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殿生专利>正文

一种多功能护理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52698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24 18: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轮椅床,包括座椅框架、腿板框架、背板框架、脚板框架、翻身机构、手扶机构、升降机构与旋转底盘。其中,脚板框架、腿板框架、座椅框架、背板框架由前至后铰接,通过电动推杆控制各铰接处运动,实现座椅与床间切换。座椅框架两侧安装可回收手扶机构。座椅框架下方由上至下设置翻身机构与升降机构,分别可实现座椅框架的左右方向倾斜与升降功能。升降机构设置于旋转底盘上,由旋转底盘实现移动功能,且内部电机带动座椅框架转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为:可实现床状态与座椅状态间的全自动切换控制,且具有升降功能、翻身功能与旋转功能,极大地方便卧床者的自主活动,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制作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保健护理器械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具备床椅转换、翻身、底盘旋转功能的多功能护理床
技术介绍
现有护理床多是在床体上设置可活动的床板,帮助患者坐起或改变卧姿,但功能较为简单。部分产品将护理床的功能与轮椅的功能相结合,提高了使用者的行动能力,但大多数产品智能化程度较低,使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也有产品实现了简单的辅助翻身功能,以减少褥疮的发生并改善使用者在睡眠中的呼吸状况,并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但是由于结构限制,其翻身床板的活动 范围很小,翻身轴线位于床面中央,翻身功能均不完善,无法真正改变患者的睡姿。并且目前尚无将上述两项功能相结合的产品出现。因此,长期卧床的老年人和残疾人需要一种能实现常规护理床功能,并结合床椅转换功能和翻身功能,同时具备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的多自由度,模块化的机器人护理床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功能护理床,能够实现床椅间的变换和分离结合,并具备较为完善的辅助翻身与底盘旋转功能。本专利技术多功能护理床,包括座椅框架、腿板框架、背板框架、脚板框架、翻身机构、手扶机构、升降机构与旋转底盘;其中,座椅框架的后侧边与背板框架的前侧边铰接;座椅框架的前侧边与腿板框架的后侧边铰接;腿板框架的前侧边与脚板框架的后侧边铰接。所述背板框架与座椅框架间的相对运动通过电动推杆A控制;腿板框架与座椅框架间的相对运动通过电动推杆B控制。所述翻身机构包括箱体A、电动推杆C与电动推杆D,设置于座椅框架底面上;其中,电动推杆C与电动推杆D在箱体A内部横向交错设置;电动推杆C的机体端与箱体A内部右侧面铰接,推杆端与座椅框架底面左侧边铰接;电动推杆D的机体端与箱体A内部左侧面铰接,推杆端与座椅框架底面右侧边铰接;箱体A的左侧边与右侧边均通过定位销与座椅框架左侧边、右侧边间进行定位。所述手扶机构具有两个,结构相同,均由手扶部分与控制部分构成,分别设置于座椅框架底面左右两侧;其中,手扶部分为盒体结构,前后两侧朝向床椅转换机构前后方向;控制部分包括控制箱、涡轮蜗杆电机、锥齿轮A、锥齿轮B与转动轴构成;其中,控制箱固定安装在座椅框架底面,转动轴两端分别与控制箱前后侧面间轴承连接,且转动轴两端分别穿过控制箱前后侧面;转动轴上固定套接有锥齿轮A,锥齿轮B与涡轮蜗杆电机的输出轴固连,并与锥齿轮A啮合;转动轴前后两端均通过一根L型连接杆分别与手扶部分前后侧面相连;L型连接杆的短边端部与转动轴端部固连;长边与座椅框架间垂直,长边端部与手扶部分底面固连。