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泥回流反应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92557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1 06: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泥回流反应沉淀池,由依次连接的混凝反应池、絮凝反应池、沉淀池和清水池组成,所述絮凝反应池中安装有絮凝搅拌机和水力导流筒,所述水力导流筒由圆筒和收缩段构成,所述絮凝反应池与沉淀池之间设置有挡墙,所述沉淀池中安装有刮泥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运行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污泥回流减少药剂实用,应用广泛的反应沉淀池。(*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污泥回流反应沉淀池
技术介绍
沉淀设备是水处理工艺中有机物与水分离的最重要环节,其设备运行状况直接影响了出水水质。沉淀池常用的型式有:1、平流沉淀池:施工方便,水力条件好,适应性强,操作管理简单等优点。但有占地面积大,排泥困难等缺点。2、斜管沉淀池:占地面积小,沉淀效率高,一般应用较多。排泥不好是由于斜管的结构形式造成的,因为其排泥面积只占其沉淀面积的一半,在特殊时期,如高浊期、低温低浊期,加药失误期,污泥沉降性能、特别是排泥性能明显变坏,在斜管排泥面的缘处由于沉积数量与由斜面上滑落下来的污泥的数量大于排走数量,造成了污泥堆积,这样就使斜管过水断面减少,上升流速增加,增加了污泥下滑的顶托力,进一步增加污泥堆积。3、机械搅拌澄清池,澄清是利用原水中的颗粒和池中积聚的沉淀泥渣相互碰撞接触、吸附、聚合,然后形成絮粒与水分离,使原水得到澄清的过程。澄清池综合了混凝和分离作用,在一个池内完成混合、絮凝、悬浮物分离等过程的净水构筑物,设计上升流速一般采用0.8 1.lmm/s,低温低浊或有机物较多时一般选用低值;占地面积大,机械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修工作量较大;初次运行及停池后重新运行,调试困难,一般需要2 3天;抗冲击负荷能力弱,当原水由于洪水等情况出现变化时,出水不稳定,需重新调试;深度大、圆形池施工困难。最大缺点是运行费用和维修费用高。所以需要一种具有运行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应用广泛的反应沉淀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运行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污泥回流减少药剂实用,应用广泛的反应沉淀池。本技术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污泥回流反应沉淀池,其特征在于:由依次连接的混凝反应池、絮凝反应池、沉淀池和清水池组成,所述絮凝反应池中安装有絮凝搅拌机和水力导流筒,所述水力导流筒由圆筒和收缩段构成,所述絮凝反应池与沉淀池之间设置有挡墙,所述沉淀池中安装有刮泥机。所述沉淀池的出水端设置有浮渣挡板。进一步的,所述沉淀池底部安装污泥回流泵和污泥排放管,污泥回流泵通过管道与水力导流筒的收缩段底部连接,并在污泥回流泵与水力导流筒之间的管道上设有污泥流量计。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机械絮凝和水力絮凝同时发挥作用,使药剂和污水的混合更快速、更充分,因此强化了絮凝效果,同时污泥回流也节约了药剂,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悬浮物的去除率高;沉淀池出水设置了浮渣挡板,防止浮渣流入清水池;在沉淀池中,设置整流段,在斜板区和整流段内形成絮体粒子动态悬浮区,利用接触絮凝和沉淀原理去除水中固体颗粒,在沉淀区增加了基于“浅池沉淀”理论的上向流斜板,降低了沉淀区占地面积,表明光滑利于排泥,上升流速大,表面负荷高,沉淀效果好等特点,提高了斜板沉淀池沉淀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附图中所对应的附图标记为:1、混凝反应池,2、絮凝反应池,3、沉淀池,4、混凝剂添加装置,5、混凝搅拌机,6、絮凝剂添加装置,7、水力导流筒,8、絮凝搅拌机,9、浮渣斗,10、斜管填料,11、刮泥机,12、上清液收集槽,13、清水池,14、污泥回流泵,15、污泥排放管,16、进水管,17、出水管,18、污泥流量计,19、浮渣挡板,20、挡墙。