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USB接口的非金属外壳电子设备,为解决现有的设备中将USB接口的金属壳体连接在系统接地点,导致的静电脉冲干扰和系统损坏的问题而设计。所述具有USB接口的非金属外壳电子设备,包括非金属外壳、位于所述非金属外壳内的PCB板以及位于PCB板上的USB接口;所述USB接口从外至内包括金属壳体以及信号传输端子;所述金属壳体通过开设在所述非金属外壳上通孔延伸至所述非金属外壳的外侧;所述PCB板上设有电源适配器输出接地点以及系统接地点;所述金属壳体与所述电源适配器输出接地点电相连;所述电源适配器输出接地点与所述系统接地点之间连接有第一磁珠,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返修率低寿命长等优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USB接口的非金属外壳电子设备
[0001 ] 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USB接口的非金属外壳电子设 备。
技术介绍
大型电子设备尤其是通信产品的机壳一般均是金属壳体,设置在其上且外 露的USB接口外侧的金属壳体与电子设备的机壳相连接,机壳上设置有专用接地柱, 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静电测试时,静电脉冲直接从接地泄放到大地,避免了对 系统的干扰。然而小型的机壳为非金属壳体电子设备,其内部USB接口外侧的金属壳体同样需 要释放静电接、收要经受ESD测试。非金属壳体电子设备的外壳上没有可用接地,就只能把 USB金属壳体与设备内部的PCB板上的系统接地点相连,尤其是体积较小的电子设备,其内 部的MAC(Medium Access Control)等核心芯片与外壳以及系统接地点距离近,静电通过 USB接口外侧的金属壳体通过PCB板上静的系统接地点进入MAC等核心芯片内,从而干扰了 系统,严重时甚至导致系统死机。尤其是第三代MAC由于内核电压低,抗干扰能力差,因USB接口的金属壳体ESD引 起的问题更加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USB接口的金属壳体与PCB板上系统接地 点隔离的、核心芯片不会因为USB接口的金属壳体释放的静电所干扰的具有USB接口的非 金属外壳的电子设备。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具有USB接口的非金属外壳电子设备,包括非金属外 壳、位于所述非金属外壳内的PCB板以及位于PCB板上的USB接口 ;所述USB接口从外至内 包括金属壳体以及信号传输端子;所述金属壳体通过开设在所述非金属外壳上通孔延伸至 所述非金属外壳的外侧;所述PCB板上设有电源适配器输出接地点以及系统接地点;所述 金属壳体与所述电源适配器输出接地点电相连;所述电源适配器输出接地点与所述系统接 地点之间连接有第一磁珠。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壳体与所述电源适配器输出接地点之间还连接有电容;其中, 所述电容的耐压值大于2KV,电容量不小于lOOOpf。进一步地,所述电源适配器输出接地点与所述系统接地点间的间隔距离大于80milo进一步地,所述USB接口包括USB电源以及USB信号线接地点;所述PCB板上还设 有系统电源;所述USB电源与所述系统电源之间连接有第二磁珠;所述USB信号线接地点与所述系统接地点之间连接有第三磁珠。本技术具有USB接口的非金属壳体电子设备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具有USB接口的非金属壳体电子设备,将USB接口的金属壳体连接到 电源适配器输出接地点,且电源适配器输出接地点与系统接地点通过能抑制线路上高频噪 声、尖峰干扰以及吸收静电脉冲的第一磁珠隔离静电脉冲的相互传递,有效的解决了传统 的具有USB接口的非金属壳体电子设备,将USB接口的金属外壳直接接在系统接地点上,对 系统的干扰,尤其是如MAC等抗静电冲击弱的芯片的干扰以及损坏,从而减小了电子设备 的故障发生率以及使用寿命,且具有结构变更少、成本低、返修率低、使用寿命长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具有USB接口的非金属外壳电子设备侧视结构示 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具有USB接口的非金属外壳电子设备俯视结构示 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四所述具有USB接口的非金属外壳电子设备俯视结构示 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一:如图1所不,本实施例具有USB接口的非金属外壳电子设备,包括非金属外壳1、位 于所述非金属外壳内的PCB板8以及位于PCB板8上的USB接口 2 ;所述USB接口 2从外 至内包括金属壳体3以及信号传输端子;所述金属壳体3通过开设在所述非金属外壳I上 通孔延伸至所述非金属外壳I的外侧;所述PCB板8上设有电源适配器输出接地点5以及 系统接地点4 ;所述金属壳体3与所述电源适配器输出接地点5电相连;所述电源适配器输 出接地点5与所述系统接地点4之间连接有第一磁珠6。