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多联机压缩机均油系统及多联机空调器,包括本空调机压缩机,本空调机压缩机的均油管依次通过串联的单向阀与电磁阀连接其他空调机的均油系统,所述单向阀与电磁阀之间通过冷媒压力保护管路连接本机均油系统的主回气管上,所述冷媒压力保护管路上安装有卸荷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冷媒压力保护管路上串联节流装置,使得卸荷阀开阀和关阀之间的压力差大大减小,卸荷阀的卸载流量不会太高,从而实现减少冷媒卸荷量,达到不损失系统能力和效率的情况下起到保护系统的作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制冷
,具体地讲涉及压缩机并联的机组中的均油系统。
技术介绍
在多联机空调制冷系统中,一般高压侧的单向阀后紧接着加装一个电磁阀。这样在单向阀和电磁阀之间的铜管就会产生一段密闭的空间。如果在空调运转过程中这一段密闭空间进入了液态冷媒,此时,电磁阀处在关闭状态,如果液态冷媒膨胀为气态冷媒就容易发生危险,这里就需要使用卸荷阀进行卸载保护,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机械式卸荷阀直接装在单向阀和电磁阀之间,这样就可以在两段管间压力过高时将高压冷媒卸载至低压侧。一般情况下是希望卸载的流量越大越好,这样能够保证系统内压力在最短时间内回到期望压力,但是有部分情况是不希望卸载的流量过大的,比如说两段密闭管内存在液态冷媒,如果不卸载会发生危险,但是如果卸荷阀长时间开启会影响整个冷媒系统的能力。这里就需要卸荷阀缓慢的卸载,即使长时间卸载也不会影响制冷能力。图1为机械式卸荷阀的开关压力及流量关系图,其中A为关阀压力曲线,B为开阀压力曲线。从图示可看出卸荷阀开阀压力和关阀压力之间有一段压力差,一般把开阀压力设置为整个系统的保护压力,关阀压力低于系统的保护压力。若卸荷阀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保护性打开,只要系统负载没有变化压力降很难将下来,这将导致卸荷阀长时间处于大流量卸荷状态。这样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效率及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多联机空调均油系统存在的卸荷阀在保护性打开时长时间处于大流量卸荷状态从而影响整个冷媒系统制冷能力的问题,提出一种多联机压缩机均油系统,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包括本空调机压缩机,本空调机压缩机的均油管依次通过串联的单向阀与电磁阀连接其他空调机的均油系统,所述单向阀与电磁阀之间通过冷媒压力保护管路连接本机均油系统的主回气管上,所述冷媒压力保护管路上安装有卸荷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压力保护管路上还串联有节流装置。进一步地,为了降低成本,所述节流装置优选为毛细管。为了避免在工作过程中,卸荷阀频繁开启,从而降低其使用寿命,所述毛细管串联在卸荷阀的前端。为了最大程度限制卸荷阀在开启过程中的冷媒泄露量,同时不影响整个系统的制冷能力,所述毛细管的长度为300mm,内径为0.65mm-l.2mm,所述卸荷阀的压力为4.15Mpa_3.8Mpa。本技术另外还提出一种多联机空调器,包括本空调机压缩机,本空调机压缩机的均油管依次通过串联的单向阀与电磁阀连接其他空调机的均油系统,所述单向阀与电磁阀之间通过冷媒压力保护管路连接本机均油系统的主回气管上,所述冷媒压力保护管路上安装有卸荷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压力保护管路上还串联有节流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如下:本技术通过在冷媒压力保护管路上串联节流装置,使得卸荷阀开阀和关阀之间的压力差大大减小,卸荷阀的卸载流量不会太高,从而实现减少冷媒卸荷量,达到不损失系统能力和效率的情况下起到保护系统的作用。结合附图阅读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技术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中机械式卸荷阀的开关压力及流量关系图;图2为本技术多联机压缩机均油系统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卸荷阀的开关压力及流量关系图。