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换向把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881442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4 00: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换向把手装置,其包含有壳体、把手部、换向片以及止挡片。把手部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上且可相对一长轴转动。换向片连接把手部且可随把手部转动,换向片上形成有第一导引部以及第二导引部且用来切换所述把手部处在一种第一旋向状态或一种第二旋向状态。止挡片以可沿平行所述长轴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换向片的一侧,所述止挡片在被偏压时沿着平行所述长轴的方向朝向所述换向片移动,使所述止挡片可限位在所述第一导引部或所述第二导引部中,以对应地使所述把手部处在所述第一旋向状态或所述第二旋向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用在电动锁的把手装置及其相关电动锁,特别是有关一种可改变其旋向状态的把手装置及其相关电动锁。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当安装电动锁在门片上时,常将电动锁的把手装置设置在靠近门片的边缘的位置上,这样把手装置便可相对设置在门片的另一边缘的枢轴具有一段最大距离。因此,当使用者利用把手装置在门片解闩后推开门片时,因使用者对门片的施力处与枢轴距离较远,故使用者可相对以较小的施力推开门片。此外,因上述的把手装置靠近设置在靠近门片的边缘的位置,当使用者推开门片时,常将把手装置以朝远离墙面的方向设置,以避免把手装置在门片开启过程中与位在门片边缘处的墙面干涉。然而,实际上,门片的内外两侧均需设置有把手装置设置,以分别供使用者开门外出以及开门进入。当设置在门片的内侧的把手装置以朝远离墙面的方向设置,例如朝右设置时,若以相同的把手装置设置在门片的外侧时,其设置方向必朝靠近墙面的方向设置,例如朝左设置。换句话说,上述的设置方式在使用者开门进入时,把手装置便有与门片干涉的风险。另一方面,当设置在门片的内侧的把手装置以朝远离墙面的方向设置,例如朝左设置时,若以相同的把手装置设置在门片的外侧时,其设置方向必朝靠近墙面的方向设置,例如朝右设置。换句话说,上述的设置方式在使用者开门外出时,把手装置便有与门片干涉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可改变其旋向状态的把手装置及其相关电动锁,以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换向把手装置,其包含有壳体、把手部、换向片以及止挡片。所述把手部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换向片连接所述把手部且可随所述把手部转动,所述换向片连接所述把手部且可随所述把手部转动且形成有第一导引部以及第二导引部,所述换向片用来切换所述把手部处在一种第一旋向状态或一种第二旋向状态。所述止挡片以可沿平行所述长轴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换向片的一侧,所述止挡片在被偏压时沿着平行所述长轴的方向朝向所述换向片移动,使所述止挡片可限位在所述第一导引部或所述第二导引部中,以对应地使所述把手部处在所述第一旋向状态或所述第二旋向状态。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可换向把手装置通过换向片上的第一导引部与第二导引部以改变把手装置的旋向状态。当止挡片限位在第一导引部中时,把手装置可对应地处在第一旋向状态,例如右旋向状态。当止挡片限位在第二导引部中时,把手装置可对应地处在第二旋向状态,例如左旋向状态。这样一来,当设置在门片的内侧的把手装置以右旋向状态设置时,也就是当把手装置以朝远离墙面的方向设置(例如朝右设置)时,设置在门片的外侧的把手装置可相对以左旋向状态设置,意即把手装置以朝远离墙面的方向设置(例如朝左设置)。换句话说,本专利技术的可换向把手装置不论在使用者开门进入或使用者开门外出时,均可防止把手装置与门片干涉。除此之外,当把手装置完成旋向状态的改变后,弹性件可推抵止挡片,使止挡片复位到第一导引部或第二导引部中。这样一来,本专利技术的可换向把手装置便可达到自动复位的功效。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电动锁的元件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电动锁在另一个视角的元件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第一转动轮以及第二转动轮的元件爆炸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第一转动轮以及第二转动轮在另一个视角的元件爆炸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第一转动轮、第二转动轮以及干涉机构的元件剖面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第一转动轮、第二转动轮以及干涉机构的元件剖面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电动 锁的元件部分爆炸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底板以及推动件的元件爆炸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底板以及推动件在另一个视角的元件爆炸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传动机构处在初始状态的元件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传动机构处在解闩状态的元件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电动锁的部分元件示意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电动锁的元件示意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电动锁的部分元件爆炸示意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离合机构的元件爆炸示意图。