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颜福俊专利>正文

一种外置智能闹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80420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5 04: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智能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外置智能闹铃,其包括电路板、响铃装置和起装饰作用的外壳,电路板包括驱动电路和外露的接口,驱动电路根据从接口接收的音频信号驱动响铃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与手机等智能设备连接的外置智能闹铃,通过手机等智能设备给电路板输入信号,由电路板控制驱动装置驱动响铃装置响铃,外置智能闹铃不仅音量大,而且可以作为装饰物,实用性强、装饰性也强。(*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智能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外置智能闹铃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智能设备,特别是手机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重大。目前手机的都设有闹钟功能,此功能通过编写好的应用程序直接控制手机内设的喇叭发出声响,然而由于手机喇叭的音量范围有限,常常因为音量过小而难以唤醒用户或者提示用户。手机逐渐取代传统的指针式机械式闹钟,然而,在以前的生活中,闹钟不仅起到定时闹铃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其装饰房间的作用,闹钟美观的造型为生活添加不少情调,但具有闹铃功能的手机却无法达成成为装饰品的效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需要能实现闹钟的功能设备,还要求设备在实现闹钟功能的同时增添生活情趣,提高生活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音量大、实用、可作为装饰物的外置智能闹铃。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外置智能闹铃,包括电路板、响铃装置和起装饰作用的外壳,电路板包括驱动电路和外露的接口,驱动电路根据从接口接收的信号驱动响铃装置。其中,响铃装置包括铃铛和敲击杆件,铃铛固设于外壳,外壳设有用于敲击杆件穿过并摆动的通孔,敲击杆件的一端与驱动装置驱动连接,敲击杆件的另一端穿过通孔伸出外壳,驱动装置驱使敲击杆件摆动时,敲击杆件间歇式与铃铛碰接。其中,响铃装置还包括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位于底板与外壳之间,驱动装置包括马达和传动件,马达与敲击杆件通过传动件驱动连接。其中,马达的转轴的自由端设有转动件,转动件的中心线与马达的转轴不在同一直线上,马达的转轴转动时,转动件与传动件的一端间歇式地触接。其中,电路板包括信号输入模块(100)、信号处理模块(200)和驱动模块(300),信号输入模块(100)的输出端与信号处理模块(200)的输入端电连接,信号处理模块(200)的输入端与驱动模块(300)电连接,驱动模块(300)的输出端与驱动装置的输入端电连接。其中,信号处理模块(200)包括电阻R6、电阻R7、电容Cl、电阻R8、电阻R9、极性电容C2、三极管Q1、电阻10、二极管Dl、二极管D2、极性电容C3、电阻R11、电阻R12和第三电源 VCC3,电阻R6的一端与信号输入模块(100)的第一输出端R连接,电阻R7的一端与信号输入模块(100)的第二输出端L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电阻R7的另一端与电容Cl的一端连接;电容Cl的另一端与电阻R8的一端、三极管Ql的基极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l的集电极、电阻R9的一端、极性电容C2的正极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与第三电源VCC3连接;极性电容C2的负极与电阻RlO的一端、二极管Dl的负极、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与极性电容C3的正极、电阻Rll的一端、电阻R 12的一端连接;电阻R12的另一端与驱动模块(300)的输入端连接;三极管Ql的发射极、电阻RlO的另一端、二极管Dl的正极、极性电容C3的负极和电阻Rll的另一端分别接地。其中,驱动模块(300)包括三极管Q2、电阻Rl3、三极管Q3、电容C7、电阻R14、电容C4和开关SW,三极管Q2的基极与电阻R12的一端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电阻R13的一端连接;电阻R13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电阻R14的一端连接,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第三电源VCC3连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电容C7的一端、开关SW的一端连接,开关SW的另一端与电容C4的一端、驱动装置的第一输入端Ml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电容C7的另一端、电容C4的另一端和驱动装置的第二输入端M2分别接地。其中,信号输入模块(100 )包括接头P、电阻Rl、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容C8、第一电源VCCl和第二电源VCC2,接头P的第四脚P4与电阻R4的一端、电阻R5的一端连接;接头P的第六脚P6与电阻R2的一端、电阻R3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与第二电源VCC2连接;接头P的第八脚P8与第二电源、电容C8的一端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电容C8的另一端、接头P的第一脚P1、第二脚P2、第十五脚P15、第十六脚P16与第二十脚P20分别接地;接头P的第十脚PlO与电阻Rl的一端连接,电阻Rl的另一端与接头P的第一脚Pl连接;接头P的第十三脚P13与第一电源VCCl连接;接头P的第二十七脚P27与电阻R6的一端连接;接头P的第二十八脚P28与电阻R7的一端连接。其中,信号输入模块(100)还包括micro USB接口 J,micro USB接口 J的第一端JOl与第二电源VCC2连接,micro USB接口 J的第二端J02接地。其中,电路板还包括O欧电阻R15和电容C9,O欧电阻R15的一端与第一电源VCCl连接,O欧电阻R15的另一端、电容C9的一端与第三电源VCC3连接,电容C9的另一端接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一种外置智能闹铃,包括电路板、响铃装置和起装饰作用的外壳,电路板包括驱动电路和外露的接口,驱动电路根据从接口接收的信号驱动响铃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为与手机等智能设备连接的外置智能闹铃,通过手机等智能设备给电路板输入信号,由电路板控制驱动装置驱动响铃装置响铃,外置智能闹铃不仅音量大,而且可以作为装饰物,实用性强、装饰性也强。