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细水雾幕帘喷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10563 阅读:2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7 12: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细水雾幕帘喷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喷射方向朝下设置的第一喷嘴,所述第一喷嘴与外部水管间设置有连通两者的过渡部,所述细水雾幕帘喷头至少还包括第二喷嘴,所述第二喷嘴喷射方向水平向左和/或向右且经由过渡部连通外部水管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在有效弥补传统结构的喷雾死角的同时又避免了传统单喷嘴结构加速上层烟雾下沉而导致的人身安全问题,其安全性高而工作可靠稳定。(*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消防防烟降尘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细水雾幕帘喷头
技术介绍
细水雾幕帘喷头是细水雾幕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细水雾幕系统是由细水雾幕帘喷头、供水与配水管道、控制阀、水流报警装置以及雨淋报警阀组或感温雨淋阀等组成的主要起阻火、冷却、隔离作用的自动喷细水雾灭火系统,其主要用于如建筑、公共场所中的各防火区或设备之间,以起细水雾幕保护或防火隔断的目的。细水雾幕喷头将水喷洒成雾帘状,其作用是冷却防火分隔物如防火卷帘或防火幕等,以提高其耐火性能,或者形成防火雾帘阻止火焰穿过开口部位,防止火势蔓延。目前的细水雾幕帘喷头大都采用一根水管上以一定间隔间距并列布置多个单喷嘴的方式来实现,各喷嘴喷射方向相同且均朝下设置,其存在的缺陷在于:首先,传统细水雾幕喷头的在单根水管上布置的单喷嘴排列方式,其水雾动能低,雾帘厚度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一旦其应用于如地铁等风势较大的防火场合时,往往在火灾时因通道风力过大而吹散雾帘,影响其防火隔断能力;其次,传统的单个喷嘴雾型小,这就要求各细水雾幕帘喷头间应当布置紧密,且间距一般小于500mm,从而导致需要在一根管路上布置较多喷头,投入和维护成本较高;再次,传统单喷嘴为便于形成雾帘,其喷射方向均朝下设置,又由于单喷嘴喷出的水雾呈雾锥型,雾锥型喷雾的下方自然能够彼此交叉并形成雾帘状雾幕墙,然而,其上方却必然存在空档部位,也即常说的喷雾“死角”,具体可参照图1所示,而在实际发生火灾时,烟气最先蔓延的就是建筑物的顶部,这样一来,传统细水雾幕系统的喷射死角a恰恰无法起到妨碍建筑物顶部烟气的作用;此外,喷嘴朝下的喷头设计,其水雾动量都是由上而下的,往往加速了上层烟雾的下降,反而不利于逃生,从而产生使用隐患。上述传统细水雾幕帘喷头的种种缺陷,都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带来极大困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细水雾幕帘喷头,其可有效实现细水雾幕系统的无死角防烟气效果,其安全性高而工作可靠稳定。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细水雾幕帘喷头,包括喷射方向朝下设置的第一喷嘴,所述第一喷嘴与外部水管间设置有连通两者的过渡部,所述细水雾幕帘喷头至少还包括第二喷嘴,所述第二喷嘴喷射方向水平向左和/或向右且经由过渡部连通外部水管设置。本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通过上述结构,依靠在原有垂直布置的主喷嘴也即第一喷嘴的一侧或两侧布置水平喷嘴也即第二喷嘴,从而在多个细水雾幕帘喷头依次排布形成细水雾幕帘墙时,其各水平喷嘴亦能够依次排布并起到弥补主喷嘴喷雾死角的作用,进而保证了形成雾幕墙的整体性,最终确保其对于火灾发生区域的烟雾阻挡作用。同时,本技术工作时,在其空间的垂直梯度上形成的亦为两层水雾,其上层水雾主要是水平喷嘴构成的水平喷雾形态,其喷射距离较短而动能强,下层主要是主喷嘴构成的垂直水雾形态,其水雾自由沉降;又由于烟雾都是首先弥漫建筑物上层空间,并从上向下逐渐增多蔓延,其上层烟雾流动动量最大,这样正好用高动量的水平喷雾进行水平方向的阻挡,以在有效弥补传统结构的喷雾死角的同时又避免了传统单喷嘴结构加速上层烟雾下沉而导致的人身安全问题,一举多得。