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驱受效井同心式排气掺稀采油生产管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91412 阅读:2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8 04:39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火驱受效井同心式排气掺稀采油生产管柱,由同心套设并分别悬挂于井口设备上的内管柱和外管柱构成;内管柱由第一油管和其下方设置的抽油泵构成;外管柱由上至下顺序连接有第二油管、排气掺稀封隔器、第三油管和气锚;通过排气掺稀油封隔器的独特结构设计,实现了将稀油从油套环空之间掺入,经由封隔器内部交叉桥式通道的纵向通道流到抽油泵下并与原油混合,达到掺稀降粘举升的效果;同时井底气体通过气锚的分离,上浮至封隔器下部,并且通过交叉桥式通道的横向通道进入到内、外管柱之间的环空,最后通过井口设备排出井外,保证了火驱收效井的正常工作,不仅有效解决了掺稀油问题,而且避免了残余气体对油井套管的损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稠油热采领域中的火烧油层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火驱受效井同心式排气掺稀采油生产管柱
技术介绍
辽河油田稠油由于其胶质、浙青含量甚高,流动性差,因而开采难度较大,所以多采用蒸汽吞吐方式开发;但随着蒸汽吞吐轮次的增多,蒸汽吞吐后期效果不好,因此目前在辽河油田高升采油厂采用火驱技术作为开采方式。火驱注汽井注入大量压缩空气后,在井下进行燃烧,燃烧后释放的热量加热稠油,驱动原油进入火驱生产井,进而进行举升生产。但是,随着燃烧后残留汽体的增多,大部分汽体排入生产井,造成受效生产井井底汽量增大,日排气量达到2000030000m3。导致从油套还空掺稀油降粘方式无法进行,从而造成生产井无法正常生产。另外,燃烧后的汽体含有大量C0、C02、N0、N02和N2等气体,这些气体在高温、高压状态下,严重腐蚀套管,大大降低了油井的使用寿命。由此,本专利技术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火驱受效井同心式排气掺稀采油生产管柱,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火驱受效井同心式排气掺稀采油生产管柱,可以实现从油套环空掺稀油,降低原油降粘,以保证现场生产的顺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火驱受效井同心式排气掺稀采油生产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油生产管柱由同心套设并分别悬挂于井口设备上的内管柱和外管柱构成;所述内管柱由第一油管和其下方设置的抽油泵构成,第一油管通过螺纹悬挂于井口设备的小四通之上;所述外管柱由上至下顺序连接有第二油管、排气掺稀封隔器、第三油管和气锚;所述第二油管通过螺纹悬挂于井口设备的大四通之上;所述排气掺稀封隔器包括有上接头和下接头,所述上、下接头之间内接有一个两端封闭的夹层管柱;所述夹层管柱由一外中心管和其内部间隙套设的内中心管构成,所述内中心管在轴向方向的中部位置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凸缘部,所述凸缘部外壁与外中心管的内壁密封接触,各凸缘部外壁上设有与内中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火驱受效井同心式排气掺稀采油生产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油生产管柱由同心套设并分别悬挂于井口设备上的内管柱和外管柱构成; 所述内管柱由第一油管和其下方设置的抽油泵构成,第一油管通过螺纹悬挂于井口设备的小四通之上; 所述外管柱由上至下顺序连接有第二油管、排气掺稀封隔器、第三油管和气锚;所述第二油管通过螺纹悬挂于井口设备的大四通之上; 所述排气掺稀封隔器包括有上接头和下接头,所述上、下接头之间内接有一个两端封闭的夹层管柱;所述夹层管柱由一外中心管和其内部间隙套设的内中心管构成,所述内中心管在轴向方向的中部位置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凸缘部,所述凸缘部外壁与外中心管的内壁密封接触,各凸缘部外壁上设有与内中心管导通的透孔;所述外中心管上设有与所述透孔对应连通的通孔;在所述通孔下方的外中心管管壁上套设有扶正装置,所述扶正装置的外壁与油井套管内壁接触;扶正装置上侧设有卡瓦座和开口朝上的多个卡瓦;所述卡瓦座上方的外中心管管壁上套设有径向尺寸呈向下渐缩的锥体,所述锥体由安全销钉固定于外中心管的管壁上;在锥体与上接头之间设有多个呈间隔设置的胶筒和隔环;在所述上接头上设有与夹层管柱的夹层导通的第一穿孔;在所述内中心管底端设有与夹层导通的第二穿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驱受效井同心式排气掺稀采油生产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中心管的下部沿着周向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传兴张洪宝魏凯刘祖合顾辉杨冬梅陈鹏赵树杰魏冉许佳赛塔耀晶李贤杰高彦生徐宝珠庄健孙古华汤天奎戚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