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电动推杆E、导向柱与箱体B构成;其中,箱体B设置于翻身机构中箱体A下方;电动推杆E的机体端设置于箱体B内部中心位置,伸缩端竖直向上,与箱体A底面固连。所述旋转底盘包括底盘平面运动机构与座椅旋转运动机构;其中,底盘平面运动机构由底盘外壳、两个驱动轮电机、两个驱动轮与两个万向脚轮构成;底盘外壳内部固定安装有两个驱动轮电机,两个驱动轮电机的输出轴分别与位于底盘外壳后部两侧的两个驱动轮固连;两个万向脚轮与底盘外壳顶面相连,分别位于底盘外壳前部两侧;座椅旋转运动机构包括转动轴承、轴承连接块、旋转电机与轴承支架;其中,转动轴承通过轴承支架固定安装在底盘外壳内部顶面中心位置;轴承连接块固定安装在升降机构中箱体B底面中心位置,且轴承连接块与转动轴承间相互配合轴承连接。所述电动推杆A、电动推杆B、电动推杆C、电动推杆D、电动推杆E、旋转电机、涡轮蜗杆电机以及两个驱动轮电机均通过控制部分进行控制;控制部分包括控制器、操纵杆与按键面板。所述操纵杆用来向控制器发送两个驱动轮电机将驱动速度控制信号,由控制器控制两个驱动轮的转动速度;所述按键面板用来向控制器发送电动推杆A、电动推杆B、电动推杆C、电动推杆D、电动推杆E、旋转电机、涡轮蜗杆电机的控制。本专利技术的优点 为:1、本专利技术多功能护理床可实现床状态与座椅状态间的全自动切换控制,且具有升降功能、翻身功能与旋转功能,极大地方便卧床者的自主活动,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2、本专利技术多功能护理床处于床状态时,可通过升降机构进行床面高度调节,由此实现护理床与其他睡床间的对接;3、本专利技术多功能护理床中操控杆可收入手扶机构内部,且手扶机构还可收回至座椅下方,由此护理床处于床状态时,使手扶机构与操纵杆不会对使用者的躺卧造成影响,使使用者的躺卧更加舒适;4、本专利技术多功能护理床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制作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多功能护理床处于座椅状态时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多功能护理床处于床状态时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多功能护理床中翻身机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多功能护理床中翻身机构左翻身状态时整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多功能护理床中翻身机构右翻身状态时整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多功能护理床中手扶机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多功能护理床中手扶机构运动方式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多功能护理床中升降机构工作方式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多功能护理床中操纵杆收回机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多功能护理床中操纵杆收回机构盖板A与盖板B打开状态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多功能护理床中操纵杆完全回收状态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多功能护理床与床体间的对接方式示意图。