附图说明图1是传统细水雾幕帘喷头形成细水雾幕帘墙的状态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状态图;图3为本技术的正视图;图4为图3左视图的半剖视图;图5为第一雾帘层上各喷嘴位置关系图;图6为第二雾帘层上各喷嘴的位置关系图;图7为喷头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细水雾幕帘喷头,包括喷射方向朝下设置的第一喷嘴10,所述第一喷嘴10与外部水管间设置有连通两者的过渡部40,所述细水雾幕帘喷头至少还包括第二喷嘴20,所述第二喷嘴20喷射方向水平向左和/或向右且经由过渡部40连通外部水管设置。其实际结构如图2-7所示,由于细水雾幕帘喷头在使用时都为多个的并排布置于水管上,因此,本技术依靠在原有垂直布置的主喷嘴(也即第一喷嘴10)的一侧或两侧布置水平喷嘴(也即第二喷嘴20),从而在多个细水雾幕帘喷头于外部水管上依次排布形成细水雾幕帘墙时,其第一喷嘴10依旧起到传统的向下喷射水雾的作用,而其水平布置的第二喷嘴20,则起到弥补如图1所示的第一喷嘴10喷雾死角a处的作用,进而保证了形成雾幕墙的整体性,最终确保其对于火灾发生区域的烟雾阻挡作用。同时,本技术工作时,在其空间的垂直梯度上形成的亦为两层水雾,其上层水雾主要是第二喷嘴20构成的水平喷雾形态,由于第二喷嘴20本身喷射方向水平指向于相邻布置的两细水雾幕帘喷头的间隙处,其喷射距离的限制反而保证了其喷射动能的强劲性,而下层主要是第一喷嘴10构成的垂直水雾形态,其水雾自由沉降即可保证其对于下层烟雾的隔绝作用;即使烟雾都是首先弥漫建筑物上层空间,并从上向下逐渐增多蔓延,其上层烟雾流动动量最大,也可用高动量的水平喷雾进行水平方向的阻挡,并同时确保上层烟雾始终沿第二喷嘴20喷射方向产生平移而不是下降,以在有效弥补传统结构的喷雾死角的同时又避免了传统结构加速上层烟雾下沉而导致的人身安全问题,一举多得。通过上述的单个喷头的多喷嘴设计,该单个喷头防烟更是可以达到5 6米,也大大减少了其布管量,也能有效提升了其工作效率。为避免误导读者,上述各喷嘴的喷射指向方向,均为依照其整体安装时安装方向的正面视觉而定;如图5所示,第一喷嘴10喷射方向朝下,即为第一喷嘴10喷射方向指向地面处(也即传统单喷嘴设计结构的喷射方向),而第二喷嘴20喷射方向向左和向右设置,则为在本技术安装时,其第二喷嘴20始终指向位于其两侧处的另一个细水雾幕帘喷头处,且各细水雾幕帘喷头上的所有喷头轴线均位于同一平面上,如图3所示,第一雾帘层位于其上的A-A平面处,第二雾帘层位于其上的B-B平面处;当第一喷嘴10轴线垂直布置时,其第二喷嘴20的轴线则相应位于水平面上;当然,也只有上述设计,方才能够形成其雾幕墙形态,此处就不再一一赘述。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细水雾幕帘喷头还包括喷射方向斜向设置的第三喷嘴30,所述第三喷嘴30位于第一喷嘴10与第二喷嘴20间且三者轴线均处于同一平面上;同时所述第二、第三喷嘴20、30均为两个,所述第二、第三喷嘴20、30对称均布于第一喷嘴10的两侧处。之所以采用上述构造,此处是考虑到第二喷嘴20对于第一喷嘴10喷雾死角区域的填充有效性;通过布置斜向喷射的第三喷嘴30,从而可起到进一步弥补死角区域的作用,以更进一步的确保本技术形成雾幕墙的完整性,从而有利于实现对于火灾区域烟雾的有效隔绝性。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喷嘴10、20、30轴线形成的平面构成细水雾幕帘喷头的第一雾帘层,所述细水雾幕帘喷头至少还包括布置于第一雾帘层后方处的与其形成平行关系的第二雾帘层;所述第二雾帘层包括次级喷嘴50,所述次级喷嘴50为多个并分别与第一、第二、第三喷嘴10、20、30间位置交错设置,具体如图2-6所示。这样,通过沿其烟雾阻挡方向依次交叉、双层分布多层雾帘层结构,不但更进一步的依靠多个梯次布置的喷头解决了上述喷雾死角的问题,也即即使位于前方的第一雾帘层依旧存在部分喷雾死角,导致其雾帘层存在漏洞,此时依靠其交叉布置的后方的次级喷嘴50的喷雾作用,又再次起到弥补该处死角的作用;同时,双层雾帘层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细水雾幕帘喷头,包括喷射方向朝下设置的第一喷嘴(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嘴(10)与外部水管间设置有连通两者的过渡部(40),所述细水雾幕帘喷头至少还包括第二喷嘴(20),所述第二喷嘴(20)喷射方向水平向左和/或向右且经由过渡部(40)连通外部水管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良宝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辰泰安全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