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在触控面板上区分有一触控区域及一第一周边区域,该触控面板包括复数条第一感测电极轴、复数条第二感测电极轴以及复数条导线轴。第一感测电极轴沿第一轴向分布。第二感测电极轴沿第二轴向分布且电性绝缘于第一感测电极轴。复数条导线轴沿第二轴向分布并延伸至该第一周边区域,任意两条导线轴电性连接于不同的第一感测电极轴,该第一周边区域位于该触控区域的第一侧。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可有效地提升触控面板上可用的触控区域及可视区域面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触控
,且特别是一种。
技术介绍
近年来,手机、手提电脑以及掌上型电脑等电子设备大多会配置触控显示荧幕,用以作为输入输出介面,使用者可透过触控显示荧幕控制电子设备,对应操控电子设备之功倉泛。触控显示荧幕一般藉由触控面板感应触控位置并对应显示图像资讯于显示荧幕或执行预设功能,而习知触控面板的触控输入方式包括电阻式、电容式、光学式、电磁感应式与音波感应式,其中电容式为目前市场常见之触控面板技术。请参照图1,图1为习知的触控面板之结构示意图。习知的触控面板一般会在触控区域10上制作出复数组导电感测线路,形成图1中X方向感测电极轴XO X4及Y方向感测电极轴YO Y7。而后,于周边区域12制作周边引线11、13分别连接X方向感测电极轴及Y方向感测电极轴与后端侦测电路,以将X方向感测电极轴及Y方向感测电极轴所感测到触控信息传送至后端侦测电路。从而后端侦测电路可依据所接收到触控信息判断被触控之确切位置,例如图1所示触控点15。如图1所示,连接X方向感测电极轴之周边引线11,通常设置于触控区域左侧的周边区域,连接于Y方向感测电极轴之周边引线13通常设置于触控区域下侧的周边区域。在此种设计方案下,在触控区域下方与左侧的周边区域需预留空间来给周边引线11、13布线之用,同时为了让触控区域10不会因该些预留空间而偏移中央位置太多,因此虽然在触控区域上方与右侧的周边区域不需要布设周边引线,亦需为平衡触控区域的位置而预留空间使用。但当设计者要减少触控面板的周边区域的大小时,例如要使可用的触控区域最大化,这类习知的触控面板设计并无法达成此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包含复数条导线轴,沿第二轴向分布于触控区域上,并延伸至第一周边区域,该复数条导线轴可将第一感测电极轴的周边引线从第二轴向引出,使连接第一感测电极轴与连接第二感测电极轴之周边引线可集中于触控区域的一侧,藉此减少触控面板周边区域面积,有效地提升触控面板上可用的触控区域与可视区域面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此触控面板具有一触控区域及一第一周边区域,该触控面板包括:复数条第一感测电极轴,沿一第一轴向分布于该触控区域上;复数条第二感测电极轴,沿一第二轴向分布于该触控区域上,且与该些第一感测电极轴电性绝缘;以及复数条导线轴,沿该第二轴向分布于该触控区域上,并延伸至该第一周边区域,其中任意两条导线轴电性连接于不同的第一感测电极轴,该第一周边区域位于该触控区域的一第一侧。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另提供一种触控面板之制作方法。此触控面板该触控面板具有一触控区域及一第一周边区域,该制作方法包括步骤:形成复数条第一感测电极轴与复数条第二感测电极轴于该触控区域上,该些第一感测电极轴沿一第一轴向分布,该些第二感测电极轴沿一第二轴向分布,且该些第一感测电极轴与该些第二感测电极轴相互电性绝缘;以及步骤:形成复数条导线轴,该些导线轴沿该第二轴向分布于该触控区域上,并延伸至该第一周边区域,其中任意两条导线轴电性连接于不同的第一感测电极轴,该第一周边区域位于该触控区域的一第一侧。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采用复数条导线轴,沿第二轴向分布于触控区域上,并延伸至第一周边区域,该复数条导线轴可将第一感测电极轴的周边引线从第二轴向引出,使连接第一感测电极轴与连接第二感测电极轴之周边引线可集中于第一周边区域,藉此减少触控面板周边区域面积,有效地提升触控面板上可用的触控区域及可视区域面积。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之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专利技术之详细说明与附图,但是此等说明与附图仅用来说明本专利技术,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范围作任何的限制。