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壁纸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84707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1 03: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纸袋。一种双壁纸袋,包括袋体,所述袋体包括四方形底壁、对向设置的两个侧壁和对向设置的两个三角形过渡壁,所述两个侧壁沿底壁延伸方向的两端通过两条沿袋体高度方向延伸的压痕线连接在一起,所述两个侧壁的底边和两个过渡壁的一条边通过压痕线分别同所述底壁的四条边连接在一起,两个过渡壁另两条边通过压痕线分别同所述两个侧壁中的一个侧壁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袋体既能够站立又能够自动夹紧到袋内物品上的双壁纸袋,解决了现有的纸袋的袋体不具有既能够站立又能够自动夹紧到袋内物品上的功能而导致的不能满足使用时的多元化需求、给使用上带来上述的诸多不便的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纸袋,尤其涉及一种双壁纸袋
技术介绍
现有的纸袋的袋体的结构形式有两种。一种如中国专利号为2005200572990、授权公告日为2006年8月9号、名称为“纸袋”的专利文件中公开的那样:袋体由四方形底壁和通过压痕线连接在袋体上的四个侧壁构成,四个侧壁沿水平方向的两端通过压痕线依次首尾连接在一起。该类纸袋由于底壁为四方形设计,因此存放物品时袋体能站立平稳,不会产生侧翻现象,袋内物品不会因袋身的存放而倒出,故存放物品时方便。但存在以下不足:袋体张开后不具有自然合拢趋势,袋体不能够自然夹紧在袋内物品上,通过该类纸袋移动物品时袋内物品会产生晃动而损坏、且袋体张开时的外观体积不能随袋内物品的体积而自动变化、占用储运空间大、给储运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另一种如中国专利号为2006200972451、授权公告日为2007年11月7日、名称为“打孔纸袋”的专利文件中公开的那样:袋体由两个侧壁构成而不设置袋底,如信封、档案袋、快递袋等即为该类纸袋。该类纸袋虽然具有袋体能够自动夹紧到袋内物品上而防止袋内物品晃动和张开时的外观体积能够自动适应袋内物品体积的变化,但是因袋体不能够站立,因此袋内物品在袋体翻倒时会倒出。因此现有的纸袋的袋体不具有既能够站立又能够自动夹紧到袋内物品上的功能,不能满足使用时的多元化需求,给使用上带来上述的诸多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 种袋体既能够站立又能够自动夹紧到袋内物品上的双壁纸袋,解决了现有的纸袋的袋体不具有既能够站立又能够自动夹紧到袋内物品上的功能而导致的不能满足使用时的多元化需求、给使用上带来上述的诸多不便的问题。以上技术问题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双壁纸袋,包括袋体,所述袋体包括四方形底壁、对向设置的两个侧壁和对向设置的两个三角形过渡壁,所述两个侧壁沿底壁延伸方向的两端通过两条沿袋体高度方向延伸的压痕线连接在一起,所述两个侧壁的底边和两个过渡壁的一条边通过压痕线分别同所述底壁的四条边连接在一起,两个过渡壁另两条边通过压痕线分别同所述两个侧壁中的一个侧壁连接在一起。由于两个侧壁通过压痕线连接在一起而构成袋体使用时的容置部分,因此袋体具有自动合拢的趋势,能够自动合拢而夹持在袋内物品上,起到防止移动过程中袋内物品产生晃动的作用和自适应袋内物品体积的作用。底壁设计为四方形,使得袋体能够站立且制作时方便。通过改变过渡壁的高度来控制袋体的侧壁上的可自动收拢部分的高度(渡壁的高度越大则制袋身的可自动收拢部分的高度越小),能够满足不同自动合拢程度要求时的使用需要。作为优选,所述过渡壁为等腰三角形,所述过渡壁的底边同所述底壁相连接,所述侧壁上设有沿底壁延伸方向延伸的将所述两个过渡壁的顶点连接在一起的压痕线,连接两个过渡壁的顶点的压痕线的长度等于连接底壁和侧壁的压痕线的长度加上两个过渡壁的底边所对应的高之和。“过渡壁的底边”是指过渡壁对应于其所在的三角形的底边的边。该结构关系使得袋体能够完全合拢在一起,提高了储存纸袋时的方便性。将袋体合拢的方法为:朝向底壁按压侧壁位于连接两个过渡壁的顶点的压痕线、与连接侧壁和底壁的压痕线之间的部分到该部分层叠在底壁上,此时过渡壁和底壁伸展到位于同一个平面上、两个侧壁层叠在一起;以连接两个过渡壁的顶点的压痕线为轴转动底壁到底壁同侧壁层叠在一起,即完成了袋体的合拢,袋体合拢后所有的壁位于同一平面上而使得袋体呈平板状。本技术还包括手提结构。通过抓住手提结构来移动袋体,提高了移动袋体时的方便性。作为优选,所述手提结构为设置在所述侧壁上的手提孔。结构简单。