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焊接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立式送线焊接机,其包括电极支架座、固定在电极支架座上的电极上支架、电极下支架,电极外套固定在电极上支架、电极下支架中,电极内套通过第一弹簧活动套置在电极外套中,其上端伸出电极外套,下端连接一夹头,第一动力设置在电极外套上端,第二动力、第三动力与电极外套连接,第三动力前端连接一压料杆,第一动力、第二动力、第三动力从上而下依次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实现自动化送线,送线长度准确,定位准确,工序少、操作简单、工作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焊接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立式送线焊接机。
技术介绍
焊接技术是近代被广泛采用的一种金属加工方法,点焊是极具 经济价值的焊接方法。 一般常见的点焊机,当进行送线工作时,需 要先对银线进行切断处理,形成单个银触点,再焊接到料带上,因 此工序繁多、操作复杂、定位不准确、工作效率低,且每次送线长 度不一致,不符合自动化焊接作业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立式送线焊 接机,其可实现自动化送线,送线长度准确,工序少、操作简单、 定位准确、工作效率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立式送线焊接机,其包括电极支架座、固定在电极支架座上的 电极上支架、电极下支架,电极外套固定在电极上支架、电极下支 架中,电极内套通过第一弹簧活动套置在电极外套中,其上端伸出 电极外套,下端连接一夹头,第一动力设置在电极外套上端,第二 动力、第三动力与电极外套连接,第三动力前端连接一压料杆,第 一动力、第二动力、第三动力从上而下依次设置。其中,所述的第一动力通过电极外套固定架与电极外套连接,电极外套固定架呈旋转90°的L字形,第一动力固定在电极外套固定架的垂直臂上,电极外套固定在电极外套固定架的水平臂上。其中,所述的第二动力通过电极移动施力铜套与电极外套连接。其中,所述的第三动力通过电极压力调整螺母与电极外套连接。其中,所述的电极外套与电极上支架之间设置一电极上铜套, 电极外套与电极下支架之间设置一电极下铜套。其中,所述的压料杆活动设置在电极下支架上,压料杆与电极 下支架之间设置一压料杆铜套。其中,所述的电极外套下端与电极紧固螺母螺纹连接。其中,所述的第二动力前端是电极播叉。其中,所述的第三动力前端是压料机构播叉。其中,所述的夹头是三爪夹头,三爪夹头与电极内套螺纹连接。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包括电极支架座、固定在电极支架座上的电极上支架、电极下支架,电极外套固定在电极上支架、电 极下支架中,电极内套通过第一弹簧活动套置在电极外套中,其上 端伸出电极外套,下端连接一夹头,第一动力设置在电极外套上端, 第二动力、第三动力与电极外套连接,第三动力前端连接一压料杆, 第一动力、第二动力、第三动力从上而下依次设置。操作时,整套 银线放置在电极内套中,银线下端伸入夹头内,第三动力使压料杆向下移动,压紧料带;第二动力带动电极外套向下移动,与料带接 触;第一动力带动电极内套向下移动,第一弹簧收縮,夹头放松,放出银线;然后第二动力上移,第一动力上移,第一弹簧放松,夹 头夹紧银线,完成送线操作。该操作可实现自动化送线,送线长度 准确,工序少、操作简单、工作效率高。 附图说明图l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见附图1,本专利技术包括 电极支架座15、固定在电极支架座15上的电极上支架4、电极下支 架10,电极外套7固定在电极上支架4、电极下支架10中,电极内 套1通过第一弹簧18活动套置在电极外套7中,其上端伸出电极外 套7,下端连接一夹头21,第一动力11设置在电极外套7上端,第 二动力12、第三动力13与电极外套7连接,第三动力13前端连接 一压料杆17,第一动力11、第二动力12、第三动力13从上而下依 次设置。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动力11通过电极外套固定架2与电极外套 7连接,电极外套固定架2呈旋转90°的L字形,第一动力11固定 在电极外套固定架2的垂直臂上,电极外套7固定在电极外套固定 架2的水平臂上。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动力12通过电极移动施力铜套6与电极外 套7连接,电极移动施力铜套6两端设有第二弹簧19,第二动力12 前端是电极播叉5, 一转轴固定在电极播叉5内,电极播叉5通过转 轴与电极移动施力铜套6连接。所述的第三动力13通过电极压力调连接。第三动力13前端是压料机构播叉14,。 