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如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由依次连接的混凝反应池1、絮凝反应池2、沉淀池3和清水池13组成,所述絮凝反应池2中安装有絮凝搅拌机8和水力导流筒7,所述水力导流筒7由圆筒和收缩段构成,所述絮凝反应池2与沉淀池3之间设置有挡墙20,所述沉淀池3中安装有刮泥机11。所述沉淀池3的出水端设置有浮渣挡板19。进一步的,所述沉淀池3底部安装污泥回流泵14和污泥排放管15,污泥回流泵14通过管道与水力导流 筒7 的收缩段底部连接,并在污泥回流泵14与水力导流筒7之间的管道上设有污泥流量计18。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原水通过进水管进入混凝反应池I中,混凝剂添加装置4投加,在混凝搅拌机5的作用下同污水中悬浮物快速混合,通过中和颗粒表面的负电荷使颗粒“脱稳”,形成小的絮体然后进入絮凝反应池2。絮凝搅拌机8的机械絮凝和水力导流筒7的水力絮凝同时发挥作用,使药剂和污水的混合更快速、更充分,原水中的磷和混凝剂反应形成磷酸盐达到化学除磷的目的。絮凝剂促使进入的小絮体通过吸附、电性中和和相互间的架桥作用形成更大的絮体,慢速搅拌器的作用既使药剂和絮体能够充分混合又不会破坏已形成的大絮体。浮渣斗9收集絮凝反应后水池表面的浮渣。絮凝后出水进入沉淀池3的斜板底部然后上向流至上部集水区,颗粒和絮体沉淀在斜板的表面上并在重力作用下下滑。较高的上升流速和斜板60°倾斜可以形成一个连续自刮的过程,使絮体不会积累在斜板上。沉淀的污泥沿着斜板下滑然后跌落到池底,污泥在池底被浓缩。刮泥机11上的栅条可以提高污泥浓缩效果,慢速旋转的刮泥机11把污泥连续地刮进中心集泥坑。浓缩污泥按照一定的设定程序或者由泥位计来控制以达到一个优化的污泥浓度,然后间断地被排出到污泥处理系统,通过污泥流量计18控制回流污泥量。沉淀池3出水设置了浮渣挡板19,防止浮渣流入清水池。如上所述,则能很好的实现本技术。权利要求1.一种污泥回流反应沉淀池,其特征在于:由依次连接的混凝反应池(I)、絮凝反应池(2)、沉淀池(3)和清水池(13)组成,所述絮凝反应池(2)中安装有絮凝搅拌机(8)和水力导流筒(7),所述水力导流筒(7)由圆筒和收缩段构成,所述絮凝反应池(2)与沉淀池(3)之间设置有挡墙(20),所述沉淀池(3)中安装有刮泥机(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泥回流反应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3)的出水端设置有浮渣挡板(19)。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泥回流反应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3)底部安装污泥回流泵(14)和污泥排放管(15),污泥回流泵(14)通过管道与水力导流筒(7)的收缩段底部连接 ,并在污泥回流泵(14)与水力导流筒(7)之间的管道上设有污泥流量计(18)。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泥回流反应沉淀池,由依次连接的混凝反应池、絮凝反应池、沉淀池和清水池组成,所述絮凝反应池中安装有絮凝搅拌机和水力导流筒,所述水力导流筒由圆筒和收缩段构成,所述絮凝反应池与沉淀池之间设置有挡墙,所述沉淀池中安装有刮泥机。本技术具有运行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污泥回流减少药剂实用,应用广泛的反应沉淀池。文档编号C02F1/52GK203095695SQ201320126799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0日专利技术者钟春红, 郑恒利 申请人:成都源创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污泥回流反应沉淀池,其特征在于:由依次连接的混凝反应池(1)、絮凝反应池(2)、沉淀池(3)和清水池(13)组成,所述絮凝反应池(2)中安装有絮凝搅拌机(8)和水力导流筒(7),所述水力导流筒(7)由圆筒和收缩段构成,所述絮凝反应池(2)与沉淀池(3)之间设置有挡墙(20),所述沉淀池(3)中安装有刮泥机(1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春红郑恒利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源创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