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种经皮给药装置,包括:将被药液填充的注射器6;以及附接至所述注射器6的前端的针状构造1。所述针状构造1包括:针状构造主体10,针11从所述针状构造主体10的表面伸出;以及盖子部分24,所述盖子部分24覆盖所述针状构造主体10的前端。将所述针11插入形成在所述针状构造主体10的前端的通孔16并通过固定构件18固定。所述针状构造主体10与所述盖子部分24相匹配,在所述盖子部分24的内表面和所述针状构造主体10的前端之间形成有空间30,且所述针11通过形成在所述盖子部分24的针插入孔32从所述盖子部分24的前端表面伸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经皮施用药液的经皮给药装置以及用于所述经皮给药装置的针状构造。
技术介绍
通常,注射器用于施用不能口服给药的药液或药物(以下,称作药液)。然而,在利用注射器的方法中,对身体的压力水平较大且伴随有疼痛。尽管,已经使用了贴片的药物的经皮给药的方法,但是该方法需要较长时间来表达药效,并且可用的药物是有限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日本公开专利2005-87521 (专利文献I),日本国家阶段PCT公开专利2010-508058(专利文献2)以及日本公开专利2007-54194 (专利文献3)提出了一种经皮给药装置,该经皮给药装置利用小直径的针来降低在注射时由于针的穿刺的疼痛。在这些经皮给药装置中,通过粘合剂及其类似物固定针,以便针从装置的前端表面以预定尺寸伸出。然而,如专利文献3的图1所示,由于粘合剂的已硬化的成分保留在装置的前端表面上,粘合剂的已硬化成分的大小影响针从粘合剂的已硬化成分的表面伸出的尺寸。为此,存在的缺陷是:如果粘合剂的使用量变化,伸出的尺寸也不是恒定的。[引用列表][专利文献]PTLl:日本公开专利 2005-87521PTL2:日本国家阶段PCT公开专利2010-508058PTL3:日本公开专利 2007-5419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已进行了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皮给药装置及用于该装置的针,所述经皮给药装置能够稳定针从主体表面的伸出尺寸。解决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下列术语表征。一种经皮给药装置,包括:填充有药液的注射器以及附接至所述注射器前端的针状构造(needle formation),其中:所述针状构造包括针状构造主体以及盖子部分,针从所述针状构造主体的前端表面伸出,所述盖子部分覆盖所述针状构造主体的前端;所述针插入形成在所述针状构造主体的前端的通孔;且所述针通过固定部件固定至所述针状构造主体;所述针状构造主体与所述盖子部分相匹配,且在所述盖子部分的内表面和所述针状构造主体的前端表面之间形成有空间 ,以及所述针通过形成在所述盖子部分前端的针插入孔从所述盖子部分的前端表面伸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经皮给药装置,其中,所述盖子部分具有:接触所述针状构造主体的外表面的弹性件;形成在所述针状构造主体的外表面上的啮合部分;以及在所述弹性件上能够与所述哨合部分哨合的被哨合部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经皮给药装置,其中,所述固定构件为粘合剂,且在所述空间内布置有已硬化的成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经皮给药装置,进一步包括:针座,其中所述针状构造以不能转动的状态布置在所述针座内,且所述针状构造通过设置在所述针座内的能移除的密封件以无菌状态放置在针座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经皮给药装置,其中,所述针状构造通过路厄(Lure)锁定结构可被附接至所述注射器的前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经皮给药装置,其中,在所述盖子部分的内表面上形成有阶状部分,且所述针状构造主体的前端表面与所述阶状部分邻接,以在所述盖子部分的内表面和所述针状构造主体的前端表面之间形成所述空间。一种附接至注射器的前端的针状构造,其中:所述针状构造包括针状构造主体以及盖子部分,针从所述针状构造主体的前端表面伸出,所述盖子部分覆盖所述针状构造主体的前端;所述针插入形成在所述针状构造主体的前端的通孔,且所述针通过固定部件固定至所述针状构造主体;所述针状构造主体与所述盖子部分相匹配,且在所述盖子部分的内表面和所述针状构造主体的前端表面之间形成有空间,以及所述针通过形成在所述盖子部分前端的针插入孔从所述盖子部分的前端表面伸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针状构造,其中,所述固定构件为粘合剂,以及所述粘合剂的已硬化的成分被设置在所述空间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针状构造,其中,在所述盖子部分的内表面上形成有阶状部分,且所述针状构造主体的前端表面与所述阶状部分邻接,以在所述盖子部分的内表面和所述针状构造主体的前端表面之间形成所述空间。