使用时,第二框架从第一框架内向外翻转,令连接部的钢管顶着坐部中作为横梁的钢管;支撑架以与第二框架相反的方向翻转,且令支撑架的开口端的端面顶着靠背部的钢管,而第三框架自第一框架内向外翻转,使第三框架的金属管与靠背部紧贴,变成近“M”的形状,从而实现作为躺椅的功能。当本多功能折叠躺椅从作为躺椅使用状态变成作为拖车状态时,翻转第二框架至第一框架内,再将支撑架向第一框架方向翻转,从而使第二框架和支撑架都贴紧于第一框架,而第三框架保持不变,从而使本多功能折叠躺椅呈L形,并以坐部中的椅面作为承托物体的承载面,则可实现拖车功能。当本多功能折叠躺椅变成折叠状态时,翻转第二框架至第一框架内,再将支撑架向第一框架方向翻转,从而使第二框架和支撑架都贴紧于第一框架,而第三框架向第一框架方向翻转,从而使本多 功能折叠躺椅呈更小的L形,方便放置于汽车车尾箱或其他狭小位置。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本多功能折叠躺椅通过不同形状的金属管铰接,从而本技术既可作为躺椅,应用于办公室午休或家居、娱乐等场所,又可作为拖车使用,拖动物体,处于折叠状态时又可放置于狭小的空间内,或利用汽车后备箱装载携带至其他场所,从而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方便;本多功能折叠躺椅合理的力学结构设计,使整体结构简单,同时成本低,还兼顾了使用时的可靠性与舒适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多功能折叠躺椅作为躺椅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多功能折叠躺椅作为拖车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不显示椅面。图3是本技术的多功能折置躺椅存放时的结构不意图。其中,图3不显不椅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的多功能折叠躺椅,包括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第三框架3、支撑架4和椅面5,所述第一框架I呈L形,所述第一框架I设有靠背部11和坐部12,且靠背部11的末端设有用于支撑第三框架3的支撑部13 ;所述第二框架2呈L形,所述第二框架2设连接部22和支脚部21,所述连接部22的一端活动连接于坐部12 ;所述支撑架4的开口端铰接于靠背部11,当多功能折叠躺椅作为躺椅使用时,所述支撑架4的开口端的端面顶着靠背部11 ;所述第三框架3的一端铰接于靠背部11的内侧;所述椅面5的一端连接于坐部12的末端,另一端连接于第三框架3的另一端。所述坐部12的末端设有3个第一调节孔121,所述第一调节孔121沿坐部12的轴向排列;所述连接部22的一端铰接于其中一个第一调节孔121。其中位于中间的一个第一调节孔121与第二连接处的距离为22cm。连接部的一端通过铰接于不同位置的第一调节孔来实现高度的调节。所述第二框架2的连接部22 —端设有与第一调节孔对应的通孔221,使用销依次穿过通孔221和第一调节孔进行铰接,从而实现连接部与坐部的铰接。所述连接部22与坐部12的铰接处为第一铰接处,所述连接部22与支脚部21的连接处为第一连接处23 ;所述坐部12与靠背部11连接处为第二连接处14,所述第一铰接处与第一连接处23的距离等于其中I个第一调节孔121到第二连接处14的距离。第二框架2的一端通过铰接于不同位置的第一调节孔121来实现高度的调节。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铰接处与第一连接处23的距离等于位于中间的第一调节孔121到第二连接处14的距离。由于位于中间的第一调节孔121与第二连接处14的距离为22cm,当本技术作为躺椅使用时,连接部2 2与坐部12的总长度为45cm左右,这一长度根据人机工程学确定,提高躺椅的舒适性。所述多功能折叠躺椅还包括销钉,所述支撑部13设有2个第一固定孔131,所述第三框架3设有与第一固定孔131对应的第二固定孔31 ;当多功能折叠躺椅作为躺椅使用时,所述销钉依次插入第一固定孔131和第二固定孔31。当本多功能折叠躺椅作为躺椅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固定孔131与第二固定孔31相对,此时再使用销钉依次插入第一固定孔131和第二固定孔31进行固定,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多功能折叠躺椅,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框架、第二框架、第三框架、支撑架和椅面,所述第一框架呈L形,所述第一框架设有靠背部和坐部,且靠背部的末端设有用于支撑第三框架的支撑部;所述第二框架呈L形,所述第二框架设连接部和支脚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活动连接于坐部;所述支撑架的开口端铰接于靠背部,当多功能折叠躺椅作为躺椅使用时,所述支撑架的开口端的端面顶着靠背部;所述第三框架的一端铰接于靠背部的内侧;所述椅面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框架坐部的末端,另一端连接于第三框架的另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皓
申请(专利权)人:汪皓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