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轨道车辆且具有联接器固定装置的车厢及其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962342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25 21: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车厢,其中,所述车厢具有以下部分:底部(3);两个侧壁(4),它们各与所述底部(3)连接;至少两个纵向承载件(34),它们在车厢(1)的对置的侧上各设置在底部(3)到侧壁(4)的过渡区域中并且沿车厢(1)的纵向方向延伸;用于固定联接器的联接器固定装置(7),车厢(1)通过所述联接器与另一车的车厢是可连接的,其中固定装置(7)设置在底部(3)之下并且其中固定装置(7)的下侧经由连接(8)直接与纵向承载件(34)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车厢。所述车厢优选以整体结构的方式制造,亦即将至少一个底板、复数个侧壁、一个顶部元件和复数个前壁拼合,并且特别是由相互焊接的铝制挤压结构制造,其如通常那样构成为双壁式空腔轮廓,特别是具有对置的板形壁,所述板形壁经由接片相互连接。这些接片或间隔壁将沿轮廓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空气室相互隔开。但是不是车厢的所有提到的部分都必须由挤压结构制造。而是也可以由挤压型材制造车厢的单个的区域。在具有多个车的列车中将各车经由联接器特别是所谓的中间缓冲联接器相互连接。各联接器沿车厢的纵向方向并且从而沿列车的行驶方向传递拉力和推力。按照本专利技术的车厢在底部之下具有用于固定联接器的联接器固定装置(例如联接器板),车经由联接器可以与列车的另一车耦合。本专利技术还涉及用于制造这样的车厢的方法和具有这样的车厢的轨道车辆。
技术介绍
联接器板具有沿车厢 的纵向方向朝着车厢的端部的指向侧或者朝着所述侧敞开的室,在这个室上或室中可以固定有或者已经固定有联接器,例如经由法兰固定在联接器板的表面上。代替联接器板可以设有另一装置,联接器固定在其上或已被固定在其上并且经由所述另一装置特别是沿车厢的纵向作用的力在联接器与所述装置之间进行传递。例如所述装置可以具有支柱的构造和固定元件。联接器固定在固定元件上并且各支柱在一个横向于车厢的纵向方向延伸的平面内沿不同的方向延伸。各支柱将固定元件支撑在一个框架上,所述框架形成所述装置的外边缘。一般地可以将所述装置称为联接器固定装置。所述固定元件或固定装置的另一设计方案可以具有例如带有一侧敞开的空腔的材料块,联接器的一个端部引入到其中或被引入到其中。在此所述材料块可以具有例如两部分,它们各限定空腔的一部分。各部分可以如此地相互固定,使得联接器的端部不可以从空腔中离开,而无需又松开各部分的固定。车厢可以特别地涉及到用于有轨电车、短途列车、长途列车或高速列车的车厢。由EP2130739A1已知一种轨道车辆车厢,其具有两个端部模块。联接器——车厢与相邻的车厢可经由所述联接器连接一具有一个内端部,其直接与下部结构或横向枕的横向元件连接,以便传递纵向力。所述下部结构具有一对纵向承载件,它们从所述横向元件起沿纵向方向远离联接器地延伸。纵向承载件在一个框架上结束,所述框架与车厢的底侧连接。所述端部模块在其底侧上同样具有一个框架,所述框架在其指向相邻车的前侧上具有一个窗口,穿过所述窗口联接器延伸直至框架端部上的固定区域。所述框架具有一排纵向承载件以及复数个附加的沿纵向方向延伸的元件。在联接器的固定区域中,所述框架具有一个板状的内部托梁。DE10129420A1描述了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骨架建造的顶部结构。所述顶部结构具有一个底板、一个顶保护板(亦即联接器板)、一个沿车厢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纵向支撑件以及多个局部的、横向承载件形式的加固元件。底板经由一个主横向承载件与车厢的底板连接。除了设置在底板区域中的纵向支撑件以外,另外的例如倾斜延伸的支撑件也是可以的,其可以基本上在其整个高度上支撑实际的顶保护板。