图中:1-盖板A2-盖板B3-操纵杆安装块 4_齿轮A5-齿轮B6-操纵杆驱动电机 7-推杆8-连杆101-座椅框架102-腿板框架103-背板框架104-脚板框架105-翻身机构106-手扶机构107-升降机构108-旋转底盘109-电动推杆A110-电动推杆B 111_脚板连杆112-长连接杆105a-箱体A105b-电动推杆C 105c-电动推杆D 105d_定位件A105e_定位件B105f-定位销A105g-定位销B106a_手扶部分106b-控制部分106c-控制箱106d_涡轮蜗杆电机 106e_锥齿轮A106f_锥齿轮B106g_转动轴106h_L型连接杆 106i_限位开关A106j-限位开关B107a-电动推杆E 107b_导向柱107c_箱体B 108a-底盘外壳108b_驱动轮108c_万向脚轮108d_转动轴承108e_轴承连接块 108f-旋转电机 108g-轴承支架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功能护理床,所述床椅转换机构I包括座椅框架101、腿板框架102、背板框架103、脚板框架104、翻身机构105、手扶机构106、升降机构107与旋转底盘108,如图1、图2所示。其中,腿板框架102、座椅框架101与背板框架103均为左右宽度相等的矩形框架结构;其中,座椅框架101的后侧边与背板框架103的前侧边铰接;座椅框架102的前侧边与腿板框架102的后侧边铰接;腿板框架102的前侧边与脚板框架104的后侧边铰接。所述背板框架103与座椅框架101间的相对运动通过电动推杆A109控制,电动推杆A109的机体端与背板框架103通过连接件铰接,电动推杆A109的推杆端通过连接件与座椅框架101底面铰接;而腿板框架102与座椅框架101间的相对运动通过电动推杆BllO控制,电动推杆BllO的机体端与腿板框架102底面通过连接件铰接,电动推杆BllO的推杆端与座椅框架101底面通过连接件铰链;由此,当电动推杆A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功能护理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框架、腿板框架、背板框架、脚板框架、翻身机构、手扶机构、升降机构与旋转底盘;其中,座椅框架的后侧边与背板框架的前侧边铰接;座椅框架的前侧边与腿板框架的后侧边铰接;腿板框架的前侧边与脚板框架的后侧边铰接;?所述背板框架与座椅框架间的相对运动通过电动推杆A控制;腿板框架与座椅框架间的相对运动通过电动推杆B控制;?所述翻身机构包括箱体A、电动推杆C与电动推杆D,设置于座椅框架底面上;其中,电动推杆C与电动推杆D在箱体A内部横向交错设置;电动推杆C的机体端与箱体A内部右侧面铰接,推杆端与座椅框架底面左侧边铰接;电动推杆D的机体端与箱体A内部左侧面铰接,推杆端与座椅框架底面右侧边铰接;箱体A的左侧边与右侧边均通过定位销与座椅框架左侧边、右侧边间进行定位;?所述手扶机构具有两个,结构相同,均由手扶部分与控制部分构成,分别设置于座椅框架底面左右两侧;其中,手扶部分为盒体结构,前后两侧朝向床椅转换机构前后方向;控制部分包括控制箱、涡轮蜗杆电机、锥齿轮A、锥齿轮B与转动轴构成;其中,控制箱固定安装在座椅框架底面,转动轴两端分别与控制箱前后侧面间轴承连接,且转动轴两端分别穿过控制箱前后侧面;转动轴上固定套接有锥齿轮A,锥齿轮B与涡轮蜗杆电机的输出轴固连,并与锥齿轮A啮合;转动轴前后两端均通过一根L型连接杆分别与手扶部分前后侧面相连;L型连接杆的短边端部与转动轴端部固连;长边与座椅框架间垂直,长边端部与手扶部分底面固连;?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电动推杆E、导向柱与箱体B构成;其中,箱体B设置于翻身机构中箱体A下方;电动推杆E的机体端设置于箱体B内部中心位置,伸缩端竖直向上,与箱体A底面固连;?所述旋转底盘包括底盘平面运动机构与座椅旋转运动机构;其中,底盘平面运动机构由底盘外壳、两个驱动轮电机、两个驱动轮与两个万向脚轮构成;底盘外壳内部固定安装有两个驱动轮电机,两个驱动轮电机的输出轴分别与位于底盘外壳后部两侧的两个驱动轮固连;两个万向脚轮与底盘外壳顶面相连,分别位于底盘外壳前部两侧;座椅旋转运动机构包括转动轴承、轴承连接块、旋转电机与轴承支架;其中,转动轴承通过轴承支架固定安装在底盘外壳内部顶面中心位置;轴承连接块固定安装在升降机构中箱体B底面中心位置,且轴承连接块与转动轴承间相互配合轴承连接;旋转电机固定于底盘外壳内,输出轴与轴承连接块固连;?