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套管式换热器,包括外管及置于所述外管内的内管,所述内管包括第一换热管、置于所述第一换热管内的两根以上并联连接的第二换热管、以及填充于所述第一换热管与第二换热管之间的导热介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套管式换热器生产工艺简单、换热介质流动阻力小,承耐压力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套管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套管换热器多为常见的同轴套管换热器、管束式套管换热器,这两种套管换热器都有很成熟的加工技术,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也出现了绕管式套管换热器,绕管式套管换热器是在一根主管的外表面螺旋缠绕多根细管,主管的外表面设有螺旋沟槽,细管置于螺旋沟槽内,多根细管采用并联或串联方式,主管和细管内以逆流方式分别走两种流体,实现换热,但绕管式套管换热器缠绕完细管后,对主管进行折弯非常容易造成内侧的细管形成质量问题;另外,因为细管螺旋缠绕的半径比较小,细管外侧壁厚减薄比较厉害,从而使耐压强度下降,也容易造成使用上的质量问题;同时,在主管上加工螺旋沟槽也比较困难,成本比较高,对其进行折弯也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绕管式套管换热器、同轴套管换热器和管束式套管换热器均很难做到耐超高压,比如用于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中的气冷器就无法使用以上几种换热器。内管采用双管壁的同轴套管换热器还存在加工困难,泄漏后基本上无法检修;另夕卜,双层管壁之间会存在间隙,这些间隙中的空气会影响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的套管式换热器,其生产工艺简单、换热介质流动阻力小,承耐压力高,本技术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套管式换热器,包括外管及置于所述外管内的内管,所述内管包括第一换热管、置于所述第一换热管内的两根以上并联连接的第二换热管、以及填充于所述第一换热管与第二换热管之间的导热介质。较优地,所述套管式换热器还包括分流器,所述分流器设置在所述内管的第二换热管的端部,用于两根以上并联的第二换热管之间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套管式换热器还包括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所述第一套管设置在所述内管的第一换热管的端部,用于连接所述分流器和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二套管设置在所述外管的端部,所述第二套管用于连接所述外管和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二套管的管壁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用于流通换热流体。较优地,所述分流器与所述第一套管的连接处和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第一套管的连接处均采用焊接密封;所述外管与所述第二套管的连接处和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第二套管的连接处也均采用焊接密封。较优地,所述第一换热管为多头螺旋管。较优地,所述第一换热管的截面形状为跑道形。较优地,所述外管及置于所述外管内的内管被折弯层叠成跑道形、螺旋渐开线状或圆柱形。较优地,所述导热介质为导热硅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套管式换热器生产工艺简单、换热介质流动阻力小,承耐压力高。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套管式换热器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套管式换热器的剖视示意图;图3本技术的套管式换热器一实施例的装配示意图;图4为设有四根第二换热管的图3所示套管式换热器的截面示意图;图5为设有四根第二换热管的图3所示套管式换热器的左视示意图;图6为第一换热管为多头螺旋管的本技术套管式换热器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7为图6的剖视示意图;图8为设有七根第二换热管的图6所示的套管式换热器左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套管式换热器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照图1至图8,本技术的套管式换热器一实施例包括分流器1、第一套管2、第二套管3、外管4及置于所述外管4内的内管,该套管式换热器左右对称,其两侧的部件数量相同;所述内管包括第一换热管5、置于所述第一换热管5内的两根以上并联连接的第二换热管51、以及填充于所述第一换热管5与第二换热管51之间的导热介质52 ;其中,第一换热管5和第二换热管51为铜管或其他金属管,将两根以上第二换热管51放入第一换热管5中,把第一换热管5的中部绝大部分挤压成跑道形的横截面(见图4),或者扭曲成多头螺旋管(见图6),第一换热管5的内壁与第二换热管51的外壁相接触,第一换热管5的两端可保持原来的圆管形状,第一换热管5也可为多头螺旋管,多头螺旋管起到了增大换热面积的作用,在第一换热管5和第二换热管51之间的间隙内注入导热介质52,导热介质52为导热硅胶、导热硅脂或者其他优良的导热介质;所述内管的第二换热管51的每端部均设有一分流器1,分流器I用于两根以上并联的第二换热管51之间连接;第一套管2设置在所述内管的第一换热管5的端部,第一套管2用于连接分流器I和第一换热管5 ;分流器I与第一套管2的连接处和第一换热管5与第一套管2的连接处均采用焊接密封;第二套管3设置外管4的端部,第二套管3用于连接外管4和第一换热管5 ;外管4与第二套管3的连接处和第一换热管5与第二套管3的连接处也均采用焊接密封。第一套管2和第二套管3为钢材料或其他金属材料。第二换热管51可作为制冷剂或超高压的二氧化碳的流通通道,第一换热管5外壁与外管4内壁之间的间隙为换热流体通道,所述换热流体可为水,所述第二套管3的管壁上设有通孔31、32,左侧的第二套管3上的通孔31为进水口,右侧的第二套管3上的通孔32为出水口 ;或者,左侧的第二套管3上的通孔31为出水口,右侧的第二套管3上的通孔32为进水口 ;水在外管4内的流向与制冷剂或超高压的二氧化碳在第二换热管51内的流向相反。较优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外管4及置于所述外管4内的内管被折弯层叠成跑道形、螺旋渐开线状(蚊香形)或圆柱形。本实施例的套管式换热器,生产工艺简单、换热介质流动阻力小,承耐压力高,第一换热管和外管可以起到双层保护作用,延长了换热管的寿命,使套管式换热器更加安全;多根第二换热管并联可以保证有较大的换热面积,同时降低了其内部流动介质的阻力。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套管式换热器,包括外管及置于所述外管内的内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包括第一换热管、置于所述第一换热管内的两根以上并联连接的第二换热管、以及填充于所述第一换热管与第二换热管之间的导热介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套管式换热器,包括外管及置于所述外管内的内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管包括第一换热管、置于所述第一换热管内的两根以上并联连接的第二换热管、以及填充于所述第一换热管与第二换热管之间的导热介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分流器,所述分流器设置在所述内管的第二换热管的端部,用于两根以上并联的第二换热管之间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套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 所述第一套管设置在所述内管的第一换热管的端部,用于连接所述分流器和所述第一换热管; 所述第二套管设置在所述外管的端部,所述第二套管用于连接所述外管和所述第一换热管; 所述第二套管的管壁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用于流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玉优,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