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带内循环系统的环境试验设备,其内循环系统包括:试验设备的工作室后背延伸于其底部与顶部之间的竖向风道;位于风道底部的风道吸风口;位于风道吸风口内侧的加湿器;装于风道顶部外侧的电机及由其驱动的位于风道顶部内侧的多叶片式离心叶轮;蜗壳,其吸风口与离心叶轮同心地安装于风道内壁;加热器,安装于蜗壳吸风口正下方;蒸发器,位于风道内加热器下方及加湿器上方;纵向调节器,安装于蜗壳的出风口外侧,其与试验箱工作室后壁的角度可调节。通过位于工作室上部的其内循环系统的出风口以各个方向送出调湿调温后的空气,再经可调角度的纵向调节器,在竖向和横向上均以多个方向向工作室排出空气,均匀地分布于整个工作室内,从而可实现良好的温湿度环境控制。(*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环境试验设备,尤其涉及具有空气内循环系统的环境试验设备。
技术介绍
普通的的环境试验设备,尤其是温湿度试验箱在工作时,其工作室内一般需精确控制温湿度,特别是对工作室内的温湿度均匀度有较高的要求,而温湿度均匀度的好坏取决于设备空气强制对流内循环系统的科学性、合理性。普通的采用轴流风叶的内循环系统,它不能改变风道内的气流方向,它只能沿着风叶轴的方向吹出,这样会在工作室的一些地方形成“盲区”,从而使设备的温湿度均匀性达不到要求。而采用普通的离心鼓风机,还是达不到气流在工作室内各个方向的充分离散。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普通试验设备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内循环系统的环境试验设备,以达到较高的工作室温湿度的均匀性。本技术的带内循环系统的环境试验设备,其内循环系统包括:在所述试验设备的工作室后背延伸于其底部与顶部之间的竖向的风道;位于风道底部的风道吸风口 ;位于风道吸风口内侧的加湿器;装于风道顶部外侧的电机及由其驱动的位于风道顶部内侧的多叶片式离心叶轮;蜗壳,其吸风口与离心叶轮同心地安装于风道内壁;加热器,安装于蜗壳吸风口正下方;蒸发器,位于风道内加热器下方及加湿器上方;纵向调节器,安装于蜗壳的出风口外侧,其与试验箱工作室后壁的角度可调节。在所述试验设备工作时,空气因离心叶轮的作用由风道吸风口经加湿器、蒸发器、加热器被吸入蜗壳,经加湿的空气在蜗壳内被离心叶轮充分离散后从出风口横向送出,并经纵向调节器调节后向试验箱工作室的各个方向离散式吹出,再经 过底部的风道吸风口吸入,进行下一轮循环。优选地,所述蜗壳包括符合渐开线数学模型的第一内挡板、第二内挡板和第三内挡板,用以将离心叶轮离散的空气以不同方向导向出风口 ;所述蜗壳还包括出风口处的可横向调节方向的活动板,用以调节出风口的空气流出方向。本技术的环境试验设备,通过位于工作室上部的其内循环系统的出风口以各个方向送出调湿调温后的空气,再经可调角度的纵向调节器,在竖向和横向上均以多个方向向工作室排出空气,均匀地分布于整个工作室内,从而可实现良好的温湿度环境控制。尤其是,经活动板具有横向调节风向的作用,而成度角安装的出风口纵向调节器可进行纵向调节,其出风范围几乎可覆盖整个工作室,可充分降低工作室内循环“盲区”出现的几率。附图说明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技术。图1为本技术的带内循环系统环境试验设备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蜗壳的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带内循环系统环境试验设备的示意图。该试验设备除了普通试验设备都具有的外壳9、工作室10外,还包括了一套内循环系统。该内循环系统包括,电机1、多叶片式离心叶轮2、蜗壳3、镍铬合金式加热器4、加湿器5、高效散热片式蒸发器6、纵向调节器7、吸风口 8、风道11。整套内循环系统主体包括置于试验箱后背部的竖向风道11。风道11的吸风口 8为试验箱工作室背部底下的网状孔板,吸风口内侧的加湿器5安装于试验箱工作室后背底部加湿水槽内。位于风道上方的电机I为定制长轴电机,其连接并驱动风道内上部的多叶片式离心叶轮2 ;蜗壳3固定于试验箱内壁,且蜗壳3吸风口与多叶片式离心叶轮2同心;镍铬合金式加热器4安装于蜗壳3吸风口正下方,固定于试验箱后内壁;高效散热片式蒸发器6安装于镍铬合金式加热器4下方及加湿器5上方,固定于试验箱后内壁;纵向调节器7安装于蜗壳3出风口前,与试验箱工作室后壁及顶部分别成45度角。试验箱工作时,湿空气由吸风口 8通过加湿器5、蒸发器6、加热器4被吸入蜗壳3,湿空气在蜗壳3内被离心叶轮2充分离散及横向调节后,配合出风口纵向调节器7调节后向试验箱工作室的各个方向离散式吹出,再经过吸风口 8吸入,进行下一轮循环。如图2所不,为蜗壳3的不意图。该蜗壳包含第一内挡板12、第二内挡板13、第三内挡板14,它们由外至内发散排列;还包含出风口处的前活动板15。