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体用电池系统以及移动体用电池系统的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539411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05 05:14
移动体用电池系统(100)搭载于具有充电装置(5)和包括多个目的负载(6a、6b)而形成的负载装置(6)的移动体(1)中。移动体用电池系统具备:多个组电池(2、3、4);对多个组电池、充电装置、以及负载装置间的连接状态进行切换的电力控制电路(7)。特别具备:存储部件(10),其存储运用信息;估计部件(15),其基于运用信息来估计运用周期中的电力消耗模式;以及控制部件(15),其对电力控制电路进行切换控制,以使得按照该电力消耗模式来提供负载装置的消耗电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例如搭载于具有包括为了相互不同的目的而被电力驱动的多个目的负载在内而形成的负载装置的移动体中,且具备由多个二次电池单元构成的多个组电池而形成的移动体用电池系统以及该电池系统的充放电控制方法的

技术介绍
作为例如车辆、船舶、或者航空器等的移动体的动力源,有时运用从搭载于移动体中的电池系统释放的电力。在该种电池系统中,广泛已知使用通过将能充电的二次电池单元组合起来而形成的组电池。特别地,存在以下技术,即作为搭载于消耗电力较大的移动体中的电池系统,通过并联或串联连接多个组电池来实现放电容量的增大。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以下电池系统,即在具备多个组电池的电池系统中进行充放电时,在与各组电池一体设置的存储部件中存储与组电池的充放电状态(例如,组电池的充电量和温度等)相关的信息,通过控制部件参照该信息,在充电时,按照充电量从少到多的顺序对组电池进行满充电,在放电时按照充电量从多到少的顺序对组电池进行满放电,这样进行控制。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JP特许第3890168号专利技术概要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根据专利文献I,假设如下电池系统,即在主要由镍镉二次电池单元构成的组电池等这样的,即使在充电时进行满充电以使组电池的充电量达到最大,在放电时进行满放电以使组电池的充电量达到最小为止,也对电池寿命有较少影响。但是,近年来,在由作为二次电池而集中关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单元构成的组电池中,存在如果这样重复进行满充放电则电池寿命会缩短这样的技术问题点。此外,在专利文献I中,不论与电池系统连接的负载的消耗电力的大小如何,对多个组电池依次地进行满充放电。例如,在为了提供即将立即使用搭载了电源系统的装置时的消耗电力量和将来可预见的消耗电力量而预先对电池系统进行充电的情况下,即使假设该消耗电力量为较小的值,也对组电池进行满充电。这样,为了少量的消耗电力量而进行大量充电的处理则没有效率。此外,在专利文献I中,假设通过使用多个组电池并行进行充电和放电,能够效率良好地运用电池系统。但是,从多个组电池之中的哪个组电池分别进行充电或放电是否能够高效化地运用电池系统,针对该控制内容并没有具体记载。例如,在从多个组电池中选择用于进行充电的组电池和用于进行放电的组电池时,由于没有进行在考虑了负载装置的电力消耗量的基础上的选择控制,所以存在难以进行与负载装置的动作状态相应的有效率的充放电控制这样的问题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形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搭载于移动体中并由多个组电池构成的移动体用电池系统中,能够进行有效率且灵活的充放电控制的移动体用电池系统以及该移动体用电池系统的控制方法。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移动体用电池系统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是一种移动体用电池系统,该移动体用电池系统搭载于移动体中,该移动体具有充电装置和负载装置,该负载装置包括为了相互不同的目的而被电力驱动的多个目的负载而形成,且该移动体用电池系统具备多个组电池,该多个组电池由将多个二次电池单元串联或并联连接而形成,其中,上述移动体具有充电装置和负载装置,该负载装置包括为了相互不同的目的而被电力驱动的多个目的负载而形成;以及电力控制电路,其用于对上述多个组电池和上述充电装置之间的连接状态、以及上述多个组电池和上述负载装置之间的连接状态进行切换,该移动体用电池系统的特征在于,具备存储部件,其存储与上述移动体的运用周期中的上述多个目的负载的每一个的运用模式相关的运用信息;估计部件,其基于上述存储的运用信息来估计上述运用周期中的电力消耗模式;以及控制部件,其对上述电力控制电路进行切换控制,以使得按照由上述估计部件估计出的电力消耗模式来提供上述负载装置的消耗电力。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基于运用信息来控制电力控制电路,能够对多个组电池和充电装置之间的连接状态、以及多个组电池和负载装置之间的连接状态进行切换,所以在按照移动体的运用周期中的多个目的负载的每一个的运用模式来将多个组电池中选择出的一部分组电池与充电装置连接进行充电的同时,能够从剩余的组电池中对负载装置进行放电。