可以在形成压痕线时通过模具一并形成手提孔,便于制作。作为另一优选,所述手提结构为设置在所述侧壁上的拎手绳。拎手结构的设置不会导致袋体的容积的降低。使用拎手结构时的舒适性好。本技术具有下述优点:袋体有底壁、两个侧壁和两个过渡壁合围而成,使得袋体既能够站立又能够自动夹紧到袋内物品上,故存放物品时不但不会产生因侧翻而导致的袋内物品倒出的现象,而且在移动物品时袋内物品不会产生晃动、袋体张开时的外观体积能随袋内物品的体积而自动变化、给储运工作带来方便,能满足使用者多元化需求的需要;底壁设置为四方形且袋体的各个壁通过压痕线连接在一起,制作方便,结构紧凑新颖。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一的处于张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一的仅侧壁合拢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一的将要完全合拢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底壁1、左过渡壁2、左过渡壁的顶点21、右过渡壁3、右过渡壁的顶点31、前侧壁4、后侧壁5、第一压痕线6、第二压痕线7、第三压痕线8、第四压痕线9、第五压痕线10、第六压痕线U、第七压痕线12、第八压痕线13、第九压痕线14、第十压痕线15、第十一压痕线16、手提结构17、第一拎手绳171、第二拎手绳172、第九压痕线的长度L1、第十压痕线的长度L2、左过渡壁对应于底边的高度Hl、左过渡壁对应于底边的高度H2。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一,参见图1,一种双壁纸袋,包括袋体,袋体包括底壁1、左过渡壁2、右过渡壁3、前侧壁4和后侧壁5。底壁I为四方形。底壁I沿水平方向延伸。左过渡壁2和右过渡壁3为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前侧壁4和后侧壁5形状相同且面积相等。左过渡壁2的底边通过第一压痕线6同底 壁I的左边连接在一起。第一压痕线6沿水平方向延伸。右过渡壁3的底边通过第二压痕线7同底壁I的右边连接在一起。第二压痕线7沿水平方向延伸。前侧壁4的左端和后侧壁5的左端通过第三压痕线8连接在一起。第三压痕线8沿竖直方向延伸。前侧壁4的右端和后侧壁5的右端通过第四压痕线9连接在一起。第四压痕线9沿竖直方向延伸。左过渡壁2的前边通过第五压痕线10同前侧壁4的左边连接在一起。左过渡壁2的后边通过第六压痕线11同后侧壁5的左边连接在一起。第六压痕线11的长度和第五压痕线10的长度相等。右过渡壁3的前边通过第七压痕线12同前侧壁4的右边连接在一起。右过渡壁3的后边通过第八压痕线13同后侧壁5的右边连接在一起。第七压痕线12的长度和第八压痕线13的长度相等。前侧壁4和后侧壁5上各设有一条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九压痕线14。第九压痕线14将左过渡壁的顶点21和右过渡壁的顶点31连接在一起。前侧壁4的底边通过第十压痕线15同底壁I的前边连接在一起。后侧壁5的底边通过第十一压痕线16同底壁I的后边连接在一起。参见图2,第九压痕线的长度L1、第十压痕线的长度L2、左过渡壁对应于底边的高度Hl和右过渡壁对应于底边的高度H2四者满足关系式L1=L2+H1+H2。将袋体合拢的方法为:参见图2,朝向底壁I按压前侧壁4位于第九压痕线14和第十压痕线15之间的部分、朝向底壁I按压后侧壁5位于第九压痕线14和第十一压痕线16之间的部分,到前侧壁4位于第九压痕线14和第十压痕线15之间的部分、以及后侧壁5位于第九压痕线14和第十一压痕线16之间的部分层叠在底壁I上;此时左过渡壁2、右过渡壁3同底壁I位于同一个平面上,前侧壁4位于第九压痕线14以上的部分和后侧壁5位于第九压痕线14以上的部分层叠在一起。参见图3,再以第九压痕线14为轴转动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壁纸袋,包括袋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袋体包括四方形底壁、对向设置的两个侧壁和对向设置的两个三角形过渡壁,所述两个侧壁沿底壁延伸方向的两端通过两条沿袋体高度方向延伸的压痕线连接在一起,所述两个侧壁的底边和两个过渡壁的一条边通过压痕线分别同所述底壁的四条边连接在一起,两个过渡壁另两条边通过压痕线分别同所述两个侧壁中的一个侧壁连接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璟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彼特环保包装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