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闭锁放电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46706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28 03: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子设备闭锁放电机构,其包括:一第一开关,设于电子设备的外壳之内,其接入于电子设备的供电电源而可控制供电电源的通断;一第二开关,设于电子设备的外壳之内,其接入于电子设备的放电电路而可控制放电电路的通断;一把手,可转动设置于电子设备的外壳的外表面处,其上联接有一伸入外壳之内的转轴,所述转轴在把手的带动下转动而可切换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在闭合所述第一开关而接通所述供电电源的同时断开所述第二开关而切断所述放电电路,而在断开所述第一开关而切断所述供电电源的同时闭合所述第二开关而接通所述放电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实现电子设备的断电和放电操作的同步,有效地避免出现人为遗漏放电的情况。(*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尤其是指一种电子设备闭锁放电机构
技术介绍
诸如防爆变频器等之类的电子设备中通常设置有一放电电路,以用于需要时对系统进行放电。参阅图1,常见地,于电子设备11的前门110处设置一连接于放电电路(图中未示出)的控制按键13,藉由该控制按键13以控制放电电路的工作与否。目前,检修电子设备11时,需要先断开系统的供电电源,再按压控制按键13以启动放电电路,利用放电电路(通常为放电电阻)将系统内电容的剩余电量消耗掉,而达放电之目的。这样,由于电子设备的断电和放电为两个独立的步骤,可能发生检修人员只断开系统供电电源而忘记启动放电电路的情况,存在着巨大的触电风险,危害检修人员的人身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闭锁放电机构,其可同步实现电子设备的断电和放电功能,有效避免出现人为遗漏放电操作的情况。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一种电子设备闭锁放电机构,其包括一第一开关,设于电子设备的外壳之内,其接入于电子设备的供电电源而可控制所述供电电源的通断;一第二开关,设于电子设备的外壳之内,其接入于电子设备的放电电路而可控制所述放电电路的通断;一把手,可转动设置于电子设备的外壳的外表面处,其上联接有一伸入外壳之内的转轴,所述转轴在所述把手的带动下转动而可切换所述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在闭合所述第一开关而接通所述供电电源的同时断开所述第二开关而切断所述放电电路,而在断开所述第一开关而切断所述供电电源的同时闭合所述第二开关而接通所述放电电路。上述电子设备闭锁放电机构中,所述第一开关为一隔离切换开关,所述隔离切换开关的开关轴与所述转轴联接。上述电子设备闭锁放电机构中,所述第二开关为一干簧管,所述转轴上固定有一磁铁,所述磁铁随着所述转轴的转动而远离或接近所述干簧管,从而控制所述干簧管的开闭。上述电子设备闭锁放电机构中,所述干簧管为一常开干簧管。上述电子设备闭锁放电机构中,所述磁铁设置于一旋转支架的一端部之上,所述旋转支架的另一端部与所述转轴固定。上述电子设备闭锁放电机构中,所述把手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前面板的外表面处。上述电子设备闭锁放电机构中,所述干簧管设置于一支撑支架之上,所述支撑支架固定于所述外壳的前面板的内表面处。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 采用上述结构的电子设备闭锁放电机构,可通过转动把手带动与之联接的转轴转动而切换接入于供电电源的第一开关和接入于放电电路的第二开关,这样,可同步实现电子设备的断电和放电操作,有效地避免出现人为遗漏放电的情况,保证检修人员的人身安全。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电子设备的外观结构示意图。图2是配置本技术的电子设备的外观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地理解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阐述。本技术所公开的闭锁放电机构配置于诸如防爆变频器等之类的电子设备中,以实现对于电子设备的断电和放电操作,参考图2至图4所示,其包括有一把手10、一第一开关12及一第二开关14,其中,该把手10可转动设置于电子设备的外壳S的前面板SI外表面处,其上联接有一伸入于该外壳S内的转轴100,该转轴100可在该把手10的带动下而转动;该第一开关12设于该外壳S之内,其接入于电子设备的供电电源(图中没有示出)而可控制该供电电源的通断;该第二开关14设于该外壳S之内,其接入于电子设备的放电电路(图中没有示出)而 可控制该放电电路的通断。该转轴100在该把手10的带动下转动而切换该第一开关12和第二开关14,进而同步实现供电电源和放电电路的通断。关于转轴100的转动对于第一开关12 和第二开关14的控制,采用如下方式,在闭合该第一开关12而接通供电电源的同时断开该第二开关14而切断所述放电电路,而在断开该第一开关12而切断供电电源的同时闭合该第二开关14而接通放电电路。