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忠献专利>正文

煤矿乏风热力双向流氧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780112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09 21: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煤矿乏风热力双向流氧化装置,由氧化床22、控制系统、换向阀4、逃逸阀23和引风机20构成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向阀4和逃逸阀23安装在氧化床22上部,由左、右风道12将换向阀4与氧化床22连接;由换向阀废气排出口接口15、换向阀乏风进气口接口19将逃逸阀23与氧化床22连接;引风机20安装在逃逸阀23一侧,由余热回收气管18将逃逸阀23与引风机20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可以实现对乏风去风口风量从零到全部风量的全覆盖引风,可以根据乏风氧化装置需要灵活调节引风量,且结构简单、安装检修方便等特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煤矿乏风热力双向流氧化装置一、
:本技术涉及一种为煤矿乏风氧化装置,是一种热力双向流反应技术,对煤矿乏风中CH4的销毁、利用的综合氧化处理装置。二、
技术介绍
:瓦斯是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伴生的一种可燃性气体,主要是空气与CH4的混合物,具有爆炸危险。煤矿风排瓦斯中CH4含量极低,CH4体积分数一般为0.10% 0.75%,人们通常将其称为“乏风”。虽然风排瓦斯中CH4含量极低,但总量巨大,约占我国煤矿排放CH4的80%。如果将乏风中的CH4进行分离提纯,耗能要远远超过所提取的CH4能量,很不经济,且这种浓度的瓦斯也不能直接燃烧,所以长期以来只能向空气中排放。而通过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则最大限度地回收高温烟气中的热量,并将燃烧空气加热到1000°C以上,使之进入燃烧室与燃料掺混后形成高温燃烧,由于这项技术突出的节能与环保优势,已经在煤矿乏风氧化技术上得到了长足的应用。目前煤矿乏风热力双向流氧化装置本体的技术已经成熟,与之配套的瓦斯引风装置尚未有成熟技术,存在不能完全取风、设备体积大稳定性差等诸多问题。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煤矿乏风热力双向流氧化装置进气系统引风装置中不能完全取风、设备体积大稳定性差等诸多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煤矿乏风热力双向流氧化装置,可以有效的解决目前该氧化装置现有不能完全取风、设备体积大稳定性差等诸多问题。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煤矿乏风热力双向流氧化装置,由氧化床(22)、控制系统、换向阀(4)、逃逸阀(23)和引风机(20)构成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向阀⑷和逃逸阀(23)安装在氧化床(22)上部,由左、右风道(12)将换向阀(4)与氧化床(22)连接;由换向阀废气排出口接口(15)、换向阀乏风进气口接口(19)将逃逸阀(23)与氧化床(22)连接;其中换向阀废气排出口接口(15)与逃逸回收阀门(16)相连;换向阀乏风进气口接口(19)与换向阀门(5)相连;弓丨风机(20)安装在逃逸阀(23)—侧,由余热回收气管(18)将逃逸阀(23)与引风机(20)连接;其中所述的引风机(20)的一端还接有煤矿乏风进气管(21)。所述的氧化床(22)由陶瓷纤维材料(8)、蓄热体(9)、换热器(10)和电加热器(11)构成的,其中在氧化床(22)中心位置垂直方向上设置一电加热器(11),对称于电加热器(11)设置换热器(10),其余空间填充蓄热体(9),上、下设置陶瓷纤维材料(8)进行保温。所述的换向阀(4)由换向电磁控制器(I)、换向阀气缸(2)、平衡梁(3)、换向阀门(5)、乏风进气口(6)、废气排出口(7)、换向阀废气排出口接口(15)和换向阀乏风进气口接口 (19)构成。所述的逃逸阀(23)由逃逸回收阀气缸(13)、逃逸电磁控制器(14)、逃逸回收阀门(16)、尾气排出口(17)和余热回收气管(18)构成。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可以实现对乏风去风口风量从零到全部风量的全覆盖引风;2、可以根据乏风热力双向流氧化装置需要灵活调节引风量;3、结构简单、安装检修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换向阀与氧化床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逃逸阀与氧化床连接结构示意图。