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蔡佩娟专利>正文

分割器的升降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7170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提供一种分割器的升降机构,该升降机构主要是由第一、第二传动机构及升降组件所构成,其中该升降组件进一步包括有座体、升降台及导螺杆;座体是固定于第一传动机构上,其上端设有一中心孔及数个作动槽;该升降台的下方设有分别组设于作动槽内的杆体;该导螺杆是由中心孔向轴孔延伸,并突伸至第二传动机构的下方,其上端缘是固定于升降台方,而下端则与第二传动机构形成啮合。(*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是指一种“分割器的升降机构”,尤指一种利用第二传动机构驱动导螺杆升降动作的升降机构,该升降机构不仅可摒除升降时所易产主的噪音,并可达到升降台微距升降、加减速作动平稳的目的。请参阅图6、7所示,图中揭示习式分割器的升降机构主要是由第一驱动组件60、第二驱动组件70所组构而成;其中,该第一、二驱动组件60、70是为内转式马达,第一驱动组件60的上方状设有油压齿轮组61,该齿输组61是包括有一中心主齿轮62与数个传动轮63,当第一驱动组件60的轴杆64作动时是同步驱动主齿轮62转动,主齿轮62转动时即驱使周环与之啮合的传动轮63旋转,以便使传动轮63上所固定的盘面65达到转动的目的;上述第二驱动组件70的外壳71(定子)是组设于盘面65上,并随该盘面65转动;外壳71内的旋转机构72(转子)下方固定有数个弹簧73,弹簧73另端并固定于盘面65上,且,该旋转机构72上装设有一升降盘74;该升降机构于作动时,第一驱动组件60是利用齿轮组61驱动盘面65,第二驱动组件70于作动时则可藉由转子上的磁石75与外壳71的磁极矽钢体76的相吸、相斥,以便使第二驱动组件70于旋转同时,令旋转机构72于外壳71内进行反复升、降的动作。该旋转机构72于外壳71内进行上升动作时,主要是利用磁石75与磁极矽钢体76的磁性相吸,令旋转机构72向上移动;上移的同时,是同步令升降盘74向上顶置,而位于旋转机构72与盘面65间的弹簧73则呈一弹性伸张的状态(如图7所示)。该旋转机构72下降动作时,磁石75与磁极矽钢体76是呈一磁性相斥的状态,此时,位于旋转机构72与盘面65间的弹簧73即呈一弹性压缩的状态(回复至图6所示的状态)。上述习式分割器的升降机构虽可利用转子磁石与外壳磁极矽钢体的相吸、相斥,使第二驱动组件于旋转同时,令旋转机构于外壳内进行反复升、降的动作;惟,该升降机构在进行升降盘的旋转动作时,须利用第一驱动组件的轴杆驱动转动齿轮组的主齿轮及其周环的传动轮,再藉传动轮带动上方盘面转动,盘面转动的同时是带动第二驱动组件旋转,以达到升降盘的旋转目的;此一结构设计的构件及作动程序繁杂,极不利于实施、使用、及维修。另,该分割器升降机构的升、降动作由于是藉由磁石与磁极矽钢体相吸、相斥的原理,达到升降盘的升、降目的,但由于该相吸、相斥动作曾产生极大的噪音,且具有升降距离小、无法进行微距升降及升降动作不稳的缺点,因此实有再予以改良的必要。基此因,本技术者乃鉴于习式分割器升降机构于旋转及升降动作时所易产生的缺点,实有予以解决的必要,故遂积多年从事该类产品的研究、设计、制造等丰硕经验,积极投入大量心血及精力加以研创,并经由多次的试验、检测后,终于成功的开发出本技术,一种“分割器的升降机构”以便摒除习式升降机构所易衍生的缺点。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分割器的升降机构”;其具有结构简单、利于实施、使用、及维修。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分割器的升降机构”;其具有噪音小,且升降距离大、可进行微距升降的动作。本技术分割器的升降机构,该升降机构主要是由第一、第二传动机构及升降组件所构成,其中升降组件进一步包括有座体、升降台及导螺杆;座体是固定于第一传动机构上,其上端设有一中心孔及数个作动槽;升降台下方设有分别组设于及动槽内的杆体;导螺杆是由中心孔向轴孔延伸,并突伸至第二传动机构的下方,其上端缘是固定于升降台方,而下端则与第二传动机构形成啮合;该相吸、相斥不仅可利用第二传动机构驱动导螺杆,控制升降台的升、降动作,使升降机构于作动时达到静音的功效,该第二传动机构并可控制、调整升降台向上升移的速度及距离,为一结构精简,且可大幅增加使用时的方便性及适用性的分割器升降机构。其中第一传动机构是为一外转式马达,而第二传动机构则为一内转式马达。