采用上述结构的电子设备闭锁放电机构,检修人员可通过转动把手10带动与之联接的转轴100转动而切换接入于供电电源的第一开关12和接入于放电电路的第二开关14,这样,可同步实现电子设备的断电和放电操作,有效地避免出现人为遗漏放电的情况,保证检修人员的人身安全。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该第一开关12选用隔离切换开关,而第二开关14则选用干簧管。当第一开关12采用隔离切换开关时,将隔离切换开关的开关轴与该转轴100固定联接,从而由该转轴100的转动而切换该隔离切换开关,实现电子设备的供电电源的通断。当第二开关14米用干簧管时,于该转轴100上固定一磁铁16,该磁铁16随着该转轴100的转动而远离或接近该干簧管,从而控制该干簧管的开闭,实现电子设备的放电电路的通断。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此基础之上可知,也可选用其他类型的开关以作为上述的第一开关12和第二开关14,并进行相应的设置而使该转轴100的转动可切换该第一开关12和第二开关14。在此优选实施例中,该把手10设置于外壳S的前面板SI外表面处,然而,其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该把手10可转动地设于外壳S的其他外侧面处,只要便于检修人员的操作即可。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该磁铁16设置于一旋转支架18的一端部之上,该旋转支架18的另一端部与该转轴100固定,从而使得该磁铁16可随该转轴100的转动而转动,远离或接近干簧管而控制其开闭。优选地,干簧管采用常开干簧管,其接入于该放电电路之中而使该放电电路保持在切断状态,而在进行断电和放电操作时,该磁铁16随着该转轴100的转动而接近该干簧管,从而闭合该干簧管而接通该放电电路,以对电子设备进行放电。当然,干簧管也可采用常闭干簧管。参阅图4,该干簧管设置于一支撑支架20之上,而将该支撑支架20固定于电子设备的外壳S的前面板SI内表面处。以下结合附图,以第一开关12为隔离切换开关、第二开关14为常开干簧管为例对本技术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当把手10处于水平状态时,隔离切换开关处于闭合状态,供电电源给系统供电,同时,磁铁16远离干簧管,该干簧管处于断开状态而切断该放电电路,此时电子设备正常运行;当诸如检修之类的原因而需要断电放电时,顺时针转动该把手10至竖直状态而带动该转轴100转动,进而带动该隔离切换开关的开关轴转动而切换该隔离切换开关至断开状态,从而切断给系统供电的供电电源,同时,随着该转轴100的转动而带动磁铁16接近干簧管,令干簧管闭合而接通放电电路,以对系统进行放电。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非对本技术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施以各种等同的更改和改进,凡在权利要求范围内所做的等同变化或修饰,`均应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子设备闭锁放电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开关,设于电子设备的外壳之内,其接入于电子设备的供电电源而可控制所述供电电源的通断;一第二开关,设于电子设备的外壳之内,其接入于电子设备的放电电路而可控制所述放电电路的通断;一把手,可转动设置于电子设备的外壳的外表面处,其上联接有一伸入外壳之内的转轴,所述转轴在所述把手的带动下转动而可切换所述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在闭合所述第一开关而接通所述供电电源的同时断开所述第二开关而切断所述放电电路,而在断开所述第一开关而切断所述供电电源的同时闭合所述第二开关而接通所述放电电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设备闭锁放电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开关,设于电子设备的外壳之内,其接入于电子设备的供电电源而可控制所述供电电源的通断; 一第二开关,设于电子设备的外壳之内,其接入于电子设备的放电电路而可控制所述放电电路的通断; 一把手,可转动设置于电子设备的外壳的外表面处,其上联接有一伸入外壳之内的转轴,所述转轴在所述把手的带动下转动而可切换所述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在闭合所述第一开关而接通所述供电电源的同时断开所述第二开关而切断所述放电电路,而在断开所述第一开关而切断所述供电电源的同时闭合所述第二开关而接通所述放电电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闭锁放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为一隔离切换开关,所述隔离切换开关的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艳君万明亮张新登刘新武戴平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英威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