附图说明图1为习知触控面板之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之触控面板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之触控面板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之触控面板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之触控面板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 图10为本专利技术提供之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之第一实施例的各阶段实施示意图;图11 图1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之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的第二实施例的各阶段实施示意图;及图13 图1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之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的第三实施例的各阶段实施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触控面板之第一实施例〕请参照图2,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之触控面板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触控面板100上区分有一触控区域I及一第一周边区域3a。触控面板100包括复数条第一感测电极轴20、复数条第二感测电极轴40及复数条导线轴30。第一感测电极轴20与第二感测电极轴40分别沿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分布于该触控区域I上,且第一感测电极轴20与第二感测电极轴40相互电性绝缘。导线轴30沿第二轴向分布于该触控区域I上,并延伸至该第一周边区域3a,其中任意两条导线轴30电性连接于不同的该些第一感测电极轴20,该第一周边区域3a位于该触控区域I的一第一侧。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条第一感测电极轴20包括复数第一电极201,沿着第一轴向(例如X轴方向)以等间隔设置,且该些第一电极201透过复数条第一导线203相互电性连接。复数条第一感测电极轴20以矩阵方式相互间隔平行排列。同样地,每一条第二感测电极轴40包括复数第二电极401,沿着第二轴向(例如Y轴方向)以等间隔设置,该些第二电极401透过复数条第二导线403相互电性连接。复数条第二感测电极轴40以矩阵方式相互平行间隔排列设置。于此实施例中,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相互垂直,而第一电极201与第二电极401相互交错排列。更进一步地说,每一个第一电极201具有一开口,且每一个第二电极401设置于开口内。第一电极201围绕第二电极401,并以间隔隔开,使第一电极201与第二电极401电性绝缘。另一方面,导线轴30与第一感测电极轴20交错排列,每一导线轴沿着第二轴向设置于相邻之第二感测电极轴40之间。每一条导线轴30用以将其中一条第一感测电极轴20上的感测信号由第二轴向方向引出。具体地说,导线轴30与第一感测电极轴20的两轴向之间具有复数交叉点,每一导线轴30与其中之一条第一感测电极轴20透过其中一个交叉点电性连接为接触点,在其它交叉点电性绝缘为绝缘点,且该些接触点的轴向坐标位置不会重复。如此,复数平行排列之第一感测电极轴20上的感测信号将不会相互干扰,影响感测信号的侦测及判断。于一特定实施例,如图2所示,每一条导线轴30包含复数条导电线段301,该些导电线段301透过复数条第三导线303相互电性连接,且每一条导线轴30透过其中之一条导电线段301在该接触点处与第一导线203电性连接。为了使第一感测电极轴20与第二感测电极轴40电性绝缘,且第一感测电极轴20仅在该接触点处与导线轴30电性相连,此触控面板100还可以包括复数第一绝缘块25以及复数第二绝缘块26。每一个第一绝缘块25分别设置于第一电极201和第二导线403之间。换言之,藉由布设第一绝缘块25于第一电极201上,而第二导线403横跨于第一绝缘块25上,使得相邻的第二电极401通过第二导线403电性导通,而第一感测电极轴20与第二感测电极轴40透过第一绝缘块25彼此电性绝缘。每一个第二绝缘块26分别设置于该些绝缘点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面板,在触控面板上区分有一触控区域及一第一周边区域,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包括:复数条第一感测电极轴,沿一第一轴向分布于该触控区域上;复数条第二感测电极轴,沿一第二轴向分布于该触控区域上,且与该些第一感测电极轴电性绝缘;以及复数条导线轴,沿该第二轴向分布于该触控区域上,并延伸至该第一周边区域,其中任意两条导线轴电性连接于不同的该些第一感测电极轴,该第一周边区域位于该触控区域的一第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耀诚,吴德发,谢燕俊,严建斌,
申请(专利权)人: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