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28595 阅读:4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25 00: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插接结构,用于实现线路板与设备外壳外的其他线材之间连接,包括固定在线路板一面上的插针板、插头以及形成于所述设备外壳上的支撑结构,所述插针板包括基板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基板两面的第一组插针和第二组插针,所述第一组插针插接线路板用以与线路板上的印刷电路相连接,第二组插针穿过所述支撑结构中预设的通孔与所述插头以公母配合的方式相插接,两组插针相互对应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增加了插接稳定性,节约了线路板空间,实现通用性,减少开模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插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子元器件连接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实现线路板与线材之间的连接的插接结构。
技术介绍
线路板,又名电路板、印刷电路板、PCB板等,是各种电器设备的重要基础构成,用于集成实现某种功能的电子元器件并印制使这些电子元器件实现电性连接的印刷电路。同时,线路板也需要提供其上的各种电子元器件与外部电源或电路或其它设备之间相连接的插槽或插脚,以便其它设备以较为方便的方式与线路板实现物理和电性上的稳固可靠连接。参考图1,现有技术中,固定在电子设备外壳13内部的线路板11与外部线材142之间的连接,主要通过插座12与插头14的配合,其中插座12包括固定件121、设置在固定件121正面的插针(未图示,下同)和设置在固定件121背面的插槽122,所述插针或可以是触点或其它多种公知的形式提供,所述插针与线路板11上的电子元器件的印刷电路相连接,所述插槽122与穿过开设在设备外壳13上的通孔131的插头14插接,所述插头14设有与所述插槽122配合的插针141。一些现有技术中,所述插头14上的插针141也被设计在所述固定件上,而插头14开设相应的槽孔进行连接。无论何种方式,均是以插接方式实现外部线材与线路板上的印刷电路的电性连接。上述插接结构有以下不足:插头和插座一般在出厂时就固定了,但是线路板上的电子元器件的设计却并不固定,其所采用的插接结构中的插针数也不一定固定,这种情况下,同一厂家生产不同的设备可能需要针对不同设备所采用的不同线路板设计不同的插接结构,意味着需要针对不同的插接结构开具不同的模具,长年累月,在模具成本上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另一方面,现有技术的插座插入线路板上,占据了线路板一定的固定面积,不利于线路板上电子元器件的布局。再一方面,在设备外壳上设置通孔以允许插头穿过其中以与线路板上的插座相连接这样的设计,显然破坏了美观,更重要的,常导致灰尘进入线路板中,导致电路短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用性更高、可减少开模成本且结构紧凑的插接结构。为达到以上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种插接结构,用于实现线路板与设备外壳外的其他线材之间连接,包括固定在线路板一面上的插针板、插头以及形成于所述设备外壳上的支撑结构,所述插针板包括基板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基板两面的第一组插针和第二组插针,所述第一组插针插接线路板用以与线路板上的印刷电路相连接,第二组插针穿过所述支撑结构中预设的通孔与所述插头以公母配合的方式相插接,两组插针相互对应连接。所述支撑结构呈基于所述外壳的一个与所述线路板相平行的板材平面呈内凹的形成;所述支撑结构形成一内凹容置空间。所述插头的形状与所述容置空间匹配。更优地,所述第一组插针为与线路板相插接的细圆插针。所述第二组插针为与所述插头插接的扁平插针;所述支撑结构所预设的通孔为供所述第二组插针贯穿的矩形孔。所述基板设有供所述第二组插针插置其中以与所述第一组插针进行相应连接的孔槽。更优地,所述第一组插针和第二组插针中的细圆插针和扁平插针一一对应一体成型;所述插针板设有贯通孔,供所述一体成型的插针贯通安装。更优地,所述第二组插针和插孔均呈矩阵排列;所述插孔的行数不少于所述第二组插针的行数;所述插孔的列数不少于所述第二组插针的列数。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具有如下优势:统一设计的与设备外壳一体成型的支撑结构作为插线板和插头插接的支撑点,不仅加强了插接的稳定性,还具备通用性,即该插针板、支撑结构和插头均可标准化生产,若线路板有特殊的插接要求,只需重新设计插针板,使得插针板一面插针与线路板预设的导通孔插接,另一面插针可穿过支撑结构预设的通孔与插头插接,设计插针板的成本低于设计所述插座;另外,插针板不必与相连线路板贴合,节约了线路板上的空间,使线路板空间的利用更充分,布局更合理;该支撑结构避免了灰尘进入线路板,避免线路板因灰尘引起的电路短路的问题,还兼有容纳插头,保持设备外观的整体美感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最常用的连接线路板和其他线材的插接结构装配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插接结构的一个实施例装配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插接结构的支撑结构的立体结构图,主要示出通孔在底壁的排列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图2为本技术插接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的装配示意图,图中示出线路板2、插针板3、外壳4和插头5。