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岩石力学试验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中尺寸岩石伺服控制真三轴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趋于用在三向应力状态下岩体的变形参数和强度参数来研究复杂应力状态下地下工程开挖过程及支护效果,尤其是深埋、高应力条件下的超大超长隧洞、大型洞室和陡高边坡的破坏形态、破坏机理及稳定状态的本构关系研究,都必须进行岩石的真三轴试验。对于其它材料如混凝土在复杂应力路径下的三轴强度及变形参数试验研究,常采用规范规定的立方体标准试块,而国内现有真三轴仪还无法进行这个尺寸的真三轴试验。等围压三轴试验岩石试件尺寸多为Φ 50mmX 100mm,应用较为普遍,设备也十分先进,而不等侧压真三轴试验设备近几年才出现,但试件断面尺寸也多为50mmX 50mm,这种小尺寸的真三轴试验设备具有设备先进、成本低和操作简单等优点,但小尺寸试件难于很好代表现场大尺度的工程岩体;本申请人于2009年开始自主研发多代大尺寸现场真三轴微机伺服控制系统,试验断面尺寸为500mmX500mm,由于比室内小尺寸试件体积大1000倍,其力学参数的代表性比小尺寸的室内试验好,但因设备笨重且昂贵、操作复杂、成本高等不足而开展的不多。可见,室内和现场真三轴试验仅涉及两种试件尺寸且二者体积相差1000倍,一方面不便于研究岩石在三向应力状态下三轴强度参数的尺寸效应,另一方面,大尺寸真三轴试验的成本比小尺寸试验成本高100倍以上,不便于广泛应用,而且精密仪器难于适应湿度大于80%的环境,使可靠度和精度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 目的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中尺寸岩石伺服控制真三轴试验装置,该装置可获得不同尺寸岩石试样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中尺寸岩石伺服控制真三轴试验装置,它包括顶板(1)、底板(31)、设置在顶板(1)和底板(31)之间的定位支柱(17)、顶部传力构件(2)、底部传力构件(15)、设置在顶部传力构件(2)下方的轴向千斤顶(4),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侧向测针(18)、上轴向测针(32)、下轴向测针(33)、侧向位移传感器(19)、上轴向位移传感器(19.1)、下轴向位移传感器(19.2)、与侧向位移传感器(19)匹配的侧向测杆(20)、与上轴向位移传感器(19.1)匹配的上轴向测杆(20.1)、与下轴向位移传感器(19.2)匹配的下轴向测杆(20.2)、计算机(29)、伺服控制单元、固定在轴向千斤顶(4)上的滑轮(5)、用于支撑滑轮(5)的支撑架(16)、设置在底部传力构件(15)顶部的侧向反力钢框架(9)、均匀布置在侧向反力钢框架(9)内四周上的多个侧向千斤顶(10);其中,所述每个侧向千斤顶(10)的轴向均贯穿设置侧向测针(18),侧向测针(18)的一端用于与试体(11)的侧面接触,侧向测针(18)的另一端与对应的侧向位移传感器(19)配合;所述上轴向测针(32)的一端用于与试体(11)的顶部接触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尺寸岩石伺服控制真三轴试验装置,它包括顶板(I)、底板(31)、设置在顶板(I)和底板(31)之间的定位支柱(17)、顶部传力构件(2)、底部传力构件(15)、设置在顶部传力构件(2)下方的轴向千斤顶(4),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侧向测针(18)、上轴向测针(32 )、下轴向测针(33 )、侧向位移传感器(19 )、上轴向位移传感器(19.1)、下轴向位移传感器(19. 2)、与侧向位移传感器(19)匹配的侧向测杆(20)、与上轴向位移传感器(19.1) 匹配的上轴向测杆(20.1 )、与下轴向位移传感器(19. 2 )匹配的下轴向测杆(20. 2 )、计算机(29)、伺服控制单元、固定在轴向千斤顶(4)上的滑轮(5)、用于支撑滑轮(5)的支撑架 (16)、设置在底部传力构件(15)顶部的侧向反力钢框架(9)、均匀布置在侧向反力钢框架 (9)内四周上的多个侧向千斤顶(10);其中,所述每个侧向千斤顶(10)的轴向均贯穿设置侧向测针(18),侧向测针(18)的一端用于与试体(11)的侧面接触,侧向测针(18)的另一端与对应的侧向位移传感器(19)配合;所述上轴向测针(32)的一端用于与试体(11)的顶部接触,上轴向测针(32)的另一端与对应的上轴向位移传感器(19.1)配合;所述下轴向测针(33)的一端用于与试体(11)的底部接触,下轴向测针(33)的另一端与对应的下轴向位移传感器(19. 2)配合,每个位移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计算机(29);所述轴向千斤顶(4 )和侧向千斤顶(10 )均通过伺服控制单元连接计算机(2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尺寸岩石伺服控制真三轴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侧向千斤顶(10)的一端连接侧向反力钢框架(9),每个侧向千斤顶(10)的另一端设有侧压板(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尺寸岩石伺服控制真三轴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设置在轴向千斤顶(4)底部的梯形传力体(6)、设置在梯形传力体(6)底部的万向球盘 (7)、位于万向球盘(7)下方用于压住试体(11)的轴压板(8)、设置在底部传力构件(15)顶部与侧向反力钢框架(9)底部之间的托板(14)、设置在托板(14)顶部用于托起试体(11)的轴向垫板(1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尺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维树,邬爱清,钟作武,丁秀丽,周火明,黄书岭,张宜虎,郝庆泽,刘元坤,陕亮,熊诗湖,刘洋,李通,李会中,叶圣生,段伟峰,韩军,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