附图说明利用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图1是本技术的外置智能闹铃的实施例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外置智能闹铃的实施例1的底板及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外置智能闹铃的实施例1的底板及驱动装置的另一角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外置智能闹铃的实施例1的底板及驱动装置的又一角度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外置智能闹铃的实施例1的整体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外置智能闹铃的实施例1的另一角度整体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外置智能闹铃的实施例1的又一角度整体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外置智能闹铃的实施例2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外置智能闹铃的实施例2的外壳及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的外置智能闹铃的实施例2的整体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的外置智能闹铃的实施例1的电路图。图1至图10中包括有I外壳、10铃铛、11通孔、12容置槽、13接头开孔、2底板、3电路板、4马达、41转动件、5传动件、6敲击杆件、61锤头部、7固定板、8柔性缓冲片、信号输入模块100、信号处理模块200、驱动模块300、电阻R6、电阻R7、电容Cl、电阻R8、电阻R9、极性电容C2、三极管Q1、电阻10、二极管D1、二极管D2、极性电容C3、电阻R11、电阻R12、第三电源VCC3、三极管Q2、电阻R13、三极管Q3、电容C7、电阻R14、电容C4、开关SW、驱动装置的第一输入端Ml、驱动装置的第二输入端M2、信号输入模块100的第一输出端R、信号输入模块100的第二输出端L、接头P、接头P的第四脚P4、接头P的第六脚P6、接头P的第八脚P8、接头P的第一脚P1、第二脚P2、第十五脚P15、第十六脚P16、第二十脚P20、接头P的第十脚P10、接头P的第十三脚P13、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外置智能闹铃,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路板、响铃装置和起装饰作用的外壳,所述电路板包括驱动电路和外露的接口,所述驱动电路根据从所述接口接收的信号驱动所述响铃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置智能闹铃,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路板、响铃装置和起装饰作用的外壳,所述电路板包括驱动电路和外露的接ロ,所述驱动电路根据从所述接ロ接收的信号驱动所述响铃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ー种外置智能闹铃,其特征在于所述响铃装置包括铃铛和敲击杆件,所述铃铛固设于所述外壳,所述外壳设有用于所述敲击杆件穿过并摆动的通孔,所述敲击杆件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装置驱动连接,所述敲击杆件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伸出所述外売,所述驱动装置驱使所述敲击杆件摆动时,所述敲击杆件间歇式与所述铃铛碰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ー种外置智能闹铃,其特征在于所述响铃装置还包括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位于所述底板与所述外壳之间,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马达和传动件,所述马达与所述敲击杆件通过所述传动件驱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ー种外置智能闹铃,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的转轴的自由端设有转动件,所述转动件的中心线与所述马达的转轴不在同一直线上,所述马达的转轴转动时,所述转动件与所述传动件的一端间歇式地触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ー种外置智能闹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包括信号输入模块(100)、信号处理模块(200)和驱动模块(300),所述信号输入模块(100)的输出端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200)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信号处理模块(200)的输入端与所述驱动模块(300)电连接,所述驱动模块(300)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入端电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ー种外置智能闹铃,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200)包括电阻R6、电阻R7、电容Cl、电阻R8、电阻R9、极性电容C2、三极管Q1、电阻10、ニ极管Dl、ニ极管D2、极性电容C3、电阻R11、电阻R12和第三电源VCC3, 电阻R6的一端与信号输入模块(100)的第一输出端R连接,电阻R7的一端与信号输入模块(100)的第二输出端L连接; 电阻R6的另一端、电阻R7的另一端与电容Cl的一端连接;电容Cl的另一端与电阻R8的一端、三极管Ql的基极连接; 电阻R8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l的集电极、电阻R9的一端、极性电容C2的正极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与第三电源VCC3连接; 极性电容C2的负极与电阻RlO的一端、ニ极管Dl的负极、ニ极管D2的正极连接; ニ极管D2的负极与极性电容C3的正极、电阻Rll的一端、电阻R 12的一端连接; 电阻R12的另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福俊山上博之
申请(专利权)人:颜福俊山上博之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