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96479 阅读:2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9 00: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它包含有管体和手柄,管体前段部分呈圆弧形,管体中间部位设有刻度,在管体前端设有吸引窗;手柄的前端设有一个与吸引窗在同侧的筛状泄压口,所述泄压口大小为0.5-1.5cm2,呈圆形或椭圆形;吸引管的手柄为双层管状结构,手柄尾端是吸引管的出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吸引管可由术者自主、即时调节负压,维持宫腔内负压的持续稳定,减少了宫腔形态的变化,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吸引管为一次性用品,可防止交叉感染;手柄处双层设计,可避免管内血液向外渗漏,引起医源性感染。(*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用品,具体的说是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
技术介绍
负压吸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终止早起妊娠、子宫内膜取样检验、膜子宫内膜病变治疗等。负压吸宫所用吸引器分电动式和脚踏式。现多用电动式,例如,较为常用的B超引导下人工流产仪即为电动式负压吸引器,负压值显示在屏幕上,术者在观察宫腔内情况的同时可以直接监测负压情况,非常方便。如果负压超出安全范围,压力柱就变成红色警示,此时需减小负压。减小负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助手调节泄压阀,另一种是切断电源,终止负压产生。随着手术的进行,宫腔内负压会逐渐降低,当不能满足手术需要时,又需重复升压,在调整压力的过程中,吸管吸引窗处压力变化最明显,忽高忽低的负压,必对子宫壁产生忽强忽弱的吸引、牵拉,导致宫腔形态不断变化,增加了人工流产综合症发生的可能;增加了宫腔内血液逆流入腹腔,流产后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疾病的发生;术中反复调压,也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出血、感染的机会。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上述不足之处,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宫腔吸引管。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它包含有管体和手柄,在管体前端设有吸引窗,在手柄的前端设有一个筛状泄压口 ;所述的手柄为双层管状结构,其尾端是吸引管的出口。优选的是所述的泄压口与吸引窗在同侧。优选的是 所述的泄压口呈圆形或椭圆形。优选的是所述的泄压口大小为O. 5-1. 5cm2。优选的是所述的管体前段呈圆弧形。优选的是所述的管体的中间部位设有刻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吸引管可由术者自主、即时调节负压,维持宫腔内负压的持续稳定,减少了宫腔形态的变化,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吸引管为一次性用品,可防止交叉感染;手柄处双层设计,可避免管内血液向外渗漏,引起医源性感染。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由图1所示的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它包含有管体I和手柄2,管体I前段部分呈圆弧形,管体I中间部位设有刻度,在管体前端设有吸引窗3 ;手柄2的前端设有一个与吸引窗3在同侧的筛状泄压口 4,所述泄压口 4大小为O. 5-1. 5cm2,呈圆形或椭圆形;吸引管的手柄2为双层管状结构,手柄2尾端是吸引管的出ロ 5,内层尾端开放状态。手术前,开放泄压孔,零负压进入宫腔达宫底后,稍后退,术者持管并用拇指盖严泄压孔,开动吸引器,负压达有效安全范围后手术开始,随着负压的上升,缓慢间断放开泄压孔(根据手术要求放松泄压孔面积)泄压,維持宫腔内负压在安全有效范围,术毕完全放开泄压孔,宫腔内负压降至零,退出宫腔。以上所举实施例仅用为方便举例说明本技术,在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范畴,所属
的技术人员所`作各种简单变形与修饰,均应包含在以上申请专利范围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它包含有管体(1)和手柄(2),在管体(1)前端设有吸引窗(3),其特在于:在手柄(2)的前端设有一个筛状泄压口(4);所述的手柄(2)为双层管状结构,其尾端是吸引管的出口(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它包含有管体(I)和手柄(2),在管体(I)前端设有吸引窗(3),其特在于在手柄(2)的前端设有一个筛状泄压口(4);所述的手柄(2)为双层管状结构,其尾端是吸引管的出口(5)。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其特在于所述的泄压口(4)与吸引窗⑶在同侧。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秀霞魏本荣法丽坤贾晓张倩
申请(专利权)人:胶南市妇幼保健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