有益效果针状构造包括针状构造主体以及盖子部分,针从所述针状构造主体的前端表面伸出,所述盖子部分覆盖所述针状构造主体的前端,所述针插入形成在所述针状构造主体的前端的通孔,且所述针通过固定部件固定至所述针状构造主体;所述针状构造主体与所述盖子部分相匹配,在所述盖子部分的内表面和所述针状构造主体的前端表面之间形成有空间,以及所述针通过形成在所述盖子部分前端的针插入孔从所述盖子部分的前端表面伸出。因此,用于将所述针固定至所述针状构造主体的固定构件设置在形成在所述盖子部分的内表面和所述针状构造主体的前端表面之间的所述空间内。为此,所述固定构件的应用量(已硬化成分的大小)的变化并不影响所述针从所述盖子部分的表面的伸出尺寸。 所述针状构造包括针状构造主体以及覆盖所述针状构造主体的前端的盖子部分;所述盖子部分具有:接触所述针状构造主体的外表面的弹性件,形成在所述针状构造主体的外表面上的啮合部分,以及在所述弹性件上能够与所述啮合部分啮合的被啮合部分;从而,所述针状构造可通过简单地将所述针状构造与所述盖子部分相匹配来容易地配置。所述针状构造被布置在针座中,所述针状构造通过能移除的密封构件以无菌状态被隔离,所述针状构造以不能转动的状态布置在所述针座内,且所述针状构造通过路厄锁定结构被附接至所述注射器的前端;因此,所述针状构造以无菌状态放置在所述针座内,以及另外通过所述路厄锁定结构将所述针状构造附接至所述注射器的前端以转动所述针状构造,所述针状构造可从所述针座中取出。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药液注射装置能够负载更细的针以在穿刺皮肤的同时减轻疼痛,另外,针从针主体的表面伸出的尺寸能是恒定的。附图说明图1为附接至注射器的前端的针状构造的截面图;图2为注射器以及使针状构造布置在针座内的针状构造的截面图;图3为构成针状构造的针状构造主体和盖子部分的分解截面图;图4为针状构造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图5为放置在针座内的针状构造的截面图;图6为放置在针座内的图5中示出的针状构造的从前端的截面图;图7为布置在所述针座内的针状构造的透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经皮给药装置5包括:将被药液填充的注射器6,附接至注射器6的前端的针状构造1,以及以无菌状态容纳针状构造I的针座40。注射器6包括:注射器主体7,插入注射器主体7的活塞8,以及形成在注射器主体7的前端的路厄锁定部分20。路厄锁定部分20包括:外圆柱体21以及内圆柱体22,其中螺丝23形成在外圆柱体21的内表面上。针状构造I包括针状构造主体10和盖子部分24,在针状构造主体10中,针11从针状构造主体10的前端表面伸出,且盖子部分24覆盖针状构造主体10的前端。针状构造主体10通常形成为圆柱形状,针状构造主体10的一端是打开的,并且在针状构造主体10的底端上形成有能够啮合路厄锁定部分20的轮缘12。在针状构造主体10的前端处,形成有通孔16以穿过针11。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三个通孔16 ;然而,可形成有两个通孔或等于或多于四个通孔。针11插入通孔16,且针11通过固定构件18 (例如粘合剂)被固定至针状构造主体10。针11的固定方法并不限于利用粘合剂的方法;例如也可使用例如熔合(加热密封、超声波熔合、高频熔合)等的方法。如图4所示,在针状构造主体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8.23 JP 2010-1866531.一种经皮给药装置,包括:将被药液填充的注射器;以及附接至所述注射器前端的针状构造,其中: 所述针状构造包括针状构造主体以及盖子部分,针从所述针状构造主体的前端表面伸出,所述盖子部分覆盖所述针状构造主体的前端; 所述针插入形成在所述针状构造主体的前端的通孔,且所述针通过固定部件固定至所述针状构造主体; 所述针状构造主体与所述盖子部分相匹配,且在所述盖子部分的内表面和所述针状构造主体的前端表面之间形成有空间,以及 所述针通过形成在所述盖子部分前端的针插入孔从所述盖子部分的前端表面伸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皮给药装置,其中,所述盖子部分包括:接触所述针状构造主体的外表面的弹性件;形成在所述针状构造主体的外表面上的啮合部分;以及形成在所述弹性件上能够与所述啮合部分啮合的被啮合部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皮给药装置,其中,所述固定构件为粘合剂,且在所述空间内布置有已硬化的成分。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皮给药装置,进一步包括:针座,其中所述针状构造以不能转动的状态布置在所述针座内,且所述针状构造通过设置在所述针座内的能移除的密封件以无菌状态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稻生昭典,筱田明宏,大塚光市,
申请(专利权)人:南部化成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