本技术插接结构实现线路板与线材之间的连接,包括插针板3、凹槽41和插头5,其中所述插针板3包括基板31和分别设置在所述基板31两面并相互对应连通的两组矩阵排列的插针,一组插针为细圆插针32,用以与所述线路板2上预设的导通孔插接;另一组插针为扁平插针33,用以与所述插头5以公母配合方式插接;在工业生产的实践中,所述两组插针的对应连通方式,一般将所述细圆插针32与扁平插针33 —体成型,并在所述基板31上开设贯通孔,该一体成型的插针贯穿所述贯通孔,并在适当位置固定安装。所述凹槽41基于所述外壳4的一个与所述线路板2相平行的板材平面呈内凹成型,内凹部分与所述外壳4 一体成型,在外壳4表面形成一向机箱内起支撑作用的立体结构,同时,对外形成一个容置空间(未标示,下同),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41形成的容置空间为立方体空间;如图3所示,所述凹槽底壁411设有矩阵排列的供所述扁平插针33贯穿的通孔412,所述扁平插针33穿过所述通孔412后再与所述插头5连接;所述插头5也为与所述容置空间匹配的方形插头,所述插头5设有供所述扁平插针33插接的插槽(未图示),与所述插头5相连接的线材51为电源线和/或信号线。所述凹槽41作为与外壳4 一体成型的支撑结构,不仅在支撑所述线路板2时有积极作用,也巩固了该插接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内凹设计使所述插头5隐藏在该容置空间内,不仅使所述插头5与外壳4表面齐平,增加美观性,还可避免灰尘落入线路板2上,避免线路板2因灰尘进入而发生短路故障。所述插针板3的细圆插针32与所述线路板2表面预设的若干导通孔(未标示,下同)相插接时,所述插针板3的基板31不必紧贴所述线路板2,使所述线路板2的可用面积增加,使所述线路板2上的电子元器件布局更合理。本技术可实现标准化设置,具体地,所述插针板3和所述插头5为一系列标准化的配套设置,所述含凹槽41的外壳4由一个固定模具生产,在使用过程中不需改动其结构,其中,所述通孔412的行数等于或多于所述插针板3上扁平插针33标准化设置中实现的最大行数,所述插孔412的列数等于或多于所述扁平插针33标准化设置中实现的最大列数;所述细圆插针32与预设在线路板2上的对应的导通孔插接,同时,所述扁平插针33贯穿所述外壳4上位置对应的凹槽41的通孔412与匹配的所述插头5连接。本技术亦可实现灵活设计设置,具体地,所述插头5为通用型插头,即可匹配插接不同数目的插针;所述带凹槽41的外壳也由一个固定模具生产,所述通孔412的行数和列数足够多,以配合因所述线路板2的特殊要求而需重新设计的所述插针板3,此时,所述插针板3的设计只需考虑所述线路板2的需要,及所述通孔412的排列位置,不需考虑插针数目,即可实现本技术插接结构的通用性。综上所述,本技术增加了插接稳定性、美观性和安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插接结构,用于实现线路板与设备外壳外的其他线材之间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在线路板一面上的插针板、插头以及形成于所述设备外壳上的支撑结构,所述插针板包括基板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基板两面的第一组插针和第二组插针,所述第一组插针插接线路板用于与线路板上的印刷电路相连接,第二组插针穿过所述支撑结构中预设的通孔与所述插头以公母配合的方式相插接,两组插针相互对应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插接结构,用于实现线路板与设备外壳外的其他线材之间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在线路板一面上的插针板、插头以及形成于所述设备外壳上的支撑结构,所述插针板包括基板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基板两面的第一组插针和第二组插针,所述第一组插针插接线路板用于与线路板上的印刷电路相连接,第二组插针穿过所述支撑结构中预设的通孔与所述插头以公母配合的方式相插接,两组插针相互对应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呈基于所述外壳的一个与所述线路板相平行的板材平面内凹成型。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形成一内凹容置空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的形状与所述容置空间匹配。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插针为与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植滔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铁将军防盗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