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苏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杂交稻气吸式吸种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54494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05 11: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杂交稻育秧播种的气吸式吸种板,主要由边框Ⅰ、边框Ⅱ、平行气道、气腔体、气压阀、软管等部分组成。吸种板由多组平行气道组合而成,平行气道上的吸种孔交错分布,每组平行气道是一个独立的气腔,气腔内气流均匀稳定。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应用于杂交稻的育秧精密播种,有效提高播种的均匀性,从而提高播种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业机械精密播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杂交稻育秧的气吸式吸种板。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精准农业的实施,杂交稻的种植已经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而杂交稻的种植农艺要求有别于常规稻,杂交稻的育秧精密播种时,种子需要破胸露白;其次在每个取秧面积上要保证1~2粒种子,最多不要超过三粒,最少保证一粒。少于一粒则会造成漏播,多于三粒,则会抑制植株的分蘖能力,影响产量同时也造成优良种子的浪费。杂交稻的几何形状特征也有别于常规稻,杂交稻种子形状和常规稻相似,椭球形,中间大,两头尖,但是杂交稻的长轴尺寸一般在9~11mm左右, 比常规稻种子要长。目前,我国杂交稻的育秧播种械化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播种不均匀,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因此,研究一种适用于杂交稻育秧精密播种的机械十分必要,对于保证育苗的质量和合理的种植密度,节约种子,提高产量,提高生产效率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广泛应用于杂交稻的气吸板式精密播种机,存在结构简单,整盘播种的优点。中国专利ZL97236939.2公布了一种水稻精密播种装置,该装置采用了振动——气吸原理,设计了种子振动平台、吸种部件及气源结构,实现对水稻的育秧精密播种;中国专利ZL201110448955.X公布了一种田间育秧气吸振动盘式精密播种机,其主要用于水稻1一2粒/穴的田间精密育苗播种。现有的气吸板式排种器,吸种板的背面是一个整体的负压气压腔,但试验研究表明,气腔内部的压力分布不均,流场变化不稳定,因此,难以保证吸种精度且吸种的均匀性差,这样不仅吸种的合格率受到影响,而且对吸种板的尺寸也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对杂交稻的育秧精密播种的气吸式吸种板,满足杂交稻精密播种的农艺要求,以解决目前气吸板式排种器存在的气流不均,流场变化不稳定,播种均匀性差的问题。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杂交稻气吸式吸种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边框Ⅰ、组合板Ⅰ、平行气道、气压阀Ⅰ、软管Ⅰ、气腔体Ⅰ、组合板Ⅱ、气腔体Ⅱ、气压阀Ⅱ、软管Ⅱ、边框Ⅱ;所述气吸式吸种板的吸种平面由多组平行气道并排组合而成;边框Ⅰ和边框Ⅱ上分别设有与多组平行气道大小及形状相配合的通孔;各组平行气道的两端开口且分别与边框Ⅰ以及边框Ⅱ上的通孔相配合且平行气道的端面分别与Ⅰ以及边框Ⅱ的外侧面平齐。 