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用途工具头结构,其主要是在一承置套外侧设置为多边形令其可搭配套筒套设,而该承置套内侧设置一容置座,该容置座供起子头套设,并在承置套外缘靠近容置座端的适当处形成一凹环沟,该凹环沟上向内穿设有一贯通孔,该贯通孔是与容置座相连通,且该承置套是可配合一稍具弹性的C字形扣抵件而达到快速结合、脱出起子头的功效;而在套设套筒时,该扣抵件露出于凹环沟的部分亦可对该套筒形成卡抵,令该套筒定位,以达到可同时供起子头以及套筒组设的目的,方便使用者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便,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手工具,尤其涉及一种结构简单,组装简便,使用方便的多用途工具头结构。
技术介绍
手工具是家庭及工厂中常见且必备的工具,其中又以螺丝起子类以及套筒类最为常见,而手工具生产业界这几年来为了使一般消费大众在使用时更为便利易于使用,于是各种易于操作或附带人性化功能的手工具亦相继问市。套筒与螺丝起子是为配合不同种类的螺固件而具有各种形态的起子头以及套筒,且每种形状还有各种尺寸变化,因此使用者往往需要各种不同的起子头或套筒来搭配,因而可同时搭配套筒与起子头的手工具便成了相当实用便利的操作工具;市面上只有可拆换起子头的手工具,但该手工具也仅限于搭配不同起子头使用,并不能进一步的与套筒组装,且手工具用以组装套接的承置结构更成了设计重点,因为该承置结构的设计好坏决定了起子头或套筒套接时的便利与否,也影响到该产品的生产与组配过程。请参阅台湾第413119号『可快速更换起子头的套筒构造』专利,其主要是利用一套筒本体以及一导套组成一套筒构造,该套筒本体前端设置一六角插置孔,该导套可做轴向滑动对套筒的插置孔做紧迫或松弛的动作,而可对起子头做卡合、拆换的动作。然而,此种结构在使用时需先用一手将该导套向下滑移,再用另一手取出起子头,这样,使用者就无法握紧螺丝起子,而有容易脱落的困扰,且该导套是呈一环状,在与套筒本体组装时会有一定程度上的不便,将造成生产效率降低,更重要的是,该专利的手工具仅可搭配起子头使用,若使用者需要使用套筒时,则必需再另购一新品,这样,对使用者而言则又会产生不便与浪费,因此就整体而言,其可说是相当的不具有实用性,实有加以改进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手工具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多用途工具头结构,其可改善现有的手工具仅能搭配起子头或套筒中一种工件来使用,而无法相互替换的缺点,其具有结构简单,组装简便的,使用方便的优点。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用途工具头结构,包括一承置套,该承置套外侧呈多边形而供套筒套设,而承置套内侧则形成有一供起子头插设的容置座,且承置套外侧穿设有一贯通孔,该贯通孔是与容置座相连通,而该承置套外缘则是环设有一稍具弹性的扣抵件,该扣抵件一端形成抵顶部并由贯通孔伸入该容置座中;借由该扣抵件的设置而使起子头插入容置座时可被扣低件的抵顶部卡抵定位,而套筒套设于承置套外侧时亦可受扣抵件的卡抵而与承置套结合。前述的多用途工具头结构,其中承置套外侧是呈方形。前述的多用途工具头结构,其中承置套外缘适当处是形成有凹环沟供扣抵件套设。前述的多用途工具头结构,其中承置套设置于一螺丝起子上。前述的多用途工具头结构,其中承置套设置于一扳手工具上。本技术结构上十分简单,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分解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组合结构示意图。图3-1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2是图3-1所示的A-A部位的剖视图。图3-3是图3-1所示的B-B部位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套设起子头的使用状态图。图5是本技术套设套筒的使用状态图。图6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外观立体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纵剖视图。图8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承置套的俯视图。图中标号说明1——手工具本体 10——容置空间101——开口 11——锁固件2——承置套 20——容置座21——结合杆22——环沟221——贯通孔 23——扣抵件231——抵顶部 31——起子头32——套筒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包括一杆状的手工具本体1、以及一可套设起子头31或套筒32的承置套2,其中该手工具本体1供使用者握持,且该手工具本体1内形成有一容置空间10,该容置空间10是概呈长直柱状空间,并在一端形成开口101供承置套2容设,并配合一锁固件11将该承置套2定位固设(此种结合方式为一般现有的结构,在此便不多加赘述)。