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灌草结合的建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978147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31 20: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灌草结合的建植方法,春、秋季移栽驼绒藜根苗4行成一带,垂直于风向间隔种植,栽植苗木直立,根系舒展且全部入土,踩实,栽植后须浇透一次水,4行成一带的带宽为3m,带间距6m,采用免耕补播机播种的方式,在带间雨后补播种植禾本科牧草,之后重复上述两种植物依次种植,驼绒藜移栽后隔3年进行一次平茬,补播种植的禾本科牧草使其自然生长,每年刈割一次即可,这样即形成了“四行一带”灌草结合建植生态景观。本建植方法能够快速形成灌草结合新的植被空间格局,蓄水保墒,利于带间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原生植被,且方法简单,适宜机械作业,适合北方干旱地区草场严重退化地区和植被重建地带恢复植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合北方干旱地区草场严重退化地区、农区撂荒地以及矿区建植技术方法,特别指一种利于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灌草结合的建植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在全球范围,耕地沙化、草场退化的状况愈演愈烈,这已对世界环境造成日益恶化的影响。而在北方干旱地区,草场重度退化及裸露地(如生态破坏口、采矿开垦区)的生态修复工程迫切需要有利于植被快速恢复技术。这方面已有研究和治理项目取得了成果,其植被恢复效果各有特点。而从植物分类、引种选育和栽培建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再经过引种驯化、栽培选育,培育出在退化草地间隔移栽种植不同植株行带间隔分布的建植模式是急需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这是一种利于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灌草结合“四行一带”建植方法,技术关键是品种组合的选择和行带配置。品种选择中灌草组合是“驼绒藜+冰草”,其中灌木选择育成的华北驼绒藜“乌兰察布型”品种,冰草则是适宜干旱草原的蒙农杂种冰草品种。行带配置是指驼绒藜采用苗木移栽方法条状建植4个灌木行,称为“四行”,每个“四行”之间预留6m距离,其间用于免耕补播冰草,称之为“带”,这种行带灌草组合建植的技术称谓“四行一带”技术。本方法通过在大面积天然退化草地间隔种植灌木类驼绒藜植物和优良禾本科牧草,形成驼绒藜带与禾本科牧草带间隔布局,借助植株高大的灌木类驼绒藜带降低近地面风速和土壤风蚀量,聚雪保墒、保持水土,有效促进群落内部禾本科牧草生长与分蘖,快速提高干旱区植被覆盖率和生产力。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由如下方案来实现:,其特征是:先开沟后平整,沟深0.2m-0.25m,沟宽0.4m_0.5m,春季或秋季移栽骑绒藜根苗4行成一带,垂直于风向间隔种植,移栽时坑直径25cm-30cm,主根长度17cm-20cm,去掉侧根,株行距0.5mX Im,栽植苗木直立,根系舒展且全部入土,踩实,栽植后苗坑深15cm-20cm,移栽后须浇一次水,并需要浇透,所述4行成一带的带宽为3m,带间距6m(根据免耕补播机的宽度< 6m而定),采用免耕补播机播种的方式,在带间雨后补播种植禾本科牧草,条播行距25cm-30cm,免耕播深lcm-1.5cm,之后重复上述两种植物依次种植。建植第二年,行内马它绒藜实生苗迅速繁殖,覆盖地表,带间补播旱作条件下种植的禾本科保苗率达到60%,驼绒藜移栽后隔3年进行一次平茬,平茬高度控制在6cm-7cm,补播种植的禾本科牧草为多年生植物,使其自然生长每年刈割一次即可,这样即形成了“四行一带”灌草结合建植生态景观。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2010年已成功培育并经过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了“乌兰察布型”华北骑绒藜新品种(Ceratoides arbor escens (Losinsk.)Tsien et.C.G.Maον.wulanchabu,品种登记号433)。该品种是藜科驼绒藜属半灌木,抗逆性强,耐旱耐寒、耐瘠薄,耐风蚀和沙埋,是干旱草原地区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的重要先锋植物。多年研究数据显示:在一次灌溉条件下,华北驼绒藜建植成活率达到70-90%,又不易发虫害,建植第二年植被覆盖度达到40%以上,试验验证借助植株高大的灌木类驼绒藜带降低近地面风速和土壤风蚀量,聚雪保墒、保持水土,有效促进禾本科牧草带植株的生长,驼绒藜灌丛能有效促进隐子草等多年生禾草的分蘖生长。结合上述特点,在生态推广中选择冰草属材料,带间补播。蒙农杂种冰草品种(Agropyron cristatum x Agropyron dustatum cv.mennong)兼具扁水草较高白勺产草t生能,又遗传了沙生冰草的耐瘠薄、抗旱的优异特性,干旱草原无灌溉条件下,自然生产高度能够达到40cm-50cm。“驼绒藜+冰草”的灌草结合是生态改良、水土保持的优良材料。根据品种的生长特点和生态推广实际,推广易于操作并且充分发挥生态作用的“四行一带”建植技术,在干旱草原严重区域,实验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生态与社会效益。另外,该驼绒藜品种在营养生长和花果期粗蛋白含量在9-17%之间,含有丰富的钙、磷,是羊、牛等家畜四季喜食的重要牧草。由此,从经济效益来看,驼绒藜作为灌木饲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着广阔前景。本建植方法设计依据植物自然生态分布区系,灌草组合,行带配置。表I的数据显示,本方法利于植被快速恢复,利于保护原生植被和新植被空间格局的快速形成,有建植立苗保苗成活率高的优点。表I 四行一带”灌草结合建植草地效果调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灌草结合的建植方法,其特征是:先开沟后平整,沟深0.2m?0.25m,沟宽0.4m?0.5m,春、秋季移栽驼绒藜根苗4行成一带,垂直于风向间隔种植,移栽时坑直径25cm?30cm,主根长度17cm?20cm,去掉侧根,株行距0.5m×1m,栽植苗木直立,根系舒展且全部入土,踩实,栽植后苗坑深15cm?20cm,移栽后须浇透一次水,所述4行成一带的带宽为3m,带间距6m,采用免耕补播机播种的方式,在带间雨后补播种植禾本科,条播行距25cm?30cm,免耕播深1cm?1.5cm,之后重复上述两种植物依次种植,驼绒藜移栽后隔3年进行一次平茬,平茬高度控制在6cm?7cm,补播种植的禾本科牧草使其自然生长,每年刈割一次即可,这样即形成了“四行一带”灌草结合建植生态景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灌草结合的建植方法,其特征是:先开沟后平整,沟深0.2m-0.25m,沟宽.0.4m-0.5m,春、秋季移栽驼绒藜根苗4行成一带,垂直于风向间隔种植,移栽时坑直径.25cm-30cm,主根长度17cm-20cm,去掉侧根,株行距0.5mX Im,栽植苗木直立,根系舒展且全部入土,踩实,栽植后苗坑深15cm-20cm,移栽后须浇透一次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阿拉塔孙海莲王海明宝音贺希格赛希雅拉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