所述电动推杆A、电动推杆B、电动推杆C、电动推杆D、电动推杆E、旋转电机、涡轮蜗杆电机以及两个驱动轮电机均通过控制部分进行控制;控制部分包括控制器、操纵杆与按键面板;?所述操纵杆用来向控制器发送两个驱动轮电机将驱动速度控制信号,由控制器控制两个驱动轮的转动速度;所述按键面板用来向控制器发送电动推杆A、电动推杆B、电动推杆C、电动推杆D、电动推杆E、旋转电机、涡轮蜗杆电机的控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护理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框架、腿板框架、背板框架、脚板框架、翻身机构、手扶机构、升降机构与旋转底盘;其中,座椅框架的后侧边与背板框架的前侧边铰接;座椅框架的前侧边与腿板框架的后侧边铰接;腿板框架的前侧边与脚板框架的后侧边铰接; 所述背板框架与座椅框架间的相对运动通过电动推杆A控制;腿板框架与座椅框架间的相对运动通过电动推杆B控制; 所述翻身机构包括箱体A、电动推杆C与电动推杆D,设置于座椅框架底面上;其中,电动推杆C与电动推杆D在箱体A内部横向交错设置;电动推杆C的机体端与箱体A内部右侧面铰接,推杆端与座椅框架底面左侧边铰接;电动推杆D的机体端与箱体A内部左侧面铰接,推杆端与座椅框架底面右侧边铰接;箱体A的左侧边与右侧边均通过定位销与座椅框架左侧边、右侧边间进行定位; 所述手扶机构具有两个,结构相同,均由手扶部分与控制部分构成,分别设置于座椅框架底面左右两侧;其中,手扶部分为盒体结构,前后两侧朝向床椅转换机构前后方向;控制部分包括控制箱、涡轮蜗杆电机、锥齿轮A、锥齿轮B与转动轴构成;其中,控制箱固定安装在座椅框架底面,转动轴两端分别与控制箱前后侧面间轴承连接,且转动轴两端分别穿过控制箱前后侧面;转动轴上固定套接有锥齿轮A,锥齿轮B与涡轮蜗杆电机的输出轴固连,并与锥齿轮A啮合;转动轴前后两端均通过一根L型连接杆分别与手扶部分前后侧面相连;L型连接杆的短边端部与转动轴端部固连;长边与座椅框架间垂直,长边端部与手扶部分底面固连; 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电动推杆E、导向柱与箱体B构成;其中,箱体B设置于翻身机构中箱体A下方;电动推杆E的机体端设置于箱体B内部中心位置,伸缩端竖直向上,与箱体A底面固连; 所述旋转底盘包括底盘平面运动机构与座椅旋转运动机构;其中,底盘平面运动机构由底盘外壳、两个驱动轮电机、两个驱动轮与两个万向脚轮构成;底盘外壳内部固定安装有两个驱动轮电机,两个驱动轮电机的输出轴分别与位于底盘外壳后部两侧的两个驱动轮固连;两个万向脚轮与底盘外壳顶面相连,分别位于底盘外壳前部两侧;座椅旋转运动机构包括转动轴承、轴承连接块、旋转电机与轴承支架;其中,转动轴承通过轴承支架固定安装在底盘外壳内部顶面中心位置;轴承连接块固定安装在升降机构中箱体B底面中心位置,且轴承连接块与转动轴承间相互配合轴承连接;旋转电机固定于底盘外壳内,输出轴与轴承连接块固连; 所述电动推杆A、电动推杆B、电动推杆C、电动推杆D、电动推杆E、旋转电机、涡轮蜗杆电机以及两个驱动轮电机均通过控制部分进行控制;控制部分包括控制器、操纵杆与按键面板; 所述操纵杆用来向控制器发送两个驱动轮电机将驱动速度控制信号,由控制器控制两个驱动轮的转动速度;所述按键面板用来向控制器发送电动推杆A、电动推杆B、电动推杆C、电动推杆D、电动推杆E、旋转电机、涡轮蜗杆电机的控制。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多功能护理床,其特征在于:当电动推杆A的推杆端缩短至极限时,背板框架与座椅框架顶面共面;当电动推杆A的推杆端伸长至极限时,背板框架与水平面的夹角为70°。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多功能护理床,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泽峰宁萌陈殿生
申请(专利权)人:陈殿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