其结果是,能够进行与根据运用信息估计出的电力消耗模式相应的有效率且灵活的充放电控制,特别地,能够对多个组电池的每一个,个别且同时地并行进行充电或放电。在本专利技术的移动体用电池系统的一个方式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部件根据由上述估计部件估计出的电力消耗模式来计算上述运用周期内的规定期间中的消耗电力量,对上述电力控制电路进行切换控制,以使得上述多个组电池之中为了提供上述消耗电力而释放电力的组电池在上述规定期间中的放电量的合计比所计算出的上述消耗电力量大。根据该方式,通过对电力控制电路进行切换控制,使从释放电力的组电池中在规定期间放电的放电量的合计比所计算出的上述消耗电力量大,从而能够控制电力控制电路,以使得从为了提供计算出的消耗电力量所必需个数的组电池中进行放电。在本专利技术的移动体用电池系统的其他方式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部件根据由上述估计部件估计出的电力消耗模式来计算上述运用周期内的规定期间中的消耗电力量,对上述电力控制电路进行切换控制,以使得上述多个组电池之中为了提供上述消耗电力而释放电力的组电池在上述规定期间中的放电量的合计最接近所计算出的上述消耗电力量。根据该方式,由于能够从为了提供消耗电力所必需的最低限个数构成的组电池中进行放电,所以能够防止无谓地使用较多个数的组电池进行无效率的放电。例如,在为了提供将来可预见的消耗电力量而预先对电池系统进行充电从而确保充电量的情况下,即使假设消耗电力量为少量,也能够有效回避对组电池进行满充电这样的无效率的控制。在本专利技术的移动体用电池系统的其他方式中,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充电量获取部件,该充电量获取部件获取上述多个组电池的当前的充电量,上述控制部件对上述电力控制电路进行控制,以使得所获取到的充电量收敛于规定的范围内。根据该方式,由于进行控制,以使得通过电力控制电路进行放电或充电的各个组电池的充电量收敛于规定的范围内,所以能够有效防止对组电池进行过放电或过充电。这里,“规定的范围”例如规定为对过放电以及过充电进行规定的充电量的上限值以及下限值。在本专利技术的移动体用电池系统的其他方式中,其特征在于,还具备输入部件,该输入部件用于输入上述运用信息。根据该方式,由于经由输入部件来输入用户有意图的运用信息,并根据该输入的运用信息来进行充放电控制,所以能够实现依据用户意图的充放电控制。在本专利技术的移动体用电池系统的其他方式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目的负载包括用于使上述移动体行驶的行驶负载;以及使上述移动体进行行驶以外的作业的作业负载。特别地,上述行驶负载以及上述作业负载能够如垃圾收集车和高处作业车这样独立地进行驱动。根据该方式,通过将本专利技术,应用于包括作为负载装置的行驶负载以及作业负载在内的移动体中,例如,在使在多个收集站中巡回装载货物的货架进行升降的搬运用卡车、和为了进行电线配备而一边进行多个部位的电线巡回一边使处于高处的作业场中的作业员的脚手架进行升降的高处作业车等的、行驶负载以及作业负载能够独立进行驱动的移动体中,能够实现灵活的充放电控制。在本专利技术的移动体用电池系统的其他方式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二次电池单元是锂离子电池单元。如上所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7.29 JP 2010-1710691.一种移动体用电池系统,该移动体用电池系统搭载于移动体中,该移动体具有充电装置和负载装置,该负载装置包括为了相互不同的目的而被电力驱动的多个目的负载而形成,且该移动体用电池系统具备多个组电池,该多个组电池由将多个二次电池单元串联或并联连接而形成;以及电力控制电路,其用于对上述多个组电池和上述充电装置之间的连接状态、以及上述多个组电池和上述负载装置之间的连接状态进行切换,该移动体用电池系统的特征在于,具备存储部件,其存储与上述移动体的运用周期中的上述多个目的负载的每一个的运用模式相关的运用信息;估计部件,其基于所存储的上述运用信息来估计上述运用周期中的电力消耗模式;以及控制部件,其对上述电力控制电路进行切换控制,以使得按照由上述估计部件估计出的电力消耗模式来提供上述负载装置的消耗电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体用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部件,根据由上述估计部件估计出的电力消耗模式来计算上述运用周期内的规定期间中的消耗电力量,对上述电力控制电路进行切换控制,以使得上述多个组电池之中为了提供上述消耗电力而释放电力的组电池在上述规定期间中的放电量的合计比所计算出的上述消耗电力量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体用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部件,根据由上述估计部件估计出的电力消耗模式来计算上述运用周期内的规定期间中的消耗电力量,对上述电力控制电路进行切换控制,以使得上述多个组电池之中为了提供上述消耗电力而释放电力的组电池在上述规定期间中的放电量的合计最接近所计算出的上述消耗电力量。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筱崎昌浩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