其中:1、换向电磁控制 器 2、换向阀气缸 3、平衡梁 4、换向阀5、换向阀门 6、乏风进气口 7、废气排出口 8、陶瓷纤维材料9、蓄热体 10、换热器11、电加热器 13、逃逸回收阀气缸12、左、右风道14、逃逸电磁控制器 15、换向阀废气排出口接口16、逃逸回收阀门 17、尾气排出口 18、余热回收气管19、换向阀乏风进气口接口 20、引风机 21、煤矿乏风进气管22、氧化床 23、逃逸阀五、具体实施例:参照图1、图2,本技术所述的煤矿乏风热力双向流氧化装置,由氧化床22、控制系统、换向阀4、逃逸阀23和引风机20构成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向阀4和逃逸阀23安装在氧化床22上部,由左、右风道12将换向阀4与氧化床22连接;由换向阀废气排出口接口 15、换向阀乏风进气口接口 19将逃逸阀23与氧化床22连接;其中换向阀废气排出口接口 15与逃逸回收阀门16相连;换向阀乏风进气口接口19与换向阀门5相连;引风机20安装在逃逸阀23 —侧,由余热回收气管18将逃逸阀23与引风机20连接;其中所述的引风机20的一端还接有煤矿乏风进气管21。所述的氧化床22由陶瓷纤维材料8、蓄热体9、换热器10和电加热器11构成的,其中在氧化床22中心位置垂直方向上设置一电加热器11,对称于电加热器11设置换热器10,其余空间填充蓄热体9,上、下设置陶瓷纤维材料8进行保温。所述的换向阀4由换向电磁控制器1、换向阀气缸2、平衡梁3、换向阀门5、乏风进气口 6、废气排出口 7、换向阀废气排出口接口 15和换向阀乏风进气口接口 19构成。所述的逃逸阀23由逃逸回收阀气缸13、逃逸电磁控制器14、逃逸回收阀门16、尾气排出口 17和余热回收气管18构成。所述的热力双向流,就是通过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则最大限度地回收高温烟气中的热量,并将燃烧空气加热到1000°c以上,使之进入燃烧室与燃料掺混后形成高温燃烧,并再次进行循环利用其自身所携带的热量。工作原理如下:煤矿乏风热力双向流氧化装置,由氧化床22、控制系统、换向阀4、逃逸阀23和引风机20构成,氧化床22内安装蓄热体9、换热器10和电加热器11 ;氧化装置工作时,由外部电源通过电加热器11在氧化床22内,预先创造一个1000°C的高温反应环境;煤矿乏风中的CH4由引风机20送入氧化床22,在高温区内煤矿乏风中的CH4由蓄热体9预热,即提供足够的活化能,使得CH4与O2发生放热反应,其热量一部分由下风侧的蓄热体9留存,一部分以水蒸气的形式取出利用,一部分由排气带出氧化床22;之后,通过换向阀4使得后期进入氧化床22内的风流改变方向,新进的乏风在氧化床22内逐级预热,并获取氧化所需的活化能,在高温区域开始氧化并释放热量,又将热量留存在下风侧的蓄热体9内,富余热量由水蒸气和排气带出氧化床22 ;如此周而复始,当煤矿乏风中的CH4氧化率达到一定程度时,停掉外部电源供给,氧化装置靠煤矿乏风中的CH4自身能量来维持正常运行。而由逃逸阀23和引风机20共同作用回收气流换向过程中为氧化的乏风中的CH4,保证进入氧化装置内的乏风中的CH4全部氧化。具体操作如下:I)以380V父流电作为启动电源,接通电源后,控制系统开始工作;2)在氧化床22内垂直方向上设置多个电加热器11,每个电加热器11的加热功率和流经氧化床22的气体流量根据控制系统的温控仪进行控制,使启动过程中温度场分布均匀,保证氧化床22内各区域均能启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煤矿乏风热力双向流氧化装置,由氧化床(22)、控制系统、换向阀(4)、逃逸阀(23)和引风机(20)构成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向阀(4)和逃逸阀(23)安装在氧化床(22)上部,由左、右风道(12)将换向阀(4)与氧化床(22)连接;由换向阀废气排出口接口(15)、换向阀乏风进气口接口(19)将逃逸阀(23)与氧化床(22)连接;其中换向阀废气排出口接口(15)与逃逸回收阀门(16)相连;换向阀乏风进气口接口(19)与换向阀门(5)相连;引风机(20)安装在逃逸阀(23)一侧,由余热回收气管(18)将逃逸阀(23)与引风机(20)连接;其中所述的引风机(20)的一端还接有煤矿乏风进气管(21)。

【技术特征摘要】
1.煤矿乏风热力双向流氧化装置,由氧化床(22)、控制系统、换向阀(4)、逃逸阀(23)和引风机(20)构成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换向阀⑷和逃逸阀(23)安装在氧化床(22)上部,由左、右风道(12)将换向阀(4)与氧化床(22)连接;由换向阀废气排出口接口(15)、换向阀乏风进气口接口(19)将逃逸阀(23)与氧化床(22)连接; 其中换向阀废气排出口接口(15)与逃逸回收阀门(16)相连;换向阀乏风进气口接口(19)与换向阀门(5)相连; 引风机(20)安装在逃逸阀(23) —侧,由余热回收气管(18)将逃逸阀(23)与引风机(20)连接;其中所述的引风机(20)的一端还接有煤矿乏风进气管(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矿乏风热力双向流氧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氧化床(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忠献刘天娇周磊魏强张丽雯郭斌苏涛赵杰
申请(专利权)人:刘忠献刘天娇周磊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