图1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离合机构在另一个视角的元件爆炸示意图。图1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离合机构处在初始状态的元件示意图。图1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离合机构处在解闩状态的元件示意图。图19是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电动锁的元件示意图。图20是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把手装置的内部元件示意图。图21是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把手装置处在另一个状态的内部元件示意图。图22是图20所示的把手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图23是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把手装置处在另一个状态的内部元件示意图。图24是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把手装置处在另一个状态的内部元件示意图。图25是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把手部位于该第一起始位置在另一个视角的元件示意图。图26是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把手部位于该第二起始位置在另一个视角的元件示意图。图27是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把手部位在初始位置的元件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30、30’、80 电动锁31墙面32门片34传动机构36电致动件38输入单元40控制单元42、42’第一转动轮44、44’第二转动轮46、46’干涉机构48蜗齿轮50推动件52底板54离合件56带动凸轮58锁闩总成60、82把手装置64接触开关66第三受推结构 68停止端70反转端71解闩控制旋钮72离合机构74锁匙总成76转动卡制件78锁匙件84壳体86固定件88换向片90复位件92止挡片96压杆421转动凹部461卡槽463、463’容置槽465开口467卡固件469、469’、 弹性件62、94501传动齿轮部503破孔505,541第二受推结构 507推动件部521 轴管523、761第一受推结构581 锁舌583带动柱601 把手部603管状部741 锁壳743锁心745 锁匙带动板747锁槽861 穿孔881第一导引部883 第二导引部921止挡结构923 突点SI第一侧S2 第二侧S3第三侧S4 第四侧A轴向方向B 径向方向X长轴Xl 第一位移方向X2第二位移方向Dl 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RUffl第一转向R2、W2 第二转向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考图1,图1是本 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电动锁30的元件示意图。如图1所示,电动锁30可安装在一个门片32上,电动锁30用来将门片32闩锁在一个墙面31上或将门片32自墙面31解H,使门片32对应地处在一种闩锁状态或一种解闩状态。请参考图1以及图2,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电动锁30在另一个视角的元件示意图。如图1以及图2所示,电动锁30包含有一个传动机构34。此外,传动机构34包含有一个电致动件36,电致动件36用来作为电动锁30的动力来源。进一步地,电动锁30进一步包括一个输入单元38,其用来输入一个信号,如密码信号。在这个实施例中,输入单元38可以是一个铵键装置,但不受此限。举例来说,输入单元38也可以是一个触控面板。换句话说,只要是可用来输入该信号的输入装置均属本专利技术所保护的范畴。电动锁30进一步包括一个控制单元40,其耦接输入单元38与电致动件36。当使用者欲开启门片32时,首先通过输入单元38输入该信号至控制单元40。接着,当由输入单元38所输入的该信号与一个授权信号相符时,控制单元40便控制电致动件36通电运转,以驱动传动机构34运行后续的解闩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换向把手装置,其包含有:壳体;把手部,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且可相对一长轴转动;换向片,连接所述把手部且可随所述把手部转动,所述换向片上形成有第一导引部以及第二导引部,所述换向片用来切换所述把手部处在一种第一旋向状态或一种第二旋向状态;止挡片,以可沿平行所述长轴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换向片的一侧,所述止挡片在被偏压时沿着平行所述长轴的方向朝向所述换向片移动,使所述止挡片可限位在所述第一导引部或所述第二导引部中,以对应地使所述把手部处在所述第一旋向状态或所述第二旋向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莲溪黄建元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福兴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