为了接收力(下文也称为联接器力),所述力经由联接器被传递到车厢上或反过来,此外已经建议了所谓的联接器箱,其固定在车厢的底部之下。类似地如在按照EP2130739A1的框架中那样,联接器通过联接器箱的一个前开口延伸直至车厢的后端部并且在那儿例如通过一个法兰固定在联接器箱的后侧上。联接器箱具有沿纵向方向延伸的侧壁和底部。联接器箱的侧壁以及前壁和后壁可以在其上侧上与底部的板形加强件连接。此夕卜,导入到联接器的联接器箱的后端部的联接器力经由不同的支撑元件特别是至少一个横向支柱、一个纵向支柱并且可选择地还有对角支柱被导入到车厢的底部中。在力被导入到车厢的车厢底部中的位置上,根据底部的厚度可能需要附加的加强件。如这些例子所表明的,联接器可以固定在或已经固定在其上的联接器固定装置(例如联接器板)用于接收待从联接器施加到车厢上的力并且反过来地将力从车厢施加到联接器上。力基本上被沿车厢的纵向方向并且从而沿列车的纵向方向传递,但是其中也出现横向力,所述横向力横向于纵向方向地作用。为了能够使这些力可以在联接器固定装置与车厢之间进行传递,联接器固定装置(例如联接器板)经由所谓的力传递元件亦即纵向支撑件、横向承载件、加固元件和对角支柱与车厢的底部连接。这些力传递元件支撑所述联接器固定装置并且分配从联接器固定装置导入到车厢的底部中的力。所述力从底部、特别是以整体结构方式的车厢的底板进一步传递到所述底部与侧壁之间的过渡区域中的纵向承载件。在底板的情况下,所述底板典型地在车厢的整个长度上与纵向承载件连接。但是纵向承载件并非必须构成为个别的构件。而是其可以从一开始就例如是所述底部的部分。为了稳定地支撑联接器固定装置特别是联接器板并且实现车厢与联接器之间的力传递,众所周知地需要多个力传递元件,它们必须如此稳定地构成,使得它们在最大可能的负荷下不萎缩并且不以显著的方式变形。虽然可能的轻结构方式,如在具有空气腔的铝制挤压型材中就是情况。这些力传递元件具有显著的重量并且相应地需要很多材料以及在底部之下的空间。这些空间例如不是用于车的转向架、电缆和/或液压或气动管路。因为联接器固定装置设置在车的端部区域中(沿车厢的纵向观察),所以转向架与车端部或车厢端部必须具有显著的距离。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任务在于给出一种车厢和相应的制造方法,其允许减少对于在联接器固定装置与车厢之间的传递力所需要的力传递元件的数量和/或质量并同时减少所需要的结构空间。提出了,联接器固定装置(例如联接器板)在其下侧直接与在车厢的对置侧上沿车厢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纵向承载件连接,其中,所述连接用于将力直接地在纵向承载件与联接器固定装置之间传递。因此所述连接涉及对于车厢的静止和对于动力的力传递重要的部分并且不仅仅涉及底部的包衬装置。特别地提出了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车厢,其中,所述车厢具有以下部分:.一个底部;.两个侧壁,它们各与所述底部连接;.至少两个纵向承载件,它们在车厢的对置的侧上各设置在底部与侧壁的过渡区域中并且沿车厢的纵向方向延伸;.一个用于固定联接器的联接器固定装置,车厢可通过所述联接器与另一车的车厢连接,其中,所述固定装置设置在所述底部之下并且所述固定装置的下侧经由一个连接直接与所述纵向承载件连接。在此,所述连接的走向是这样的,即在所述车厢的底部与所述连接之间保持一个中间空间,亦即如果在一个横向于车厢的纵向方向延伸的横截面中观察,所述连接具有U轮廓。优选地,联接器固定装置的下侧到所述车厢的对置侧上的纵向承载件的连接是连续的,从而在一个垂直于车厢的纵向方向延伸的横截面中构成一个盆形的轮廓,其中,所述盆的内腔位于车厢的底部之下。换言之,连续的意思就是,所述连接从一个纵向承载件经由联接器固定装置的下侧直到所述车厢的对置侧上的另一纵向承载件地贯穿,亦即没有中断。如果联接器固定装置是联接器板,那么其可以是多件式的,特别是两件式的,从而在与其他的部分固定时简化了板的操作。所述连接特别是可以通过至少一个板状部件产生,其中,所述板状部件的对置的表面朝所述连接的方向并且例如沿车厢的纵向方向延伸。