所述的平行气道的吸种面上设有数排交错分布的吸种孔,相邻两个交错吸种孔与育秧穴盘上的一个取秧面积相对应,相邻两个交错的吸种孔吸附的杂交稻种子排种时刚好落到育秧穴盘的一个取秧面积内。 所述的气腔体Ⅰ以及气腔体Ⅱ的内部设有一个整体气腔;气腔体Ⅰ与气腔体Ⅱ上设有开口端的一面的开口中心线分别与边框Ⅰ以及边框Ⅱ上通孔的中心线相重合,气腔体Ⅰ与气腔体Ⅱ分别固定安装在边框Ⅰ以及边框Ⅱ上且分别与多组平行气道的开口端形成密封连接;设置于气腔体Ⅰ另一面的出口分别通过软管Ⅰ与气压阀Ⅰ密封连接,设置于气腔体Ⅱ另一面的出口分别通过软管Ⅱ与气压阀Ⅱ密封连接;气压阀Ⅰ和气压阀Ⅱ分别通过软管Ⅰ和软管Ⅱ与气源相通。所述的杂交稻气吸式吸种板,组合板Ⅰ固定安装在边框Ⅰ和边框Ⅱ的同一端且与平行气道紧密接触;组合板Ⅱ固定安装在边框Ⅰ和边框Ⅱ的另一端且与平行气道紧密接触;组合板Ⅰ以及组合板Ⅱ与多组平行气道的吸种面组成一个平面。所述的一种杂交稻气吸式吸种板,平行气道的吸种面的对面的边界形状为半圆形;气腔体Ⅰ和气腔体Ⅱ的气腔的开口的大小与多组平行气道(3)组成的端面大小相同,内部气腔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所述的一种杂交稻气吸式吸种板,平行气道组数以及吸种孔分布的间距可依据育秧穴盘的规格而定,以满足不同规格育秧穴盘的播种要求。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吸种板的吸种面上的吸种孔交错分布,可以满足杂交稻的1~2粒/穴(取秧面积),最多不超过3粒的育秧播种农艺要求;吸种板采用多组平行气道组合而成,每组平行气道是一个独立的气腔,吸种板两侧的边框上安装有气腔体,和多组平行气道形成密封连接,使每组平行气道内气流平稳,吸孔处的气压均匀一致,可以避免由于气流不稳造成的种子脱落或漏播,提高的播种均匀性;改变吸种面上的吸种孔的分布时,也可适用于其他小颗粒种子的气吸精密播种。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吸种板结构示意图。图2:气腔体结构示意图。图3:平行气道结构图。图4:吸种板上吸种孔分布示意图。图中:1.边框Ⅰ  2.组合板Ⅰ  3.平行气道   4.气压阀Ⅰ  5.软管Ⅰ  6.气腔体Ⅰ  7.组合板Ⅱ  8.气腔体Ⅱ  9.气压阀Ⅱ 10.软管Ⅱ  11.边框Ⅱ  12.吸种孔  13.取秧面积  14.杂交稻种子。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杂交稻气吸式吸种板作进一步说明。参照图1和图2,可以看到所述的一种杂交稻气吸式吸种板的吸种板平面的吸种部分由多组平行气道3并排组合而成;边框Ⅰ1和边框Ⅱ11上有与多组平行气道3相配合的通孔;每组平行气道3两端开口,一端和边框Ⅰ1上的通孔相配合;另一端和边框Ⅱ11上的通孔相配合;组合板Ⅰ2的两侧边通过螺栓分别固定安装在边框Ⅰ1和边框Ⅱ11的一端且与平行气道3紧密接触;组合板Ⅱ7的两侧边通过螺栓分别固定安装在边框Ⅰ1和边框Ⅱ11的另一端且与平行气道3紧密接触;组合板Ⅰ2以及组合板Ⅱ7与多组平行气道3的吸种面组成一个平面;气腔体Ⅰ6与气腔体Ⅱ8的开口端的一面的开口中心线分别与边框Ⅰ以及边框Ⅱ上通孔的中心线相重合,分别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在边框Ⅰ1以及边框Ⅱ11上,从而气腔体Ⅰ6与气腔体Ⅱ8分别与多组平行气道3的两端的开口端形成密封连接;设置于气腔体Ⅰ6另一面的出口分别通过软管Ⅰ5与气压阀Ⅰ4密封连接,设置于气腔体Ⅱ8另一面的出口分别通过软管Ⅱ10与气压阀Ⅱ9密封连接;气压阀Ⅰ4和气压阀Ⅱ9分别通过软管Ⅰ5和软管Ⅱ10与气源相通。参照图3,可以看到吸种板由组合板Ⅰ2、组合板Ⅱ7和多组平行气道3组合而成,平行气道的3的吸种面的对面边界形状为半圆形,每组平行气道3上有四排交错分布的吸种孔12,相邻两排平行气道3之间的中心距为L,L为育秧穴盘上取秧面积13的宽度b的两倍;每组平行气道3的内径为H,H应满足2L2<H<L, 其中L2为交错两个吸种孔12的Y方向的距离。