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体式避难房,其包括埋于地层下的基础底座和避难房主体,所述基础底座和避难房为分体式连接;所述避难房主体托含于基础底座内;所述基础底座和避难房主体能相对位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使建筑的主体免受地震的影响,从而起到避震的效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Split type refuge house
The utility model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building, in particular relates to a split type shelter housing, including buried strata under the foundation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real subject of refuge, refuge base and housing for split connection; the asylum owner body support contained in the base; the base and main body relative to the real refuge displacement. The utility model can cause the main body of the building to be free from the influence of the earthquake, so as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shock proof.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体式避难房。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建筑的主体结构与建筑的基础结构是呈一体的,所以当发生地震时,建筑的基础结构晃动,带动建筑的主体出现晃动,从而使建筑的主体结构遭受破坏,导致房屋坍塌和受损,给人类带来重大的财产和生命损失。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有这样一种想法:通过将建筑的主体结构与建筑的基础结构进行分离,地震时只能破坏建筑的基础结构,而无法伤害到建筑的主体结构,本案由此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避难房,能使建筑的主体结构免受地震的破坏。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分体式避难房,包括埋于地层下的基础底座和避难房主体,所述基础底座和避难房为分体式连接;所述避难房主体托含于基础底座内;所述基础底座和避难房主体能相对位移。进一步,所述基础底座为球体的1/3,并呈碗状;所述避难房主体为360°球体形状,其直径为100米。进一步,所述基础底座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内侧分布有经向和纬向的钢板,位于纬向的钢板上固定有强力磁铁;所述钢板上涂有润滑油。进一步,所述避难房主体为钢结构,包括接触部和外露部,所述接触部重于外露部,基础底座接触部内固定有强力磁铁,并与基础底座内位于讳向的钢板上的强力磁铁配合使用,固定避难房主体。进一步,所述避难房主体内设有楼层,层高为5米,有18层,顶层和底层与避难房主体的顶部和底部相距10米;所述顶部设有指挥室,底部设有储藏室。进一步,所述每个楼层设有避难室,楼层与楼层之间设有电梯井作为连接,电梯井位于楼层中间;所述避难室以电梯井为中心,呈辐射状设置,所述相隔避难室之间设有过道。进一步,所述避难房主体周面上设有门,位于避难房主体刚露于地层;所述避难房主体周面上设有窗,其顶部还设有一通风道。进一步,所述避难房主体刚接触基础底座处围设有防水的橡胶圈。本技术因为将建筑的基础结构和建筑的主体结构进行分离,所以建筑的主体结构能免受地震的破坏,起到避震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剖视图。具体实施例如图1、2所述,本技术揭示的是一种分体式避难房,其包括埋于地层3下的基础底座2和避难房主体1,所述基础底座2和避难房I为分体式连接;所述避难房主体I托含于基础底座2内;所述基础底座2和避难房主体I能相对位移。进一步,所述基础底座2为球体的1/3,并呈碗状,所述避难房主体为360°球体形状,其直径为100米;所述避难房主体I为球体形状;所述基础底座2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内侧分布有经向和纬向的钢板21,位于纬向的钢板21上固定有强力磁铁22 ;所述钢板21上涂有润滑油;所述避难房主体I为钢结构,其与基础底座2接触部内固定有强力磁铁22,并与基础底座2内位于纬向的钢板21上的强力磁铁22配合使用,固定避难房主体I ;所述避难房主体I内设有楼层14,层高为5米,有18层,顶层和底层与避难房主体I的顶部和底部相距10米,所述顶部设有指挥室,底部设有储藏室;所述每个楼层14设有避难室,楼层14与楼层14之间设有电梯井作为连接,电梯井位于楼层中间;所述避难室以电梯井为中心,呈辐射状设置,所述相隔避难室之间设有过道;所述避难房主体I周面上设有门13,位于避难房主体I刚露于地层3 ;所述避难房主体I周面上设有窗12,其顶部还设有一通风道11 ;所述避难房主体I刚接触基础底座2处围设有防水的橡胶圈。本技术要建在一个周围没有山坡而平坦的地方,供人们避难的球型房屋被装进基础底座里面,基础底座的深度为避难房总高度的三份之一左右,另外分体式地震避难房与基础底座之间还有高强度的磁场,关于磁场磁力的大小要根据避难房的重量而定,既要保证避难房与基础底座之间的活动性运动,又要确保分体式地震避难房在运动中稳步垂直。本技术是否安全可靠,主要决定于基础底座,在建造底座时,要多考虑混凝土标号、厚度、钢筋大小和密度等问题。本技术设想建造一座直径为一百米的避难房,大约可容纳五到六万人。本技术的门窗都要从外往里关,并且一定要密封防水。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技术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技术的专利范畴。权利要求1.一种分体式避难房,包括埋于地层下的基础底座和避难房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底座和避难房为分体式连接;所述避难房主体托含于基础底座内;所述基础底座和避难房主体能相对位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避难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底座为球体的1/3,并呈碗状;所述避难房主体为360°球体形状,其直径为100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避难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底座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内侧分布有经向和纬向的钢板,位于纬向的钢板上固定有强力磁铁;所述钢板上涂有润滑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避难房,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难房主体为钢结构,包括接触部和外露部,所述接触部重于外露部,基础底座接触部内固定有强力磁铁,并与基础底座内位于纬向的钢板上的强力磁铁配合使用,固定避难房主体。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避难房,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难房主体内设有楼层,层高为5米,有18层,顶层和底层与避难房主体的顶部和底部相距10米;所述顶部设有指挥室,底部设有储藏室。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体式避难房,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楼层设有避难室,楼层与楼层之间设有电梯井作为连接,电梯井位于楼层中间;所述避难室以电梯井为中心,呈辐射状设置,所述相隔避难室之间设有过道。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避难房,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难房主体周面上设有门,位于避难房主体露于地层;所述避难房主体周面上设有窗,其顶部还设有一通风道。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避难房,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难房主体刚接触基础底座处围设有防水的橡胶圈。专利摘要本技术属于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体式避难房,其包括埋于地层下的基础底座和避难房主体,所述基础底座和避难房为分体式连接;所述避难房主体托含于基础底座内;所述基础底座和避难房主体能相对位移。本技术能使建筑的主体免受地震的影响,从而起到避震的效果。文档编号E04H9/02GK203066576SQ20122062347公开日2013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1日专利技术者杨芳, 杨发陆 申请人:杨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体式避难房,包括埋于地层下的基础底座和避难房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底座和避难房为分体式连接;所述避难房主体托含于基础底座内;所述基础底座和避难房主体能相对位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芳,杨发陆,
申请(专利权)人:杨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