各图中:1、本空调机压缩机;1_1、均油管;2、气液分离器;3、单向阀;4、卸荷阀;5、毛细管;6、电磁阀;7、主回气管;A、关阀压力曲线;B、开阀压力曲线;C、高压侧;D、低压侧。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参考图2,本技术多联机压缩机均油系统(包括本空调机压缩机I(I号空调机),本空调机压缩机I的均油管依次通过串联的单向阀3与电磁阀6连接其他空调机(2号空调机)均油系统,所述单向阀3与电磁阀6之间通过冷媒压力保护管路连接本机均油系统的主回气管7上,主回气管7通过气液分离器2连接到本机压缩机I的吸气管上,所述冷媒压力保护管路上安装有卸荷阀4,其中,所述冷媒压力保护管路上还串联有节流装置。所述节流装置可以选用节流阀,但从经济角度考虑,本实施例有选为成本较低的毛细管5。该毛细管5可以串联在卸荷阀4的前端(即靠近单向阀一侧)也可串联在卸荷阀4的后端(即靠近气液分离器一侧),当毛细管5串联在卸荷阀4的前端时,当冷媒压力保护管路内压力达到卸荷阀4的开启压力时,卸荷阀4保护性打开,毛细管5后端的压力瞬时减小,当小到卸荷阀4的关闭压力时,卸荷阀4又会关闭,这样毛细管5前后压力会形成正弦曲线,使得卸荷阀4时而开启,时而关闭,卸荷阀4的寿命取决于开关次数,因而这种频繁的开启极大影响卸荷阀的寿命,故本实施例优选将毛细管串联在卸荷阀的后端,如此,毛细管前后的压力接近一致,不会造成卸荷阀频繁开启。制冷工作时,当其他空调机为多台运行不均油时,电磁阀6关闭,由于单向阀3处于高压侧,管路中的部分液态冷媒和冷动机油通过单向阀3进入单向阀3与电磁阀6之间的封闭管路,当液态冷媒和冷动机油的压力达到卸荷阀4的开启压力时,卸荷阀4保护性打开,在毛细管5的节流作用下缓慢卸荷,满足了冷媒的释放要求,同时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效率和能力。为了最大程度限制卸荷阀在开启过程中的冷媒泄露量,同时不影响整个系统的制冷能力,所述毛细管的长度为300mm,内径为0.65mm-l.2mm,所述卸荷阀的压力为4.15Mpa-3.8Mpa。本实施例卸荷阀选用规格4.15MPa,无毛细管泄漏量在10L/min以上(液态冷媒),增加长度为300mm,内径为0.65mm的毛细管,流量控制在800ml/min以下。如图3所示,其中A为关阀压力曲线,B为开阀压力曲线,虽然卸荷阀的开阀和关阀之间仍有一部分压力差,但加装毛细管后,卸荷阀的卸载流量大大降低,整个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对能力和效率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然毛细管的选型需要根据单项阀和卸荷阀之间的容积选择。本实施例单向阀选用耐压4.15MPa以上即可,由于本技术使用在均油系统上,选用管径6.35mm以上即可;电磁阀选用口径1.8mm以上,原则上越大越好。实施例二,本实施例提出一种多联机空调器,参考图2,本实施例包括至少两台并联的空调机,并联相连的两台空调机的均油系统采用实施一所述的均油系统,图2中I号空调机与2号空调机均油系统通过各系统中的电磁阀6相连。该空调器以较少的成本,实现降低冷媒卸荷量,在不损失系统能力和效率的情况下达到保护系统的目的,有效提高整机品质。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多联机压缩机均油系统,包括本空调机压缩机,本空调机压缩机的均油管依次通过串联的单向阀与电磁阀连接其他空调机的均油系统,所述单向阀与电磁阀之间通过冷媒压力保护管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联机压缩机均油系统,包括本空调机压缩机,本空调机压缩机的均油管依次通过串联的单向阀与电磁阀连接其他空调机的均油系统,所述单向阀与电磁阀之间通过冷媒压力保护管路连接本机均油系统的主回气管上,所述冷媒压力保护管路上安装有卸荷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压力保护管路上还串联有节流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彬,隋建军,张智荣,
申请(专利权)人:海尔集团公司,三菱重工海尔青岛空调机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