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施肥、精量播种联合作业机。目的是免耕作业三行。正向种肥分施、精量、播种的联合作业机,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主要结构是机架2上装配三个单体,每个单体装配开沟器7、排肥箱1、排种箱16、排种器15、开沟器9及镇压轮11和覆土环10。主要优点是:亩产量增加15~20%,适用各种粒状、粉状肥料,可在450~700毫米内调整行距,在80~120毫米内调整深施肥,在30~60毫米内调整播种,生产效率达0.(*该技术在200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施肥、精量播种联合作业机。在现有技术中,我国大多数农机厂生产的施肥播种机,主要结构是:地轮安装在机架外侧,以及肥箱、种箱、传动链机构、开沟器和覆土镇压装置。其目的是施肥、播种和覆土同时进行。其不足之处是:机具多为框架结构,可调使用范围受到限制,如无精量播种、无免耕、无深施肥及无镇压功能,由于地轮布局在机架外侧,故影响到播种机在地界或地埂处的正常使用。本技术的目的是:研制一种在硬茬地或翻整过的软地上,免耕作业三行、正向种肥分施、精量播种的联合作业机,提高在各种农田上的作业能力,提高播种作业的效率和质量。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是:在机架2上装配三个完成作业的单体,每一个单体中,上下可调的破茬开沟器7装配在机架2上,支持架4和开沟器架5以铰接形式联结,并固定在机架2上,在支持架4上装配排肥箱1、排种箱16和排种器15,在开沟器架5上装配上下可调的排种开沟器9、镇压轮11和覆土环10,轴20用地轮悬臂架21与机架2相联接,轴20上装配地轮8和一对主动链轮19,主动链轮19用链条3分别联结排肥箱1中的上轴24上链轮27、下轴23上链轮26和排种器15中的链轮28。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还包括:在机架2前部用破茬刀座18和“U”型螺栓装配上下可调破茬开沟器7,其中破茬刀41后侧焊接对称的两块带有缺口的翼板44,翼板44之间下方焊接挡土板42,其上方装配漏肥管43。-->与漏肥管43上部相连接的排肥箱1中,上下轴24和23上分别固定搅刀套31、链轮27和链轮26、排肥轮25,链条3联结从动链轮26和27。或者在排肥箱1中,轴38上装配轴向可移动的排肥盒36和阻塞套37,传动链条3连接轴38上的从动链轮26。轴20上装配主动链轮19和地轮8,轴20两端通过悬臂架21装配在机架2上中间单体的两侧。在排种器15中的转轴上装配取种轮45,轴套22两端分别联接转轴端部和连轴接杆14,连轴接杆14由接杆29和万向接头30组成,在中间单体一侧的轴套22上装配链轮28,取种轮45的圆周边窝眼中,装配压簧46和螺栓47。机架2上固定支持架4一端,可上下滑动的拉杆12装配在支持架4的另一端,拉杆12下端与开沟器架5铰接。本技术的附图图面说明如下:图1:主视图,纵向结构示意图;图2:左视图,横向结构示意图;图3:左视图,是表示图2中又一排肥结构示意图;图4:图1中破茬开沟器7的局部主视图和左视图。图5:图1排种器中的取种轮45剖视图。以上图中所有标号说明如下:1-排肥箱,2-机架,3-链条,4-支持架,5-开沟器架,6-排肥输送管,7-破茬开沟器,8-地轮,9-排种开沟器,10-覆土环,11-镇压轮,12-拉杆,13-排种漏斗,14-联轴接杆,15-排种器,16-排种箱,17-顶丝,18-破茬刀座,19-主动链轮,20-地轮轴,21-地轮悬臂架,22-轴套,23-下轴,-->24-上轴,25-排肥轮,26-排肥链轮,27-拨肥链轮,28-排种链轮,29-接杆,30-万向接头,31-搅刀套,32-排肥轮,33-结合套,34-排肥支座,35-轴销,36-排肥盒,37-阻塞套,38-排肥轴,39-卡箍,40-顶丝,41-破茬刀,42-挡土板,43-漏肥管,44-翼板,45-取种轮,46-压簧,47-限位螺栓。本技术的实施例如下:实施例1:参看图1~图5所示,由独梁方钢和焊有与拖拉机相连接的上下悬挂臂组成机架2,机架2上装配三个完成同样功能的单体,每一个单体中,破茬开沟器7由破茬刀座18和“U”型螺栓固定在机架2上,开沟器7在机架2上,既可左右移动,又可上下移动进行调节;支持架4一端固定在机架2,开沟器架5一端铰接在支持架4下部孔内。拉杆12上端装配在支持架4后端接头上可上下滑动,拉杆12下端铰接在开沟器架5上。在支持架4上前后分别固定排肥箱1和排种器15,在排种器15上部固定有排种箱16。在开沟器架5上固定可上下调节的排种开沟器9和镇压轮11以及覆土环10,这样,破茬开沟器7、排种开沟器9、镇压轮11及覆土环10从前到后依次排列在同一条播行直线上。排肥箱1中,上轴24上的搅刀套31焊有“L”型搅刀,整体搅刀呈螺旋线运转,分别松开搅刀套31和排肥轮25上的顶丝,即可在上下轴24和23上移动,来调节排肥行距。