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注射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41996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05 15: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一次性注射器,包括针座、针筒和芯杆,还包括支撑件,支撑件被固定在针筒上,且使针座相对针筒固定,支撑件和芯杆被配置成:当芯杆回拉时,芯杆作用于支撑件并使支撑件与针筒脱离。(*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一次性注射器,具体涉及一种在使用后可将针头回拉至针筒内的一次性注射器。
技术介绍
为避免给人类或动物输入或取出介质时发生交叉感染,皮下注射器必须一次性使用,在使用后即作为垃圾处理。目前使用最多的一次性注射器是由空腔筒体、针头以及装配在筒体内的定程活塞组成。这种注射器所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注射完毕之后,其针头仍留在外面,不仅为注射器垃圾的搬运、销毁处理带来不便,同时可能因不慎而扎伤医护人员,造·成病菌的二次交叉感染,成为一个不能忽视的医疗隐患,因此出现了针头可回缩的一次性注射器。中国专利CN1803212公开了“一种安全自毁医用注射器”,包括针筒和针座,其中针筒和针座通过设置在针座外侧的环形凸台和设置在针筒内侧的环形凹槽相互连接,这种结构的缺陷在于手动后拉针座时,使环形凸台与环形凹槽相互脱离需克服的阻力很大,十分费力且不好操作,另外会造成装配困难,装配时容易因用力过猛而使环形凸台直接越过环形凹槽而导致装配失败。PCT专利申请PCT/CN2010/000520公开了 “针尖可回缩一次性安全注射器”,其中通过针座和针筒间的止位凸台结构和自毁挡条来使针座相对针筒定位。自毁挡条的支撑脚连接在针筒内侧的凹坑中,在针座回缩的过程中,自毁挡条受力变形与凹坑脱离连接,从而允许针座回缩进入针筒内。这样的结构仍然存在在一些缺陷,如装配时需使自毁挡条的支撑脚与针筒上的凹坑对准并插入,增加了装配的难度。注射时自毁挡条对针座的支撑力不够,使得注射时针头不够稳定,且针座回缩的过程仍然需要克服止位凸台造成的阻力。在注射过程中,针头会受到被注射者肌体的反作用力而对针座产生向针筒内的压力,这时要求针座受到足够的支撑以保持稳定。与之相反,在注射完毕,回拉针头时,则希望针座回缩的过程受到尽量小的阻力。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装配方便、针头和针座在注射时稳定、注射后回拉时阻力小的一次性注射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注射时针座保持足够稳定,而在注射完毕后,又能很轻松地将针座和针头拉回针筒的一次性注射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一次性注射器,包括针座、针筒和芯杆,还包括支撑件,支撑件被固定在针筒上,且使针座相对针筒固定,支撑件和芯杆被配置成当芯杆回拉时,芯杆作用于支撑件并使支撑件与针筒脱离。在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支撑件和芯杆被配置成通过使支撑件产生形变的方式使支撑件从针筒脱离。在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方式中,针座和支撑件被配置为使来自针座的力作用于支撑件的周缘或端部。在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芯杆和支撑件被配置为使来自芯杆的力作用于支撑件的中央部位。在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支撑件具有周缘或端部,周缘和端部位于设在针筒内侧的与之相对应的环形凹槽或相互独立的凹坑中。在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中,支撑件为圆形、花瓣状、条状或辐射状。在本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支撑件为圆形薄片。在本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支撑件为整片的、开有单槽的或者开有多槽的。 在本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支撑件的中央部位向针座凸起。在本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支撑件具有向针座凸起的球面、弧面、伞形面或多棱面。在本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当芯杆作用于支撑件时,支撑件反向翻转。在本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针座仅在支撑件的周缘或端部处与支撑件接触。在本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针座的底面是自外向内凹进的锥形面、多棱面、球面或弧面。在本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支撑件至少有一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薄。在本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支撑件上至少有一部分具有与其他部分更大的弹性或柔性。在本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在芯杆的杆头上设置有一种结构,该结构包括依次相连的片状部、颈状部和阻挡部,片状部可在朝向或背离阻挡部的方向上偏转,片状部的直径大于阻挡部的直径,颈状部的直径小于片状部和阻挡部的直径,且颈状部的长度,亦即片状部和阻挡部之间的间隔距离被设置为当片状部朝向阻挡部偏转时,片状部会由于抵靠在阻挡部的周缘上而不能继续偏转,并形成一个扁锥面,而片状部在背离阻挡部的方向上则可以自由偏转。