在U形的形状设计(参见上文)的情况下形成一个盆,其沿车厢的纵向方向延伸并且在一个部段上沿车厢的纵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车厢(1),其中,所述车厢(I)具有以下部分: 一个底部(3); 两个侧壁(4),所述侧壁分别与所述底部(3)连接; 至少两个纵向承载件(34),所述纵向承载件在车厢(I)的对置的侧上分别设置在底部(3)与侧壁(4)的过渡区域中并且沿车厢(I)的纵向方向延伸; 用于固定联接器的联接器固定装置(7),车厢(I)通过所述联接器能够与另一车的车厢连接,其中,所述固定装置(7)设置在所述底部(3)之下并且所述固定装置(7)的下侧经由连接(8)直接与所述纵向承载件(34)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其中,所述联接器固定装置(7)是联接器板并且在其与车厢(I)的底部(3)连接的上端部上和/或在其经由连接(8)与纵向承载件(34)连接的下端部上具有一个表面,所述表面具有一个缩进区域(89),所述缩进区域设置在所述表面的对置的边缘区域(69)之间,从而在所述缩进区域(89)中保留一个处于联接器板(7)与底部(3)或连接(8)之间的空腔,并且所述边缘区域(69)经由一个接合连接与底部(3)或与到纵向承载件(34)的连接(8)连接,所述接合连接需要相互待接合的部分的加热。3.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车厢,其中,所述联接器固定装置(7)是联接器板,所述联接器板在其侧端部上、亦即在一个水平的横截面中观察在靠近车厢(I)的对置的纵向承载件(34)的端部上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弯角的区域(53、54),从而在所述水平的横截面中观察所述联接器板(7)形成U形的轮廓或者在两侧弯角的情况下在侧端部上形成H形的轮廓,并且所述联接器板(7) 经由所述弯角的区域(53、54)与一力传递元件(6、9)连接,力能够经由所述力传递元件在车厢(I)的底部(3)与联接器板(7)之间传递。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车厢,其中,所述联接器固定装置(7)的下侧到所述车厢(I)的对置的侧上的纵向承载件(34)的连接(8)是连续的,从而在一个垂直于车厢(I)的纵向方向延伸的横截面中构成一个盆形的轮廓,其中,所述盆的内腔位于车厢(I)的底部(3)之下。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车厢,其中,所述连接(8)通过至少一个板状部件(18、19、25、26、27)建立,其中,所述板状部件(18、19、25、26、27)的对置的外表面沿所述连接(8)的方向并且例如沿所述车厢(I)的纵向方向延伸。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车厢,其中,所述连接(8)在车厢(I)的纵向部段上延伸,在所述纵向部段中,所述连接(8)在两个位置上经由一个从下到上一直延伸至车厢的底部的支撑元件(6)与所述底部(3)连接,其中,所述两个支撑元件(6)沿横向于车厢(I)的纵向方向延伸的水平方向相互间隔开并且间隔区域限定一个空间,如果所述联接器固定在固定装置(7)上,那么所述联接器穿过所述空间从车厢端部一直延伸至联接器固定装置(7)。7.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车厢,其中,所述联接器固定装置(7)在与车厢端部侧对置的侧上经由至少一个板状元件(9)支撑在车厢(I)的底部(3)的下侧上。8.—种轨道车辆,其具有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车厢。9.一种制造用于轨道车辆的车厢(I)的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提供一个车厢底部(3); 提供两个侧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T·施维格尔T·索恩C·加勒G·库萨茨
申请(专利权)人:庞巴迪运输有限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