参照图4,可以看到多组平行气道3组成一个吸种板,吸种板上的吸种孔12交错分布,育秧穴盘上的取秧面积13的长和宽分别为a和b,可以满足杂交稻1~2粒/穴(取秧面积),最多不超过三粒的精播农艺要求。交错的两个吸种孔12的X方向的距离为L1,L1是育秧穴盘上取秧面积13的长度a的一半;交错的两个吸种孔12的Y方向的距离为L2-,L2-是育秧穴盘上取秧面积13的宽度b的一半。杂交稻种子14被吸附在吸种孔12上,吸种板上吸满杂交稻种子14,交错相邻的两个吸种孔12上吸附的杂交稻种子14相互间不干涉,杂交稻种子14可以稳定吸附在吸种孔12上 。本专利技术的工作过程。气腔体Ⅰ6和气腔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杂交稻气吸式吸种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边框Ⅰ(1)、组合板Ⅰ(2)、平行气道(3)、气压阀Ⅰ(4)、软管Ⅰ(5)、气腔体Ⅰ(6)、组合板Ⅱ(7)、气腔体Ⅱ(8)、气压阀Ⅱ(9)、软管Ⅱ(10)、边框Ⅱ(11);所述气吸式吸种板的吸种平面由多组平行气道(3)并排组合而成;边框Ⅰ(1)和边框Ⅱ(11)上分别设有与多组平行气道(3)大小及形状相配合的通孔;各组平行气道(3)的两端开口且分别与边框Ⅰ(1)以及边框Ⅱ(11)上的通孔相配合,平行气道(3)的端面分别与Ⅰ(1)以及边框Ⅱ(11)的外侧面平齐;?所述的平行气道(3)的吸种面上设有数排交错分布的吸种孔(12),相邻两个交错吸种孔(12)与育秧穴盘上的一个取秧面积(13)相对应,相邻两个交错的吸种孔(12)吸附的杂交稻种子(14)排种时刚好落到育秧穴盘的一个取秧面积(13)内;?所述的气腔体Ⅰ(6)以及气腔体Ⅱ(8)的内部设有一个整体气腔;气腔体Ⅰ(6)与气腔体Ⅱ(8)上设有开口端的一面的开口中心线分别与边框Ⅰ(1)以及边框Ⅱ(11)上通孔的中心线相重合,气腔体Ⅰ(6)与气腔体Ⅱ(8)分别固定安装在边框Ⅰ(1)以及边框Ⅱ(11)上且分别与多组平行气道(3)的开口端形成密封连接;设置于气腔体Ⅰ(6)另一面的出口分别通过软管Ⅰ(5)与气压阀Ⅰ(4)密封连接,设置于气腔体Ⅱ(8)另一面的出口分别通过软管Ⅱ(10)与气压阀Ⅱ(9)密封连接;气压阀Ⅰ(4)和气压阀Ⅱ(9)分别通过软管Ⅰ(5)和软管Ⅱ(10)与气源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杂交稻气吸式吸种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边框Ⅰ(1)、组合板Ⅰ(2)、平行气道(3)、气压阀Ⅰ(4)、软管Ⅰ(5)、气腔体Ⅰ(6)、组合板Ⅱ(7)、气腔体Ⅱ(8)、气压阀Ⅱ(9)、软管Ⅱ(10)、边框Ⅱ(11);
所述气吸式吸种板的吸种平面由多组平行气道(3)并排组合而成;边框Ⅰ(1)和边框Ⅱ(11)上分别设有与多组平行气道(3)大小及形状相配合的通孔;各组平行气道(3)的两端开口且分别与边框Ⅰ(1)以及边框Ⅱ(11)上的通孔相配合,平行气道(3)的端面分别与Ⅰ(1)以及边框Ⅱ(11)的外侧面平齐; 
所述的平行气道(3)的吸种面上设有数排交错分布的吸种孔(12),相邻两个交错吸种孔(12)与育秧穴盘上的一个取秧面积(13)相对应,相邻两个交错的吸种孔(12)吸附的杂交稻种子(14)排种时刚好落到育秧穴盘的一个取秧面积(13)内; 
所述的气腔体Ⅰ(6)以及气腔体Ⅱ(8)的内部设有一个整体气腔;气腔体Ⅰ(6)与气腔体Ⅱ(8)上设有开口端的一面的开口中心线分别与边框Ⅰ(1)以及边框Ⅱ(11)上通孔的中心线相重合,气腔体Ⅰ(6)与气腔体Ⅱ(8)分别固定安装在边框Ⅰ(1)以及边框Ⅱ(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建平侯冲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