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充电电池,具有容纳在壳体中的至少一个极片组,每个极片组由通过膈膜间隔开的正极片和负极片构成,其中,负极片由铜片基体、以及涂覆在铜片基体的正反两面的第一导电层构成。该第一导电层具有优异的导电、导热、机械性能等优点,从而大幅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源领域,更具体地来说,涉及锂电池。
技术介绍
锂离子电池具有容量大、重量小、寿命长、以及无“记忆效应”等优点,所以锂离子电池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现有技术中提供了一种单体镍氢充电电池,它由壳体和其内壁上的多孔隔离绝缘衬板、正负极片,导电片组成,其特征是在内壁设有多孔隔离绝缘衬板的电池壳体内设置多对平行的正负极片,极片按照+、-、+、_.......形式排列,并且用导电片将每对正负极片构成的各组串联起来,各组之间通过绝缘垫板隔开。这种充电电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需求。然而,该镍氢充电电池的体积和重量大,不便于携带,限制了这种充电电池的使用范围,而且这种电池的容量等的性能提高也受体积和重量的限制,进而限制了该充电电池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充电电池体积和重量限制了这种充电电池的性能提升的缺陷,提供了解决上述缺陷的充 电电池。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充电电池,具有容纳在壳体中的至少一个极片组,每个极片组都由通过膈膜间隔开的正极片和负极片构成,其特征在于,负极片由铜片基体、以及涂覆在铜片基体的正反两面的第一导电层构成。优选地,正极片由铝片基体、以及涂覆在铝片基体的正反两面的第二导电层构成。优选地,至少一个极片组为两个以上,并且每两个相邻的极片组之间、以及每个极片组与壳体之间分别由膈膜隔开。优选地,该充电电池还包括正极接线端,经由第一导电板与所有正极片电连接;负极接线端,经由第二导电板与所有负极片电连接。优选地,涂覆在铜片基体的正反两面的第一导电层的厚度相同,涂覆在铝片基体的正反两面的第二导电层的厚度相同。 优选地,第一导电层是负极片活性物质导电层。优选地,负极片活性物质导电层包括石墨烯导电层、或者石墨烯和氧化锡复合材料导电层、或者石墨烯和氧化钴复合材料导电层。优选地,第二导电层是正极片活性物质导电层。优选地,正极片活性物质导电层是镍钴锰酸锂导电层。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利用本技术的充电电池,通过对负极片和正极片的改进,大幅度提高了充电电池的能量密度、振实密度、容量等性能,同时体积增加有限,重量轻,因此便于携带,使用方便,扩大了充电电池的使用范围。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附图中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充电电池的正、负极片的结构示图;图2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充电电池的正、负极片的结构示图;以及图3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充电电池的结构示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充电电池的正、负极片的结构示图。一种充电电池,具有容纳在壳体100中的至少一个极片组,每个极片组都由通过膈膜104间隔开的正极片102和负极片106构成,其中,负极片106由铜片基体、以及涂覆在铜片基体的正反两面的第一导电层构成。例如,第一导电层是负极片活性物质导电层,该负极片活性物质导电层包括石墨烯导电层、或者石墨烯和氧化锡复合材料导电层、或者石墨烯和氧化钴复合材料导电层。具体地,第一导电层由负极片活性物质制成,其中,,其中,负极片活性物质可以包括石墨烯、或者石墨烯和氧化锡复合材料、或者石墨烯和氧化钴复合材料。该负极性活性物质具有优异的导电、导热、机械性能等优点,从而大幅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图2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充电电池的正、负极片的结构示图。该充电电池具有容纳在壳体200中的至少一个极片组,每个极片组都由通过膈膜204间隔开的正极片202和负极片206构成,其中,负极片206由铜片基体、以及涂覆在铜片基体的正反两面的第一导电层构成。正极片202由铝片基体、以及涂覆在铝片基体的正反两面的第二导电层构成。第二导电层是正极片活性物质导电层。正极片活性物质导电层是镍钴锰酸锂导电层。具体地,第二导电层由正极片活性物质制成,其中,正极片活性物质为镍钴锰酸锂。该正极性活性物质具有价格便宜、能量密度高、振实密度高等优点,从而大幅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在该充电电池中,至少一个极片组为两个以上,并且每相邻两个极片组之间、以及每个极片组与壳体200之间分别由膈膜隔开。参考图2,正极片202 和负极片206通过膈膜204间隔开并且相间设置,正极片和壳体之间,以及负极片和壳体也通过隔膜间隔开。图3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充电电池的结构示图。该充电电池利用上述极片组结构,该充电电池具有容纳在壳体300中的至少一个极片组,每个极片组都由通过膈膜304间隔开的正极片302和负极片306构成。该充电电池还包括正极接线端308,经由第一导电板与所有正极片302电连接;负极接线端310,经由第二导电板与所有负极片306电连接。这种结构可以通过增加极片组的数量来大幅提高电池容量,延长了充电电池的放电时间,而且体积增大有限,从而能够满足很多用户对电池容量和体积的要求。在该实施例中,涂覆在铜片基体的正反两面的第一导电层的厚度相同,涂覆在铝片基体的正反两面的第二导电层的厚度相同。从而确保该充电电池性能稳定。第二导电层的质量为第一导电层的质量的2至3倍。从而能够保证正极片和负极片的容量匹配。例如,负极片的长度为358mm土 1mm,宽度为105mm土 1mm,厚度为40mm至60mm,正极片的长度为358mm土 1mm,宽度为105mm土 1mm,厚度为40mm至60mm,而隔膜的厚度为20至25 μ m,与负极片和正极片的厚度相比,隔膜的厚度可以忽略不计。该充电电池体积小,重量轻,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极片组的数量,来增大电池容量,而没有大幅增加电池的体积,即,每增加一个极片组,电池厚度增加80mm至120mm,而长度和宽度不变,从而可以在体积和重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大幅提高充电电池的容量。该充电电池的单位质量的能量密度高、高倍率放电性能好。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导电性好,能量密度高,大电流放电能力强,该电池单位质量轻,性能优良。此外,该电池安全性高、循环性能稳定,并且具有 较好的热稳定性。从而可以通过增加规格尺寸的极片组,即可实现扩展电池容量,从而可以使该充电电池进行规模生产,提高了该充电电池的应用范围。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电电池,具有容纳在壳体中的至少一个极片组,每个极片组都由通过膈膜间隔开的正极片和负极片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片由铜片基体、以及涂覆在所述铜片基体的正反两面的第一导电层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电池,具有容纳在壳体中的至少一个极片组,每个极片组都由通过膈膜间隔开的正极片和负极片构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极片由铜片基体、以及涂覆在所述铜片基体的正反两面的第一导电层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充电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片由铝片基体、以及涂覆在所述铝片基体的正反两面的第二导电层构成。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充电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极片组为两个以上,并且每两个相邻的所述极片组之间、以及每个所述极片组与所述壳体之间分别由所述膈膜隔开。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充电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天任,范美强,吴飞,舒康颖,施利勇,何英,陈达,李福林,宋文龙,田光磊,刘文法,郭鑫,施寅,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天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天能电池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计量学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