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冯金水专利>正文

不退扳活扳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0245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连续紧固或拆卸螺栓的不退扳活扳手,由上扳头与下扳头,主副扳身构成,主扳身的前端有与下扳头齿条相适应的蜗轮,副扳身与主扳身铰接,上、下扳头滑道间设有凹槽,以设置下扳头自复位的复位拉簧。采用本设计制造的活扳手,可实现不退扳连续操作,尤其适用于恶劣环境下的特种快速作业,克服了普通活扳手退扳的无效功耗及套筒扳手操作空间要求苛刻,不能及时调节钳口的固有弊端。(*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不退扳活扳手本技术涉及一种可连续紧固或拆卸螺栓的不退扳活扳手。活扳手做为一种对螺栓的操作工具,无疑给装卸维修工作带来了方便与快捷。在操作中由于受到空间限制,往往需要退出扳手,重断插入这样往复多次的无效劳动,影响工效,尤其不适宜高空作业及特殊环境下使用。套筒扳手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退扳与插入造成的低效问题,然而却存在时操作空间要求苛刻,钳口不能及时调节的弊端,且套件多,造价高,携带不方便。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集活扳手与套筒扳手优点于一身的不退扳活扳手设计方案。本技术的目的由下述设计完成:整体外形基本采用活扳手造型,主要由上、下扳头、扳身及调整钳口大小的蜗轮结构组成,其特征在于以下结构的综合设计:a、铰接有套形副扳身的主扳身与上扳头铰接,穿过上扳头后翼两侧的销轴可沿主扳身上脊弧形暗槽滑动,以压迫弧形暗槽中设置的弹簧;b、上扳头后翼两侧为圆弧且与副扳身相应处的直线段成微分滑动配合,副扳身前部下端设有与上扳头下端凸肩相吻合的闭锁头;c、上扳头与下扳头滑道间设有凹槽,以设置一端接于上扳头,另一端接于下扳头的复位拉簧。为适应较大螺母的扭矩,下扳头的钳口对应侧,设计为凸肩状。使用本技术提供的不退扳活扳手时,握住扳身并调节蜗轮,使上、下扳头构成的钳口钳好螺母,旋扳身一角度。欲返程时,握力自然放松,扳身与上扳头受弧形暗槽中弹簧的作用,快速使蜗轮与齿条分-->离,同时上扳头下端凸肩与副扳身前端闭锁头也随之分离。在反向复位时,钳口经过一个360°/n(n为螺母边数)的角度,在复位拉簧的作用下自动地快速锁住螺母,且不留间隙。在正向施力时,握紧扳身的同时,副扳身微小的角位移马上驱动上扳头的后翼做逆向滑动,装设在上扳头滑道中的下扳头齿条随之与蜗轮迅速啮合,这即是微分导前作用的结果。与此同时扳头与扳身闭锁,再旋进一角度。如此重复,在不退扳的情况下,很快捷地完成了紧固或松拆操作,与普通活扳手相比,提高了工效,又较套筒板手降低了成本。附图为不退板活扳手结构示意图。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详细说明:上扳头(2)与下扳头(4)的滑道间设有与复位接簧(1)相适应的凹槽,复位拉簧(1)一端连接上扳头(2),另一端连接下扳头(4)的相对端。主扳身(10)与上扳头(2)以销轴(3)铰接。上扳头(2)的后翼为圆弧形,穿过其两侧的销轴(6’)可沿主扳身上脊弧形暗槽滑动,该暗槽中设置有弹簧(7),以螺母(8)封闭于槽中,主扳身(10)的前端装有与下扳头(4)的齿条相适应的调节蜗轮。蜗轮一端装有阻尼簧(5)。套形副扳身(9)套于主扳身(10)上,并以销轴(6)铰接。副扳身(9)的前部下端闭锁头(b)与上扳头(2)的下端凸肩完全吻合。为使本设计扳手适应较大扭矩,下扳头(4)的钳口对应侧设计为凸肩状,一方面增加扳头强度,另一方面使肩部向a-b闭锁头施压,避免扳头与扳身的损坏性分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连续操作螺栓的不退扳活扳手,主要由上、下扳头、主、副扳身及调整钳口大小的蜗轮结构组成,其特征在于:a、铰接有套形副扳身的主扳身与上扳头铰接,穿过上扳头后翼两侧的销轴可沿主扳上脊弧形暗槽滑动,以压迫弧形暗槽中设置的弹簧;b、上扳 头后翼两侧为圆弧形且与副扳身相应处直线段成微分滑动配合,副扳身前部下端设有与上扳头下端凸肩吻合的闭锁头;c、上扳头与下扳头滑道间设有凹槽,以设置一端接于上扳头,另一端接于下扳头的复位拉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连续操作螺栓的不退扳活扳手,主要由上、下扳头、主、副扳身及调整钳口大小的蜗轮结构组成,其特征在于:a、铰接有套形副扳身的主扳身与上扳头铰接,穿过上扳头后翼两侧的销轴可沿主扳上脊弧形暗槽滑动,以压迫弧形暗槽中设置的弹簧;b、上扳头后翼两侧为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金水
申请(专利权)人:冯金水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