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排序上料机。入料斗的料斗口下端内侧固定在提升机构底部一端,提升机构顶端接上料道部分,整机固定在支架上。入料斗内道上设有矫正条,由上至下倾斜角度依次减小;入料斗出口上方设有挡杆。提升机构中圆弧形台阶等距位于传输带表面;电机位于两侧转轮中间,固定于支架上;链条连接电机转轴与底部转轮;挡板位于传输带两侧高于圆弧形台阶。上料道部分中倾斜的滑槽位于提升机构顶部,连接倾斜的上料道;两个光电开关前后错开设置在上料道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力学原理,结构简单,达到自动排序上料的功能,适用性强,为后续的自动化生产带来了可能。(*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上料机构,尤其涉及用于棒类工件的一种自动排序上料机。
技术介绍
锻造零件精加工等行业中,金属棒料毛坯占很大的比例,目前市场上所见的自动棒料切断机打破了手工切断的精度不够,劳动强度大,不安全,且只能一人一机操作等局限,且切面平整,速度快等获得了该类企业的青睐。然而由于其切断下料后,依旧为杂乱无章的存放,不能为后续的自动化生产带来方便,因此阻碍了整个企业工序的连贯性,使工厂难以达到自动化水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排序上料机,能够辅助棒料下料机的自动排序及上料一体机,为实现自动化生产带来了可能。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入料斗的料斗口下端内侧固定在提升机构底部一端,提升机构顶端接上料道部分,整机固定在支架上;其中1)所述的入料斗内道上设有矫正条,矫正条由上至下倾斜角度依次减小;入料斗出口上方设有挡杆。2)所述的提升机构设有链条、电机、圆弧形台阶、传送带、挡板和转轮;其中圆弧形台阶等距位于传输带表面;电机位于两侧转轮中间,固定于支架上;链条连接电机转轴与底部转轮;挡板位于传输带两侧高于圆弧形台阶。3)所述的上料道部分由滑槽和上料道构成;其中倾斜的滑槽位于提升机构顶部,连接倾斜的上料道;两个光电开关前后错开设置在上料道上。本技术与
技术介绍
相比,具有的有益的效果是本技术利用力学原理,结构简单,达到自动排序上料的功能,适用性强,为后续的自动化生产带来了可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原理示意图。图2是图1的a向视图。图中1、入料斗,2、矫正条,3、挡杆,4、提升机构,5、链条,6、电机,7、圆弧形台阶,8、传输带,9、挡板,10、两转轮,11、上料道部分,12、滑槽,13、光电开关,14、上料道,15、支架。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将入料斗1的料斗口下端内侧固定在提升机构4底部一端,提升机构4顶端接上料道部分11,整机固定在支架15上。1)所述的入料斗1内道上设有矫正条2,矫正条2由上至下倾斜角度依次减小;入料斗1出口上方设有挡杆3,作为剔除器,保证提升过程排序一致。2)所述的提升机构4设有链条5、电机6、圆弧形台阶7、传送带8、挡板9和转轮10;其中圆弧形台阶7等距位于传输带8表面;电机6位于两侧转轮10中间,固定于支架15上;链条5连接电机6转轴与底部转轮10;挡板9位于传输带8两侧高于圆弧形台阶7。3)所述的上料道部分11由滑槽12和上料道14构成;其中倾斜的滑槽12位于提升机构4顶部,连接倾斜的上料道14;两个光电开关13前后错开设置在上料道14上,以检测该区域内上料道中物料有无来触发转动电机开启,以避免电机的无间隙工作和物料的堆积。本技术的工作过程是普通下料机切断下来的棒料落到入料斗1中,通过内道上设有的矫正条2,在到达入料斗口时基本方向一致。电机6带动传输带8不断转动,利用传输带8上的圆弧形台阶7带走棒料,并且在入料斗口上方的挡杆3剔除未排序的棒料,回落到入料斗1中,圆弧形台阶7保证在传送过程中的方向一致,直至到传输带8顶端出口落入滑槽12中,沿滑槽12滑入上料道14,整齐排列在上料道14上,等候进入下一步工序。其中上料道14上设有两个一定距离的光电开关14,来检测这一区域内的物料有无,若无物料启动电机6转动,直到物料装满整个区域,触发电机6停止,其目的是避免电机6长时间无间隙的工作和避免物料的堆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用来解释说明本技术,而不是对本技术进行限制,在本技术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技术作出的任何修改和改变,都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排序上料机,入料斗(1)的料斗口下端内侧固定在提升机构(4)底部一端,提升机构(4)顶端接上料道部分(11),整机固定在支架(15)上;其特征在于1)所述的入料斗(1)内道上设有矫正条(2),矫正条(2)由上至下倾斜角度依次减小;入料斗(1)出口上方设有挡杆(3);2)所述的提升机构(4)设有链条(5)、电机(6)、圆弧形台阶(7)、传送带(8)、挡板(9)和转轮(10);其中圆弧形台阶(7)等距位于传输带(8)表面;电机(6)位于两侧转轮(10)中间,固定于支架(15)上;链条(5)连接电机(6)转轴与底部转轮(10);挡板(9)位于传输带(8)两侧高于圆弧形台阶(7);3)所述的上料道部分(11)由滑槽(12)和上料道(14)构成;其中倾斜的滑槽(12)位于提升机构(4)顶部,连接倾斜的上料道(14);两个光电开关(13)前后错开设置在上料道(14)上。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排序上料机。入料斗的料斗口下端内侧固定在提升机构底部一端,提升机构顶端接上料道部分,整机固定在支架上。入料斗内道上设有矫正条,由上至下倾斜角度依次减小;入料斗出口上方设有挡杆。提升机构中圆弧形台阶等距位于传输带表面;电机位于两侧转轮中间,固定于支架上;链条连接电机转轴与底部转轮;挡板位于传输带两侧高于圆弧形台阶。上料道部分中倾斜的滑槽位于提升机构顶部,连接倾斜的上料道;两个光电开关前后错开设置在上料道上。本技术利用力学原理,结构简单,达到自动排序上料的功能,适用性强,为后续的自动化生产带来了可能。文档编号B23Q7/00GK2910406SQ20062010361公开日2007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06年5月15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15日专利技术者潘双夏, 施慧巍 申请人:浙江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排序上料机,入料斗(1)的料斗口下端内侧固定在提升机构(4)底部一端,提升机构(4)顶端接上料道部分(11),整机固定在支架(15)上;其特征在于:1)所述的入料斗(1)内道上设有矫正条(2),矫正条(2)由上至下倾斜角度依 次减小;入料斗(1)出口上方设有挡杆(3);2)所述的提升机构(4)设有链条(5)、电机(6)、圆弧形台阶(7)、传送带(8)、挡板(9)和转轮(10);其中圆弧形台阶(7)等距位于传输带(8)表面;电机(6)位于两侧转轮(10)中 间,固定于支架(15)上;链条(5)连接电机(6)转轴与底部转轮(10);挡板(9)位于传输带(8)两侧高于圆弧形台阶(7);3)所述的上料道部分(11)由滑槽(12)和上料道(14)构成;其中倾斜的滑槽(12)位于提升机构(4)顶 部,连接倾斜的上料道(14);两个光电开关(13)前后错开设置在上料道(14)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双夏,施慧巍,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