其中升降组件座体的中心孔及作动槽内分别固定有轴向衬套。其中固定于机台面下方的第二传动机构下方设有一感应器。本技术的具它目的与详细构造,将藉由以下说明使之更为明确,请同时参阅所附各图,以便使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更进一步的揭示明了,其中附图说明图1所示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2所示是本技术的组合示意图。图3所示是本技术的组合剖视图。图4所示是本技术工作盘面的立体外型图。图5所示是本技术升降台向上升动的状态图。图6所示是习用分割器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7所示是习用分割器升降机构的作上升时的状态图。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图中揭示本技术分割器的升降机构主要是由第一传动机构10、第二传动机构20及升降组件30所组合而成,其中第一传动机构10,为一外转式马达,该第一传动机构10的底座11是固定于机台面40上,其中心处并贯设有一轴孔12;第二传动机构20,为一内转式马达,该第二传动机构20是固定于机台面40下方,其下方设置一于开机时用以测试原点回归的感应器21升降组件30,进一步包括有座体31、升降台32及导螺杆33;其中,座体31是固定于第一传动机构10上,其上端设有一中心孔34及数个作动槽35,该中心孔34及作动槽35内分别固定有轴向衬套36;该升降台32的下方设有数根杆体37,杆体37是分别组设于上述作动槽35内;该导螺杆33是由中心孔34向轴孔12延伸,并突伸至第二传动机构20的下方,其上端缘是固定于升降台32下方,而下端则与第二传动机构20形成啮合,并于下端缘设有一抵制沿38;该升降机构于使用时,是于第一传动机构10上方组设一分割器工作盘面50请同时配合图4、5所示;该第一传动机构10于作动时是同步驱动工作盘面50进行旋转,而第二传动机构20于运转时则可令导螺杆33向上升动;上述导螺杆33向上升动时,其上端面是将升降台32向上抵顶,令升降台32向上升动如图3、5所示;升降台32向上升动的同时,其下方的杆体37是利用轴向衬套36于作动槽35内进行上移的动作;当导螺杆33下端缘的抵制沿38触动感应器21(该感应器为已有技术)时,即可令第二传动机构20反向运转;该第二传动机构20于反向运转时,导螺杆33是向下降移,降移的同时并令上端面的升降台32向下移动,使其下方的杆体37缩入作动槽35内如图4所示,以便令该升降机构达到往复式升、降动作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本技术的升降机构是利用导螺杆33进行升降台32上升、下降的动作,且,该导螺杆33可藉由第二传动机构20的转速调整,因此可控制升降台32向上升移的速度及距离,以便增加使用时的方便性及适用性。再者,上述导螺杆33在促使升降台32进行升、降动作时,该升降台32可藉由同步上移的杆体37增加升降时的稳固性。本技术的升降机构不仅可藉由第二传动机构20驱动导螺杆33进行超静音的升、降动作,以摒除习用分割器升降机构于升、降时所易产生的噪音,以及无法进行微距调整的缺点;该并升降机构可藉由该第二传动机构20的转速控制导螺杆33升、降时的速度,以便增进其实用性及进步性。综上所述,本技术“分割器的升降机构”已完全符合产业上利用性、新颖性及进步性的专利要件,爰依法向钧局提出新型专利的申请,恳请贵审查委员能惠予审埋,并祈早日赐准本案新型的专利,以确保创作人的权益,是所至盼,实为感祷。惟,以上所述内容与所举实施例的图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割器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传动机构,是固定于机台面上,其中心贯设有一轴孔;第二传动机构,是固定于机台面下方;升降组件,进一步包括有座体、升降台及导螺杆;其中,座体是固定于第一传动机构上,其上端设有一中心孔及数 个作动槽;该升降台的下方设有数根杆体,杆体是分别组设于上述作动槽内;该导螺杆是由中心孔向轴孔延伸,并突伸至第二传动机构的下方,其下端缘是固定于升降台下方,而下端则与第二传动机构形成啮合,其下端缘并设有一抵制沿。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佩娟
申请(专利权)人:蔡佩娟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