电极移动施力铜套6与电极压力调整螺母8相互配合,当第二动力 12下移,带动电极移动施力铜套6下压,第二弹簧19收縮,伸入电 极压力调整螺母8内,电极压力调整螺母8锁住电极移动施力铜套6 上的第二弹簧19,起到压力调整的作用。本实施例所述的电极外套7与电极上支架4之间设置一电极上 铜套3,电极外套7与电极下支架10之间设置一电极下铜套20。在 电极外套7和电极上支架4、电极下支架10之间分别设置电极上铜 套3、电极下铜套20,电极外套7上下移动时,可减少电极外套7 与电极上支架4、电极下支架10之间摩擦,使电极外套7的上下移 动更顺畅,同时可起到保护电极外套7的作用。本实施例所述的压料杆17活动设置在电极下支架10上,压料 杆17与电极下支架10之间设置一压料杆铜套9。压料杆铜套9可减 少压料杆17在电极下支架10中上下移动所产生的摩擦,使压料杆 17的上下移动更顺畅,同时可起到保护压料杆17的作用。本实施例所述的电极外套7下端与电极紧固螺母16螺纹连接, 电极紧固螺母16起到固定电极外套7的作用。电极外套7下端与电 极紧固螺母16也可以其它方式连接。本实施例所述的夹头21是三爪夹头,三爪夹头与电极内套1螺 纹连接。三爪夹头夹紧快速,可牢固夹住银线,定位银线。夹头21 也可以为其它类型夹头,电极内套1与夹头21也可以其它方式连接。工作过程整套银线放置在电极内套1中,银线下端伸入夹头21内,第三动力13下压,带动压料机构播叉14使压料杆17向下移 动,压紧料带;第二动力12带动电极外套7向下移动,电极播叉5 带动电极移动施力铜套6下压,电极外套7向下移动,与料带接触; 第一动力ll带动电极内套l向下移动,第一弹簧18收縮,夹头21 放松,放出银线;然后第二动力12上移,带动电极移动施力铜套6 上移,第一动力ll上移,第一弹簧18放松,夹头21夹紧银线,完 成送线操作。重复上述动作过程,实现多次自动送线。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专利技术专利申请 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 专利技术专利申请范围内。权利要求1、立式送线焊接机,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电极支架座(15)、固定在电极支架座(15)上的电极上支架(4)、电极下支架(10),电极外套(7)固定在电极上支架(4)、电极下支架(10)中,电极内套(1)通过第一弹簧(18)活动套置在电极外套(7)中,其上端伸出电极外套(7),下端连接一夹头(21),第一动力(11)设置在电极外套(7)上端,第二动力(12)、第三动力(13)与电极外套(7)连接,第三动力(13)前端连接一压料杆(17),第一动力(11)、第二动力(12)、第三动力(13)从上而下依次设置。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送线焊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第一动力(11)通过电极外套固定架(2)与电极外套(7)连接, 电极外套固定架(2)呈旋转卯。的L字形,第一动力(11)固定在 电极外套固定架(2)的垂直臂上,电极外套(7)固定在电极外套 固定架(2)的水平臂上。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送线焊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第二动力(12)通过电极移动施力铜套(6)与电极外套(7)连 接。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送线焊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第三动力(13)通过电极压力调整螺母(8)与电极外套(7)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立式送线焊接机,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电极支架座(15)、固定在电极支架座(15)上的电极上支架(4)、电极下支架(10),电极外套(7)固定在电极上支架(4)、电极下支架(10)中,电极内套(1)通过第一弹簧(18)活动套置在电极外套(7)中,其上端伸出电极外套(7),下端连接一夹头(21),第一动力(11)设置在电极外套(7)上端,第二动力(12)、第三动力(13)与电极外套(7)连接,第三动力(13)前端连接一压料杆(17),第一动力(11)、第二动力(12)、第三动力(13)从上而下依次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进亿,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中一合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