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一种灰土、防渗膜局部复合地基结构,应用于变电工程的地基处理结构。
技术介绍
坐落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变电站,都面临如何消除黄土地基湿陷性的问题,而消除黄土湿陷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换土、挤密等)来改善黄土的岩土体性质,从黄土本身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消除能引起黄土湿陷性的决定性因素一/K。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主要有垫层法、强夯法、挤密法、预浸水法等。这几种常规地基处理方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普遍都存在着工程造价高、地基改良后可靠度低等缺点。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在甘肃境内主要应用垫层法或挤密法来消除黄土的湿陷性,垫层法规范规定可处理厚度为1-3米的湿陷性黄土,而挤密法可以处理厚度为5-15米的湿陷性黄土。国际上土工防渗膜的应用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首先用于游泳池和灌溉渠道防渗,然后发展到土石坝、水闸、垃圾堆积场防渗处理及其他土建工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土工合成材料的应用又有了新的飞跃,产品型式不断革新,各种复合型、组合型土工合成材料不断涌现。如今,用土工防渗膜系统作为长期措施替代传统的衬砌法对大坝等水工建筑物进行防渗处理已被工程 ...
【技术保护点】
灰土、防渗膜局部复合地基结构,包括埋于地表的建、构筑物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建、构筑物基础的底部呈方形,建、构筑物基础的下部是上层三七灰土层,上层三七灰土层的下部依次是第一防渗膜、下层三七灰土层和第二防渗膜,所述第一防渗膜、第二防渗膜环绕所述建、构筑物基础的底面铺设。
【技术特征摘要】
1.灰土、防渗膜局部复合地基结构,包括埋于地表的建、构筑物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建、构筑物基础的底部呈方形,建、构筑物基础的下部是上层三七灰土层,上层三七灰土层的下部依次是第一防渗膜、下层三七灰土层和第二防渗膜,所述第一防渗膜、第二防渗膜环绕所述建、构筑物基础的底面铺设。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灰土、防渗膜局部复合地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渗膜、第二防渗膜的外边缘与建、构筑物基础的垂直距离至少为建、构筑物基础边长的四分之三,并且不小于lm。3.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雒亿平,范雪峰,付兵彬,杜鸿,朱文化,邓永婕,夏懿,徐昊亮,杨晶,张中丹,宋汶秦,贾春蓉,张军,杨昌海,余泳,田云飞,孙志宏,魏勇,李玉科,万小花,李麟鹤,韩建锋,梁魁,薛国斌,朱海涛,卢宏达,张琦,丁政中,马国伟,张艳霞,陈兆燕,
申请(专利权)人: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甘肃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