由离心叶轮2吸入的湿空气沿叶片的切线方向发散,经过内 挡板12、内挡板13、内挡板14由不同的方向流向出风口,出风口设计有可横向调节方向的前活动板15,湿空气经过前活动板15横向调节方向后配合出风口纵向调节器7从各个方向离散式吹出。按照热空气、冷空气、湿空气的比重关系从上往下安装,使整个空气流向完全顺着离心风机的空气流向流动。内挡板12、内挡板13、内挡板14的弧度与弧长都是严格按照离心叶轮2的直径大小,由渐开线数学模型计算而得,具有严密的科学依据。这种结构,可使风束以极小的能量损失,光滑、均匀地分离到不同的方向。较大的出风口角度:前活动板15具有横向调节风向的作用,而成45度角安装的出风口纵向调节器7可进行纵向调节,其出风范围几乎可覆盖整个工作室,可充分降低工作室内循环“盲区”出现的几率。权利要求1.一种带内循环系统的环境试验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系统包括: 在所述试验设备的工作室后背延伸于其底部与顶部之间的竖向的风道(11);位于风道(11)底部的风道吸风口⑶;位于风道吸风口⑶内侧的加湿器(5);装于风道(11)顶部外侧的电机⑴及由其驱动的位于风道(11)顶部内侧的多叶片式离心叶轮⑵;蜗壳(3),其吸风口与离心叶轮(2)同心地安装于风道(11)内壁;加热器(4),安装于蜗壳(3)吸风口正下方;蒸发器¢),位于风道(11)内加热器(4)下方及加湿器(5)上方;纵向调节器(7),安装于蜗壳(3)的出风口外侧,其与试验箱工作室后壁的角度可调节, 在所述试验设备工作时,空气因离心叶轮⑵的作用由风道吸风口⑶经加湿器(5)、蒸发器(6)、加热器(4)被吸入蜗壳(3),经加湿的空气在蜗壳(3)内被离心叶轮(2)充分离散后从出风口横向送出,并经纵向调节器(7)调节后向试验箱工作室的各个方向离散式吹出,再经过底部的风道吸风口(8)吸入,进行下一轮循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内循环系统的环境试验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3)包括符合渐开线数学模型的第一内挡板(12)、第二内挡板(13)和第三内挡板(14),用以将离心叶轮(2)离散的空气以不同方向导向出风口 ;所述蜗壳(3)还包括出风口处的可横向调节方向的活动板(I5),用以调节 出风口的空气流出方向。专利摘要本技术的带内循环系统的环境试验设备,其内循环系统包括试验设备的工作室后背延伸于其底部与顶部之间的竖向风道;位于风道底部的风道吸风口;位于风道吸风口内侧的加湿器;装于风道顶部外侧的电机及由其驱动的位于风道顶部内侧的多叶片式离心叶轮;蜗壳,其吸风口与离心叶轮同心地安装于风道内壁;加热器,安装于蜗壳吸风口正下方;蒸发器,位于风道内加热器下方及加湿器上方;纵向调节器,安装于蜗壳的出风口外侧,其与试验箱工作室后壁的角度可调节。通过位于工作室上部的其内循环系统的出风口以各个方向送出调湿调温后的空气,再经可调角度的纵向调节器,在竖向和横向上均以多个方向向工作室排出空气,均匀地分布于整个工作室内,从而可实现良好的温湿度环境控制。文档编号B01L1/00GK203090944SQ201320112218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2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2日专利技术者王南钧, 万闰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内循环系统的环境试验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系统包括:在所述试验设备的工作室后背延伸于其底部与顶部之间的竖向的风道(11);位于风道(11)底部的风道吸风口(8);位于风道吸风口(8)内侧的加湿器(5);装于风道(11)顶部外侧的电机(1)及由其驱动的位于风道(11)顶部内侧的多叶片式离心叶轮(2);蜗壳(3),其吸风口与离心叶轮(2)同心地安装于风道(11)内壁;加热器(4),安装于蜗壳(3)吸风口正下方;蒸发器(6),位于风道(11)内加热器(4)下方及加湿器(5)上方;纵向调节器(7),安装于蜗壳(3)的出风口外侧,其与试验箱工作室后壁的角度可调节,在所述试验设备工作时,空气因离心叶轮(2)的作用由风道吸风口(8)经加湿器(5)、蒸发器(6)、加热器(4)被吸入蜗壳(3),经加湿的空气在蜗壳(3)内被离心叶轮(2)充分离散后从出风口横向送出,并经纵向调节器(7)调节后向试验箱工作室的各个方向离散式吹出,再经过底部的风道吸风口(8)吸入,进行下一轮循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南钧,万闰月,柏伟民,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英环测试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