下轴23上固定排肥轮25,中间单体一侧上下轴24和23分别固定从动链轮27和26,排肥箱1底部的漏肥口通过输送管6与开沟器7下端相通。轴20上的一主链轮19通过链条3连接从动轮27和26,另一主链轮19通过链条3连接轴套22上固定的从-->动链轮28。排种器15上方联接排种箱16,下方联接排种漏斗13,漏斗13下端对应固定在开沟器架5上的排种开沟器9;排种器15内,转轴上固定的取种轮45中,其外径周边上有三排若干个窝眼,窝眼内装配限位螺栓47和压簧46,通过上下调整螺栓47,来控制窝眼内贮存种籽的播种量。在中间单体上,穿过排种器15的转轴两端连结轴套22,其中一侧轴套上固定从动链轮28,与主动链轮19通过链条3连结,轴套22与联轴接杆14相联,联轴接杆14由接杆29和万向接头30相连组成,其中以更换不同长度的接杆29来调节开沟器9之间的播种距离。拉杆12下端铰接在开沟器架5上,上端通过支持架4后端接头,并可上下滑动。开沟器架5后部装配镇压轮11和拖挂的“V”型覆土环10。上述所说的三个单体,横向间距的调整是通过两侧单体实现的。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采用4~11瓦功率的小四轮拖拉机以后置三点全悬挂方式联结,首先根据不同的肥料、种籽、田地来调整破茬开沟器7和排种开沟器9的高低及三个单体之间的间距,开沟器7距地面以下80~120毫米内调节,开沟器9距地面以下30~60毫米内调节,行距在450~700毫米内调节。当拖拉机和本技术处于工作状态下,地轮8随拖拉机的前进而转动,从而使轴20上的两个链轮19转动,经链条3带动从动轮27、26及28工作,排肥箱1中上下轴24和23中的搅刀套31及排肥轮25转动,使肥料源源不断地经输送管6、开沟器7施加于地沟中,由于开沟器7两翼板44的作用,故其两侧部分土壤经缺口回落于沟中覆盖在肥料上。排种箱16的种籽经排种器15,在取种轮45的转动下,将一定数量的种籽排出落入排种开沟器9所开出的土沟中,经镇-->压轮11和覆土环10相继工作,最后完成整个一系列破茬开沟、深施底肥、精量或半精量播种、镇压及覆土功能。实施例2:参看图3所示,仅排肥部分结构不同,其余结构完全相同。排肥支座34上,轴38中从动链轮26与结合套33以牙嵌形式配合,结合套33由顶丝40固定在轴38上,每个排肥盒36中均在通过的轴38上装配有轴销35、卡箍39、排肥轮32及阻塞套37。其三个单体之间的排肥行距是这样调整的,中间单体不动,将左右单体中轴销35拨出,松开卡箍39,整个排肥部件在轴38上移动,确定行距之后,在轴38上两边有若干个通孔,在相应的孔内插上轴销35,固定卡箍39,即完成调整行距工作。其工作原理是这样的,从动轮26带动轴38转动,排肥轮32随之转动工作,使盒36内流动性较好的肥料以一定的流量排出,落入沟内。本技术的优点是:1、一次完成破茬开沟——施放底肥——覆土——精量排种——镇压——覆土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免耕精量联合播种机,包括:排肥箱1、排种箱16固定在排种器15上,以及镇压轮11和覆土环10,其特征是:机架2上装配三个单体每一个单体是由支持架4和开沟器架5铰接以及上下可调的破茬开钩器7组成,在支持架4上装配排肥箱1、排种箱16和排种器15,在开沟器架5上装配上下可调的排种开沟器9、镇压轮11和覆土环10,地轮8和主动链轮19与轴20装配,并用地轮悬臂架21与机架2联接,主动链轮19,用链条3分别联结排肥箱1上的从动链轮和排种器15上的从动链轮2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免耕精量联合播种机,包括:排肥箱1、排种箱16固定在排种器15上,以及镇压轮11和覆土环10,其特征是:机架2上装配三个单体每一个单体是由支持架4和开沟器架5铰接以及上下可调的破茬开钩器7组成,在支持架4上装配排肥箱1、排种箱16和排种器15,在开沟器架5上装配上下可调的排种开沟器9、镇压轮11和覆土环10,地轮8和主动链轮19与轴20装配,并用地轮悬臂架21与机架2联接,主动链轮19,用链条3分别联结排肥箱1上的从动链轮和排种器15上的从动链轮2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耕精量联合播种机,其特征是:在机架2前部用破茬刀座18和“U”型螺栓装配上下可调的破茬开沟器7,其中破茬刀41后侧焊接对称的两块带有缺口的翼板44,翼板44之间下方焊接挡土板42,其上方装配漏肥管4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耕精量联合播种机,其特征是:排肥箱1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恒全,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省西安农业机械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7[中国|西安]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