根据本技术公开的一次性注射器通过使在注射时支撑件的受力位置接近或重合,从而使其受力达到平衡,进而保持了针座和针头在注射时的稳定;而在回拉芯杆时,则通过使受力位置错开产生力矩,使得如同杠杆一样,只需很小的力就可使支撑件与针筒脱开。而将支撑件设置为向针座凸起的球面、弧面或伞形面一方面可以提高支撑件对针座的支撑力,另一方面借助球面、弧面、多棱面或伞形面反向翻转时产生的力,使支撑件与针筒更容易脱开。此外,圆形支撑件和环形凹槽的配合方式无需在周向上使两者对准,从而使装配更为简单。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次性注射器的一个实施例的部分轴切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支撑件一个实施例的横截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支撑件另一个实施例的横截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支撑件另一个实施例的横截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支撑件另一个实施例的横截面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回拉部的一个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支撑件另一个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支撑件另一个实施例的横截面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支撑件另一个实施例的横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如图1所示,图中I为针座、2为针筒、3为支撑件、4为心杆的杆头。支撑件3可以有多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如圆片状、花瓣状、条状或辐射状等,从而相应地具有周缘或端部31。支撑件3优选由具有一定挠性的材料如塑料等制成。支撑件3的周缘或端部31位于设在针筒2内侧的与之相对应的环形凹槽或相互独立的凹坑21中。针座I通过密封圈5密封地配合在针筒2中,且在图1中上方(即底座的前方)受到针筒2的约束,下方(即底座的后方)受到支撑件3的支撑,从而被保持在针筒2和支撑件3之间。针座I被配置为仅在位于或邻近支撑件3的周缘或端部31处与支撑件3接触。例如图1中所示,将针座I的底面11设置为如漏斗般自其最外缘向针座I的中心通孔12逐渐凹进。这样支撑件3对针座I的受力位置与针筒I上的环形凹槽或凹坑21对支撑件3的受力位置十分接近,甚至是近乎重合的,于是针头(未示出)在注射时受到的压力经由针座I被直接传递至针筒2,从而使支撑件3和针座I在注射过程中均能保持很好的稳定性。支撑件3具有中心通孔35,芯杆的杆头4上设置有回拉部41。当注射时,推动芯杆,杆头4上的回拉部41可挤过中心通孔35,然而在回拉芯杆时,回拉部41则会被堵在中心通孔35的孔口处,向支撑件3施加回拉的力。此时支撑件3在其周缘或端部31受到环形凹槽或凹坑21的向上的支撑力,而在其中央部位则受到回拉部41的向下的力,由于受力位置间存在距离,且受力的方向不同,因此作用在支撑件3的受力形成了力矩,在力矩的作用下,支撑件3发生变形,自其中央部位开始向下运动,同时带动其周缘或端部31自环形凹槽或凹坑21脱离,并且由于该力矩的存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一次性注射器,包括针座、针筒和芯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被固定在所述针筒上,且使所述针座相对所述针筒固定,所述支撑件和所述芯杆被配置成:当所述芯杆回拉时,所述芯杆作用于所述支撑件并使所述支撑件与所述针筒脱离。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3.18 CN 201110066021.X;2011.09.29 CN 2011101.一种一次性注射器,包括针座、针筒和芯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被固定在所述针筒上,且使所述针座相对所述针筒固定,所述支撑件和所述芯杆被配置成当所述芯杆回拉时,所述芯杆作用于所述支撑件并使所述支撑件与所述针筒脱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注射器,其中,所述支撑件和所述芯杆被配置成通过使所述支撑件产生形变的方式使所述支撑件从所述针筒脱离。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注射器,其中,所述针座和所述支撑件被配置为使来自所述针座的力作用于所述支撑件的周缘或端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注射器,其中,所述芯杆和所述支撑件被配置为使来自所述芯杆的力作用于所述支撑件的中央部位。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注射器,其中所述支撑件具有周缘或端部,所述周缘和端部位于设在所述针筒内侧的与之相对应的环形凹槽或相互独立的凹坑中。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注射器,其中所述支撑件为圆形、花瓣状、条状或辐射状。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注射器,其中所述支撑件为圆形薄片。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注射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波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和康医疗器材有限公司江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