该承置套2外侧是呈多边形(在本实施例中是概呈方形),并可供套筒32套设,而承置套2前端另形成有一概成六角形的容置座20,该容置座20供起子头31插入套设。另,为配合设置于手工具本体1上,该承置套2底端形成有一结合杆21,该结合杆21可由手工具本体1的开口101插入容置空间10内以提高承置套2以及手工具本体1间的结合强度。再者,该承置套2的外缘靠近前端容置座20的适当处设有一凹环沟22,并在该凹环沟22的一处向内穿凿形成一贯通孔221,该贯通孔221是与容置座20相连通,而该凹环沟22以及贯通孔221可供一扣抵件23卡扣定位。该扣低件是稍具弹性且概呈C字形,并在其中一端向内弯折而形成抵顶部231,该扣抵件23因概呈C字形,故可套设于承置套2外缘的凹环沟22上,而该扣抵件23的抵顶部231则伸入该凹环沟22的贯通孔221中,且抵顶部231的前端稍微伸入容置座20内,而扣抵件23有一部分的区段露出于凹环沟22外,如图3所示。如此,若欲搭配起子头31使用,该起子头31插入承置套2内时,该扣抵件23便可卡扣住起子头31,而令起子头31与承置套2结合,以便配合手工具本体1来旋动螺固件(如图4所示);若欲搭配套筒32使用时,该承置套2的外侧呈多边形可供套筒32套设结合,而该扣抵件23露出凹环沟22的部分则可与套筒32相互卡扣,达到定位的效果,并可在结合套筒32后,利用套筒32来扳转螺固件(如图5所示);本技术的承置套2在插设与拆换起子头31或套筒32时皆不需要多做紧迫或松脱的步骤,只需稍微施力便可将其分离或组装,如此可简单的完成换装的动作,而承置套2的结构亦十分简单,仅需要组装一个扣抵件即可,更能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实为一相当实用的新型创作。请参阅图6至图8所示,其是本技术为第二实施例,其中主要组件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下面仅就不同结构说明之。本技术的承置套2亦可省去第一实施例中凹环沟22的设置,而直接将该扣抵件23套设于外侧,如此亦可达到相同的功效;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其中的该手工具本体可为螺丝起子,或扳手工具。综上所述,本技术在结构设计、使用实用性及成本效益上,完全符合产业发展所需,且所揭示的结构亦是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构造,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符合有关新型专利要件的规定,故依法提起申请。权利要求1·一种多用途工具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承置套,该承置套外侧呈多边形而供套筒套设,而承置套内侧则形成有一供起子头插设的容置座,且承置套外侧穿设有一贯通孔,该贯通孔是与容置座相连通,而该承置套外缘则是环设有一稍具弹性的扣抵件,该扣抵件一端形成抵顶部并由贯通孔伸入该容置座中;借由该扣抵件的设置而使起子头插入容置座时可被扣低件的抵顶部卡抵定位,而套筒套设于承置套外侧时亦可受扣抵件的卡抵而与承置套结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工具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置套外侧是呈方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工具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置套外缘适当处是形成有凹环沟供扣抵件套设。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用途工具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承置套,该承置套外侧呈多边形而供套筒套设,而承置套内侧则形成有一供起子头插设的容置座,且承置套外侧穿设有一贯通孔,该贯通孔是与容置座相连通,而该承置套外缘则是环设有一稍具弹性的扣抵件,该扣抵件一端形成抵顶部并由贯通孔伸入该容置座中; 借由该扣抵件的设置而使起子头插入容置座时可被扣低件的抵顶部卡抵定位,而套筒套设于承置套外侧时亦可受扣抵件的卡抵而与承置套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章英,
申请(专利权)人:陈章英,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