在本实施例具有USB接口的非金属外壳电子设备,首先USB接口 2的金属壳体3改 变了传统的具有USB接口的非金属外壳电子设备的作法,连接到了电源适配器输出接地点 5上,从而金属壳体3上的静电脉冲不会通过系统接地点直接输出系统。通常所述电源适配 器输出接地点5的为低压接地点,一般为12V。其次,再将电源适配器输出接地点5与系统 接地点4之间用专用于抑制线路上的高频噪声和尖峰干扰,还具有吸收静电脉冲的电子元 器件一磁珠进行静电脉冲的隔离,从而金属壳体3上的静电脉冲不会因为接地进入系统 内,不会干扰PCB板8上其他电路以及芯片的正常工作,从而具有结构简单,实现简便,成本 高,且有益的改善了金属壳体3的静电脉冲导致的系统干扰以及系统死机等不良现象。实施例二:如图2所不,本实施例具有USB接口的非金属外壳电子设备,包括非金属外壳1、 位于所述非金属外壳内的PCB板8以及位于PCB板8上的USB接口 2 ;所述USB接口 2从 外至内包括金属壳体3以及信号传输端子;所述金属壳体3通过开设在所述非金属外壳I 上通孔延伸至所述非金属外壳I的外侧;所述PCB板8上设有电源适配器输出接地点5以 及系统接地点4 ;所述金属壳体3与所述电源适配器输出接地点5电相连;所述电源适配器输出接地点5与所述系统接地点4之间连接有第一磁珠6。所述金属壳体3与所述电源适 配器输出接地点5之间还连接有电容7 ;其中,所述电容的耐压值大于2KV,电容量不小于 IOOOpf0本实施例具有USB接口的非金属外壳电子设备,相对于上一实施例所述的在金属 壳体3与电源适配器输出接地点5的线路上还串联了一个电容7,且所电容为高压电容,通 过所述电容7的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具有USB接口的非金属外壳电子设备与其他外 接大地的USB接口电线连时,不会破坏系统接地点4与电源适配器输出接地点5之间的隔 离,设备的兼容性更强。实施例三:本实施例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具有USB接口的非金属外壳电子设 备,所述电源适配器输出接地点与所述系统接地点间的间隔距离大于80mil。本实施例具有 USB接口的非金属外壳电子设备通过进一步的规范电源适配器输出接点点与系统接地点之 间的距离从而进一步隔离了两者之间静电脉冲的相互传输,从而进一步的确保了系统以及 PCB板上的芯片不受USB接口金属壳体的静电的释放干扰与破坏,降低了设备的返修率,保 障了设备长期稳定的工作,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且成本低、实现简便。实施例四:如图3所不,本实施例具有USB接口的非金属外壳电子设备,包括非金属外壳1、位 于所述非金属外壳内的PCB板8以及位于PCB板8上的USB接口 ;所述USB接口从外至内 包括金属壳体3以及信号传输端子;所述金属壳体3通过开设在所述非金属外壳I上通孔 延伸至所述非金属外壳I的外侧;所述PCB板8上设有电源适配器输出接地点5以及系统 接地点4 ;所述金属壳体3与所述电源适配器输出接地点5电相连;所述电源适配器输出接 地点5与所述系统接地点4之间连接有第一磁珠6。所述USB接口包括USB电源13以及 USB信号线接地点11 ;所述PCB板8上还设有系统电源9 ;所述USB电源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USB接口的非金属外壳电子设备,包括非金属外壳、位于所述非金属外壳内的PCB板以及位于PCB板上的USB接口;所述USB接口从外至内包括金属壳体以及信号传输端子;所述金属壳体通过开设在所述非金属外壳上通孔延伸至所述非金属外壳的外侧;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上设有电源适配器输出接地点以及系统接地点;所述金属壳体与所述电源适配器输出接地点电相连;所述电源适配器输出接地点与所述系统接地点之间连接有第一磁珠。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USB接口的非金属外壳电子设备,包括非金属外壳、位于所述非金属外壳 内的PCB板以及位于PCB板上的USB接口 ;所述USB接口从外至内包括金属壳体以及信号 传输端子;所述金属壳体通过开设在所述非金属外壳上通孔延伸至所述非金属外壳的外 侧;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上设有电源适配器输出接地点以及系统接地点;所述金属壳体 与所述电源适配器输出接地点电相连;所述电源适配器输出接地点与所述系统接地点之间 连接有第一磁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USB接口的非金属外壳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 壳体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云枝,曹鹏,林宝剑,温朱桂,
申请(专利权)人:太仓市同维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